理论教育 大学生就业能力协同开发机制研究:提升目标认同度

大学生就业能力协同开发机制研究:提升目标认同度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整体宏观经济的低迷,使得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就业形势相对变得严峻,宏观经济增长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不强。加之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受阻,对中国经济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整个国际形势、经济形势、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但必须指出的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目标应具有协调性和层次性。

大学生就业能力协同开发机制研究:提升目标认同度

高校就业能力开发目标的制订,需要考虑高校外部环境的变化,也需要考虑高校自身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及内部的组织环境。从环境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现代组织面临着复杂多变、不可预测、竞争激烈的环境,如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明显,组织间的竞争变得激烈纷呈等。高校面临的环境也是如此。世界经济的波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加快、进入高校的学生和毕业生的增加,对高校产生了不小压力,需要高校能够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负责。

外部环境的压力之一来自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从宏观角度看,国民经济增长是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从现有宏观经济环境看,第三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最主要的吸纳劳动力的产业。但整体宏观经济的低迷,使得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就业形势相对变得严峻,宏观经济增长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不强。加之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受阻,对中国经济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整个国际形势、经济形势、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同时,由于大学扩大招生带来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激增,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宏观就业形势变得比较严峻,整体的就业率不甚理想,也即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由于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等职业环境发生了变化,雇主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大学毕业生的知识、技能、观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使得高校原有的培养目标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不匹配,这就要求高校加以调整,以就业能力开发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

外部环境的压力之二来自学生对大学提出的要求、生源数量与结构的变化。麦可思2010年的研究表明,就业是高考考生选择专业的主要依据之一。家长与孩子在填报志愿时侧重选择理想专业者多于理想大学者,衡量专业好的首要标准是“将来就业容易”[1]。此外,根据教育部的统计,高校的生源将在最近几年持续下降,其表现是:全国中小学校数量及在校生总数均持续下降。基于上述判断,中国的很多教学型高校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批高校必将面临生源不足的问题,进而办学资源不足,从而陷入发展困境,甚至倒闭。因此这一意义上讲,高校必须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从而以高就业的声誉来吸引生源。

外部环境的压力之三来自办学生源、经费的压力。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校的数量迅速增加,使得不同高校在争夺优质生源方面竞争激烈。同时,高校规模迅速扩张,国家财力还不足以支持所有高校的发展,使得部分高校主要靠学生学费作为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因此生源的规模决定了部分学校办学经费的多少,一旦缺少生源,学校日常的经费来源就会丧失,进而使学校的发展陷入困境。(www.daowen.com)

基于上述三种外部环境的压力考虑,高校应该制订适切社会需求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目标。目标与战略创新主要表现在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创新目标导向和资源配置,制订明确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目标,并将其有效地转化为组织整体的创新行动。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目标可概括为:确保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并提升其初次就业的质量;使其具备取得职业进一步发展的专业能力、个人心理特征、职业认知和职业动机;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职业人员。但必须指出的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目标应具有协调性和层次性。

协调性首先表现在组织内部在纵向和横向之间的协调与一致性,目标需要得到各部门的认同,尤其是教师的认同;其次是培养目标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目标的层次性表现在需要结合不同专业未来职业发展的可能来制订本专业相关的就业能力,尤其是区别于其他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专业能力。要从对本专业相关职业的人才能力需求现状出发,制订具有差异性的专业能力框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确定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层次性还表现在学年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分解上,即应围绕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来进行设计,确定学年目标和专业课程所应达到的能力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