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莲象形符号与宋代装饰纹样

莲象形符号与宋代装饰纹样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宋代的一款白釉刻花莲纹瓷碗,通体白釉,碗的内、外壁及里心划刻莲花和莲叶纹,其莲花造型已接近真实的莲花形象,具有与莲瓣纹截然不同的写实风格。仅就这一时期瓷器上的装饰纹样来看,既有精致的莲纹图案,也有写实的莲塘绘画;团花莲纹折枝莲纹、缠枝莲纹等逐渐成为广泛应用的主题纹饰,而莲瓣纹却在许多场合退居为以花边形式出现的“边饰”。

莲象形符号与宋代装饰纹样

在中国民族艺术设计的发展历史中,以莲的形象作为装饰纹样的设计题材由来已久。春秋时期的一款青铜“莲鹤方壶”,通常被认为是最早采用莲花造型的艺术设计作品。

莲是一种既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又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的常见植物。莲的根部深入到水底淤泥中,而花却显于水上,仰含清露,俯濯素波,清雅秀丽,犹如出浴美女、凌波仙子。莲因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常用以比喻不染俗尘的高尚品德。莲,亦称“荷”,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夏季开花(即“荷花”),花谢后形成果实(即“莲蓬”),内生多枚坚果(即“莲子”),其地下茎的膨大部分称“藕”。“莲”原指其果实,后来其花和果实都泛为“莲”。莲在中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南北各地广泛种植。浙江、河南的一些新石器时期遗址曾先后出土有荷花粉化石和炭化莲子,说明莲的栽培历史至少可上溯五千年至七千年。

到了汉代,随着莲的种植渐趋普遍,莲荷文化也日渐兴起。古乐府《江南》中就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词句。东汉辞赋家王延寿所作《鲁灵光殿赋》以及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张衡所作《西京赋》中,皆有关于以莲荷形象作为装饰纹样的文字记载。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和盛行,进一步提高了莲花在装饰艺术中的地位,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巅峰。在佛教文化中,莲象征着圣洁,莲从淤泥中生出清秀花叶的过程,被喻为人从尘世到净土的解脱过程。佛教文化的渗入进一步拓展了莲花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经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渗透融合,使得莲花的圣洁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莲纹在装饰艺术中的应用也更趋广泛。

魏晋南北朝是四分五裂、战乱频发的时代,也是人们深感苦难深重的时代。正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佛教凭借其抚慰心灵的力量得以快速传播。这一时期运用莲纹进行装饰的艺术设计作品层出不穷,其中在南北几省皆有出土的“青瓷莲花尊”就是南北朝时期莲纹瓷器的典型代表。例如,1948年出土于河北景县封氏墓群的青瓷莲花尊,造型庄严,装饰繁复,技法精湛,花纹繁而不乱,层次分明,高浮雕效果明显,堪称南北朝时期瓷器中的精品。该莲花尊的主题纹饰是浮雕莲瓣,其腹部造型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是由莲花花瓣构成的覆莲瓣,下部则为二层仰莲瓣,中部为一周凸出的覆莲叶,作为椭球形腹部上下两半的分界线。若自上而下俯视该尊,其向外伸展的层层莲瓣宛如盛开的莲花。这种由莲花花瓣构成的莲瓣纹作为瓷器上的装饰纹样,始于南北朝时期,后来又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等领域。例如,由莲花瓣组成的须弥座,原为佛像下的基座,既象征着圣洁,又稳固而美观,后逐步演变成为我国传统建筑的一种常用基座(又名“金刚座”),广泛应用于古建筑物的台基、柱础、龛座以至室内装饰等处,隐含着由菩萨保佑以求稳如泰山之意。

隋唐时期,莲纹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以更加贴近民俗生活的新形式,呈现于艺术设计的舞台。此时,莲纹不仅应用于带有宗教意义的器物装饰,而且应用于各类与现实生活相关的装饰设计。例如,唐代某款的三彩刻花莲纹三足瓷盘,就是一件贴近民俗生活的陶瓷制品,其盘口为板沿式,平底,下承三足;通体以绿釉为地,盘心图案以刻花技法填彩而成,中心刻一团花,外环荷花,花蕾及荷叶纹施以黄、绿、白三色;该盘图案造型规整,色调清新淡雅,画面呈凹凸状,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五代时期,植物装饰纹样的应用更加普遍,瓷器上的刻花、印花等工艺技术发展到较高水平,莲纹的设计和应用也更趋成熟。在这一时期的越窑瓷器装饰中,莲瓣纹仍是最具代表性的纹饰之一,其莲瓣宽厚肥硕,有的花瓣中还有脉络,花瓣层次以重叠者居多,单层者较少。例如,五代时期越窑烧制的某款青釉刻花莲纹瓷盒,其盒盖面上刻花,中心为一莲蓬,外环一周莲瓣,所刻莲瓣线条圆润,刀工犀利,技法娴熟,美观大方,富有真实感。

宋辽金元时期,莲纹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莲瓣纹在北宋早期仍占有一席之地,但后来逐渐失去了在装饰纹样领域中的显赫地位。许多莲纹已具有某些写实的成分,完整的莲花形象开始出现在装饰纹样中。例如,宋代的一款白釉刻花莲纹瓷碗,通体白釉,碗的内、外壁及里心划刻莲花和莲叶纹,其莲花造型已接近真实的莲花形象,具有与莲瓣纹截然不同的写实风格。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富有民间生活气息的装饰纹样,婴戏莲花、莲池水禽等贴近民俗生活的纹样取代了以往盛行的莲瓣纹而成为装饰图案的主题。例如,宋代耀州窑烧制的青釉刻花瓷碗,以婴戏莲花纹作为装饰纹样的主题,碗内外施青釉,碗内刻一肥胖的婴儿戏于三朵莲花之间,其两手腕各戴一手镯,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画面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图案中的婴儿处于纹样的中心位置,莲花纹成为陪衬且其造型不拘泥于莲的自然结构,显示出很强的艺术创造力

随着中国花鸟画的繁荣兴盛和陶瓷彩绘装饰技法的逐步成熟,这一时期的彩绘莲纹图案逐渐增多。特别是在进入元代以后,青瓷的主导地位逐渐被取代,制瓷工艺进入了以彩瓷为主的新阶段(元代的彩瓷主要是青花、墨彩、红彩等素彩瓷)。陶瓷彩绘装饰技法克服了以往陶瓷刻画纹、印纹的局限,将绘画艺术引入陶瓷装饰领域,使莲纹图案面貌焕然一新,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例如元代青花瓷盘,将主题纹饰“鸳鸯戏莲”绘于盘心,图中的并蒂莲竖向环置,一对鸳鸯戏于其间;其纹饰构图严谨,画工精细,淡雅美观。(www.daowen.com)

明清时期,以莲为题材的装饰纹样,形式更为丰富,手法更趋细致。仅就这一时期瓷器上的装饰纹样来看,既有精致的莲纹图案,也有写实的莲塘绘画;团花莲纹折枝莲纹、缠枝莲纹等逐渐成为广泛应用的主题纹饰,而莲瓣纹却在许多场合退居为以花边形式出现的“边饰”。例如,明代的一款斗彩缠枝莲纹瓷罐,在罐身以青花绘缠枝莲花6朵,其茎、叶填为绿色,构成色彩鲜艳柔和的主题纹饰;罐的肩部绘一周下覆莲瓣纹,胫部绘一周上仰莲瓣纹,形成上下呼应的“边饰”,使纹饰图案更显规整。

在这一时期,随着五彩瓷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在陶瓷装饰领域的应用,具有国画艺术特征的莲纹图案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瓷器装饰。例如,清代五彩“鹭鸶莲塘纹”瓷尊,外壁通体以白釉为地,其上以红、黄、绿、蓝、紫、金等色彩描绘鹭鸶莲塘纹,塘中的水草、浮萍随波荡漾,硕大的荷叶随风飘曳,多彩的莲花或含苞或怒放,莲间点缀着彩蝶、鹭鸶,以写实的手法刻画出一幅自然恬静的荷塘美景,给观赏者一种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吉祥寓意图案,自从在宋代兴起之后,至明代已逐渐成为陶瓷装饰纹样的重要内容,进入清代则发展到近乎“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由于“荷”字与“和”字读音相同,“莲”与“连”谐音,而莲的果实有“多子”的特点,所以常由“莲”(荷)与其他元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些具有吉祥寓意的装饰纹样,如:“连年有余”“连生贵子”“喜结连理”“和合如意”等。例如,明代宣德年间的一款蓝釉白花“鱼莲”纹瓷盘,其盘心图案刻画了两尾游鱼在漂浮的水草及盛开的莲花之间潜游,以富有天然意趣的装饰纹样传达出“连年有鱼”的吉祥寓意。

此外,“莲”有时亦称“青莲”,因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性,而“青莲”又与“清廉”谐音,因此常以一株傲然挺立的莲花形象来象征“一品清廉”;或者用莲花、莲叶与莲蓬等扎成束状的“把莲纹”来比喻“清正廉洁”。如明代永乐年间的一款青花瓷盘,其盘心装饰纹样,就是用锦带将一把莲花、莲蓬、茨菰、浮萍等扎成束状的所谓“把莲纹”。“把莲纹”(亦称“束莲纹”)是莲纹的一种构成形式,除常见的“一把莲”,还有“二把莲”和“三把莲”纹样,其中“一把莲”(亦称“一束莲”)纹饰盛行于明代永乐年间且在后世多有仿制。

莲的艺术形象广泛地应用于陶瓷、家具漆器木雕、石刻、剪纸、刺绣、织锦、建筑装饰等设计领域。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雕有莲花纹的明代紫檀宝座,整体满饰自然形态的莲花,并将靠背枕头处的宽厚横木雕成一柄荷叶造型,构思巧妙,雕工精细,做到了实用性与观赏性的完美统一。又如,许多地方现存古桥的望柱,往往以雕刻覆莲、莲台等造型作为其柱头上端的装饰;而一些古代宫殿、寺庙等建筑物室内顶部的藻井,则往往以雕刻或彩绘莲花为饰。在敦煌莫高窟,那些以莲为主题的藻井图案)是敦煌壁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火灾自古为人们心头之患,而莲花为水生植物,古人基于“水克火”的认识,产生了“莲荷镇火”的联想,从而给“莲”赋予了新的功能。我国古代的一些建筑物,出于“镇火”之目的,不但在屋前植荷“以厌火祥”,而且还在屋脊雕刻莲荷,或制成莲花纹瓦当,或在屋内天花板上绘水藻莲荷,借以表达一种希求平安的心理诉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