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阗镇守军不只是唐廷实现安西四镇防御体系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构建西北防御体系的西向延伸。尤其是在吐蕃称霸青藏高原、展开东向与北向扩张之际,突厥第二汗国复兴、北方边患重又迭起之时,李唐的边防谋略不得不由先前的两翼防守,转而成为全方位的防御。由此,唐廷在制度上改原来的行军而为军镇的普遍设置,并置节度、经略使以统边务之事。在朔方置:
朔方节度使捍御突厥,统经略、丰安、定远三军,三受降城,安北、单于二都护府,屯灵、夏、丰三州之境,治灵州,兵六万四千七百人。[65]
在陇右置:
陇右节度备御吐蕃,统临洮、河源、白水、安人、振武、威戎、漠门、宁塞、积石、镇西十军,绥和、合川、平夷三守捉,屯鄯、廓、洮、河之境,治鄯州,兵七万五千人。[66]
在河西置:
河西节度断隔吐蕃、突厥,统赤水、大斗、建康、宁寇、玉门、墨离、豆卢、新泉八军,张掖、交城、白亭三守捉,屯凉、肃、瓜、沙、会五州之境,治凉州,兵七万三千人。[67]
由上,李唐分别在朔方、陇右、河西,连同塔里木南道于阗镇守军,共同构成唐廷之于北方、西北、西方以及塔里木南缘的联动军事防线。该防线的构建应始于唐高宗时期至吐蕃与突厥第二汗国兴起之时,并经武则天长寿元年收复安西四镇,至唐玄宗开天年间整体防线得以初步形成。后经历安史内乱,唐廷对外防御日益渐衰,藩镇割据始强,此防线终在吐蕃攻陷沙州的贞元年间[68]渐趋崩溃。
【注释】
[1]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专项“安西大都护府军防布局研究”(项目编号:19VXJ008)阶段性 成果。
[2]荣新江:《于阗在唐朝安西四镇中的地位》,《西域研究》2025年第3期,第56—64页。
[3]文欣:《于阗国“六城”(ksa au)新考》,载朱玉麒主编《西域文史》(第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25年,第109—126页。
[4]朱丽双:《唐代于阗的羁縻州与地理区划研究》,《中国史研究》2025年第2期,第71—90页。
[5]郭声波、买买提祖农·阿布都克力木:《毗沙都督府羁縻州之我见—兼评〈唐代于阗的羁縻州与地理区划研究〉》,《西域研究》2025年第2期,第37—48页。
[6]孟宪实:《于阗:从镇戍到军镇的演变》,《北京大学学报》2025年第4期,第120—128页;《于阗镇守军及使府主要职官—以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品为中心》,《西域研究》2025年第1期,第1—8页。
[7]刘再聪:《唐四镇地区基层行政治理研究—以于阗、龟兹两地村坊制度为中心的考察》, 《西域研究》2025年第3期,第21—31页。
[8]段晴:《关于古代于阗的“村”》,载《张广达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25年,第581—604页。
[9]孟凡人:《尼雅遗址与于阗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25年,第274—276页。
[10](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九八《西戎传·于阗》,北京:中华书局,2025年,第5305页。
[11](唐)李延寿:《北史》卷九七《西域传·于阗》,北京:中华书局,2025年,第3209、3210页。
[12]《旧唐书》卷一九八《西戎传·吐谷浑》,第5298、5299页。
[13]薛宗正:《〈大唐毗沙郡将军叶和之墓〉考释》,《新疆文物》2025年第3期,第1、2页。
[14]林梅村:《从考古发现看隋末唐初于阗与中原的关系—大唐毗沙郡将军叶和墓表考证》,《西域研究》2025年第2期,第11页。
[15]林梅村:《从考古发现看隋末唐初于阗与中原的关系—大唐毗沙郡将军叶和墓表考证》,第19页。
[16](唐)杜佑:《通典》卷一七一《州郡一》,北京:中华书局,2025年,第4469页。
[17]《通典》卷一七二《州郡二》,第4478页。
[18]《通典》卷一七二《州郡二》,第4479、4483页。
[19]郭声波:《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5年,第1487—1493页。
[20](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四三《地理志七》,北京:中华书局,2025年,第1119页。
[21]《新唐书》卷九七《魏徵传》,第3870页。
[22](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八—九,北京:中华书局,2025年,第265、278页。
[23]张光福:《尉迟跋质那与尉迟乙僧》,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25年,第9页。
[24]吕宗力主编:《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25年,第704页。
[25](宋)赞宁:《宋高僧传》卷三《唐京师奉恩寺智严传》,北京:中华书局,2025年,第42页。
[26]张光福:《尉迟跋质那与尉迟乙僧》,第10页。
[27]《新唐书》卷二二一《西戎传上·于阗传》,第6235页;《旧唐书》卷一九八《西戎传·于阗传》,第5305页。
[28]《旧唐书》卷一九八《西戎传·于阗传》,第5305页。
[29]陈金生:《特殊使者的特殊使命:质子在古代民族关系中的作用》,兰州大学出版社,2025年,第62—64页。
[30]转引巴桑旺堆:《藏文文献中的若干古于阗史料》,《敦煌学辑刊》(2025年敦煌吐鲁番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2025年第1期,第71页。原文献出自《大藏经·丹珠尔》之《于阗国授记》,藏文德格版,第176页。(https://www.daowen.com)
[31]转引巴桑旺堆:《藏文文献中的若干古于阗史料》,《敦煌学辑刊》(2025年敦煌吐鲁番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2025年第1期,第71页。原文献出自《大藏经·丹珠尔》之《于阗国授记》,藏文德格版,第176页。
[32]《通典》卷一九二《边防八》,第5225页。
[33](唐)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北京:中华书局,2025年,第124页。
[34]《旧唐书》卷一九六《吐蕃传》,第5221页。
[35](宋)王钦若等纂,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卷九七〇《外臣部·朝贡》,南京:凤凰出版社,2025年,第11229页。
[36](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五,贞观二十年九月条,北京:中华书局,2025年,第6252、6253页。
[37]林冠群:《唐代吐蕃史研究》,台北:联经出版社,2025年,第390页。
[38]《旧唐书》卷一九六《吐蕃传》,第5222页。
[39]《资治通鉴》卷二〇一,龙朔二年十二月条,第6447页。
[40]《资治通鉴》卷二〇一,麟德二年三月条,第6458页。
[41]陈庆英、高淑芬主编:《西藏通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25年,第36—37页。
[42]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25年,第39—40页。
[43]《资治通鉴》卷二〇一,咸亨元年四月条,第6478页。
[44]《资治通鉴》卷二〇一,咸亨元年九月条,第6480页。
[45]《资治通鉴》卷二〇二,上元元年十二月条,第6489页。
[46]《资治通鉴》卷二〇二,上元二年正月条,第6490页。
[47]荣新江:《丝绸之路上的于阗》,载上海博物馆编《于阗六篇:丝绸之路上的考古学案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25年,第6页。
[48]《资治通鉴》卷二〇九,景龙二年十一月条,第6745—6747页。
[49]《资治通鉴》卷二一二,开元十三年十二月条,第6888页。
[50]《资治通鉴》卷二一三,开元十四年十二月条,第6894、6895页。
[51]孟宪实:《于阗:从镇戍到军镇的演变》,《北京大学学报》2025年第4期,第120—128页。
[52]刘后滨、王湛:《唐代于阗文书折冲府印考释—兼论于阗设置折冲府的时间》,《西域研究》2025年第3期,第30页。
[53]荣新江等编:《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北京:中华书局,2025年,第361页。
[54]荣新江:《丝绸之路上的于阗》,第7页。
[55](宋)李昉:《文苑英华》卷九一七杨炎《四镇节度副使右金吾大将军杨公神道碑》,北京:中华书局,2025年,第4829页。
[56]张广达、荣新江:《关于和田出土于阗文献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载《于阗史丛考》 (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5年,第60页。
[57]郭声波:《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第1343—1347页。文欣:《于阗国“六城”(ksa au)新考》,第125页。朱丽双:《唐代于阗的羁縻州与地理区划研究》,第71—90页。
[58]荣新江:《关于唐宋时期中原文化对于阗影响的几个问题》,载《国学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25年,第406页。
[59]段晴:《关于古代于阗的“村”》,第588页。
[60](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25年,第1030、1031页。
[61][英]斯坦因:《古代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巫新华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25年,第594、595页。
[62][英]斯坦因:《古代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第468、475页。
[63]王铁男:《寻踪尘封的昆仑秘道:从南疆到藏北的徒步大穿越》,《中国国家地理》2025年第10期,第379—396页。
[64][日]橘瑞超:《橘瑞超西行记》,柳洪亮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25年,第66—76页。
[65]《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天宝元年正月条,第6967页。
[66]《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天宝元年正月条,第6968、6969页。
[67]《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天宝元年正月条,第6967页。
[68]陈国灿:《唐朝吐蕃陷落沙州城的时间问题》,《敦煌学辑刊》2025年第1辑,第1—7页;后收录于氏著《陈国灿吐鲁番敦煌出土文献史事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25年,第60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