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宋代缂丝:从实用到装饰独立艺术的发展

宋代缂丝:从实用到装饰独立艺术的发展

时间:2023-05-22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宋代织锦工艺发展很快。宋代的书画等文化事业空前发达。书画的发展自然带动了书画用品和材料的发展。宋代缂丝以定州生产的最为有名。到了南宋,一部分缂丝脱离彩锦的装饰性质,从实用转向装饰化,向单纯欣赏性的独立艺术发展。

宋代缂丝:从实用到装饰独立艺术的发展

宋代纺织的发展

1.纺织工具的进步

五代以前,纺车的锭子数目一般是2至3枚,最多为5枚。宋元之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各种传世纺车机具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种有几十个锭子的大纺车。大纺车与原有的纺车不同,其特点是:锭子数目多达几十枚,并利用水力驱动。这些特点使大纺车具备了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适应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以纺麻为例,通用纺车每天最多纺纱3斤,而大纺车一昼夜可纺100多斤。纺织时,需使用足够的麻才能满足其生产能力。水力大纺车是中国古代将自然力运用于纺织机械的一项重要发明,如单就以水力作原动力的纺纱机具而论,中国比西方早了4个多世纪。

2.丝织业的发展

晚唐到北宋前期,由于战事不断,导致北方养蚕、缫丝生产基本上都停废了,而江南地区未经大规模战争的破坏,丝织生产广泛地发展起来。宋室南渡后,北方大批统治者、官商巨室以及农民、手工业者纷纷南迁,这使得市场上丝织品销路大增,更进一步刺激了南方的丝织生产。

   

元·王祯《农书》所载宋元时代的多锭大纺车图

宋代在苏州织造的宋锦(或织锦)、南京织造的云锦、四川织造的蜀锦都是全国闻名的织物。特别是蜀锦工人创造的“花流水纹”(又称曲水纹),以单朵或折枝形式的梅花桃花与水波浪花纹组合而成,富有浓厚的装饰趣味,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锦缎装饰纹样。此外,婺州出产的各种罗,也以其工艺精美闻名各地。

宋代织锦工艺发展很快。首先表现在由隋唐时代的变化斜纹演变出的缎纹,使“三原组织”(平纹、斜纹、缎纹)趋向完整。其次是棉织物花色品种增多,一方面由于装饰题材的扩大,另一方面是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如成都茶马司织造的彩锦为了与少数民族交换军马,因此必须织适合于少数民族习惯爱好的花式品种。北宋时仅彩锦就有40多种,到南宋更发展到百余种,并且生产了在缎纹底上再织花纹图案的织锦缎。一般的缎纹织物本身已富有光泽,再配上各色丝线织成的花纹图案,就更加光彩夺目了。

当时社会上还流行锦中加金以及以金为饰的衣服。宋、金时期,新疆的回鹘人擅长织金工艺,并向中原介绍了这种织造技术。此外,据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南宋还有绒背锦、起花鹿锦、闪褐锦、间道锦、织金锦等名品。

这时的罗纹丝织物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由于唐、宋时提花织罗机在结构上有进一步的改革,所以在罗纹丝绸上可以织制出更加复杂的花纹。当时著名的高贵品种有孔雀罗、瓜子罗、菊花罗、春满园罗等。在福州浮仑山南宋一个市舶司的女儿墓中,出土了200多种不同品种的罗纹织物,其罗纹结构有单经、三经、四经纹的素罗,有平纹和斜纹起花的花罗,还有粗细纬相间隔的落花流水提花罗等。这些织品现保存在福建省博物馆

宋代的书画文化事业空前发达。书画的发展自然带动了书画用品和材料的发展。绘画用的画绢,如重厚细密的“院绢”,纤细的“独梭绢”,均为当时画家所喜爱。供书画作品使用的宋代丝织物的花纹,除了运用动物纹,还有大量的植物纹。不仅有写生花,甚至还有遍地锦纹,成为色彩更加绚丽复杂的工艺品。

3.缂丝与刺绣

缂丝是我国丝织工艺中最受人珍爱的品种,又称作“刻丝”、“克丝”或“鮨丝”。旧时又有“长刻丝”、“刻丝作”、“刻色”等叫法。缂丝在海外也有其他名称,如“缀锦”、“缀织”、“织成锦”等。缂丝是一种以平纹为基本组织、依靠绕纬换彩而显花的精美丝织物。缂丝的特点是“通经断纬”,即纬丝非通棱所织。它以本色丝作经线,先将需缂织的纹样描绘在经线上,再以各色彩丝作纬线,用小梭根据花纹图案分块缂织,同一种色彩的纬线不必贯穿全幅,只需根据纹样的轮廓或画面色彩的变化,不断换梭,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由于织造的作品在图案与素地接合处、色与色交界处微显高低,呈现一丝互不相连的裂痕,近看犹如用刀镂刻而成,故而得名。普通织物在表现花纹时,受技术限制一般都织成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规整纹样,而缂丝却能自由变换色彩,擅长表现细致精微的色彩过渡和转折,有层次丰富和灵活多变的装饰效果,因此特别适宜摹制书画作品,非常生动逼真。

中国缂丝的出现不晚于唐代,当时多为纹样配色都较简单的实用品。从宋代开始,缂丝从装饰和实用领域脱窠而出,转向了纯欣赏的艺术创作,出现了缂丝的第一个全盛时期。

宋代缂丝以定州(河北定州)生产的最为有名。定州缂丝技巧与图案保持了唐、五代以来的优秀传统,丝纹粗细杂用,纹样结构既对称又富于变化。主要织造和锦类似的服用品装饰,著名的作品有“紫天鹿”(故宫博物院藏)、紫莺鹊(辽宁博物馆藏)等。到了南宋,一部分缂丝脱离彩锦的装饰性质,从实用转向装饰化,向单纯欣赏性的独立艺术发展。这时缂丝开始以名人书画为蓝本,尽量追求画家原作的笔意,采用细经粗纬起花法,表现出山水、楼阁、花卉、禽兽、翎毛、人物,以及真草隶篆等书法。南宋高宗时的朱克柔和沈子蕃都是缂丝高手。

   

宋代缂丝作品——紫天鹿

朱克柔,云间(今上海市松江县)人,生卒不详。她家境贫寒,从小学习缂丝,积累了丰富的配色和运线经验,作品题材丰富。她的缂丝表面紧密丰满,丝缕匀称显耀,画面配色变化多端,层次分明协调,立体效果特佳。她所做的“茶花图”、“莲塘乳鸭图”堪称传世珍品。现收藏于辽宁博物馆的朱克柔作品“牡丹”,约25厘米左右方幅,蓝地五色织成。用色除白色外,计有蓝色2种,黄色4种,绿色4种,朱色1种。经线用捻度稍强的绢丝,一寸间约120支,纬线用松线,一寸间约360支。牡丹花瓣部分的晕色也全部织出,这是缂丝织法中最复杂的一种,一寸间经纬线竟达480支而丝毫不加补笔。

宋代的刺绣工艺很发达。像宋代缂丝一样,受当时绘画影响极大,除作一般服饰品以外,多以名人书画为本,逐渐向欣赏品方向发展。当时的许多刺绣艺人能将滕昌佑、黄鉴、徽宗等人的绘画,以及苏、黄、朱诸家书法在绢紬上用针绣反映出来,不仅惟妙惟肖,甚至有的胜过原作,深受文人雅士的推崇与赞赏。

重要的传统绣品有“瑶台跨鹤图”、“海棠双鸟图”、“梅竹鹦鹉”等。如“瑶台跨鹤图”,大部分用直针戗针平绣,竹林用施针,尾顶先用平绣,再在浮起处用扎针压平,砖瓦、斗拱则以稍粗的线逐节绣成,其上再作夹线。楼台部分使用了大量漆地金箔线,以模拟界画中的金碧色彩。在有些地方还用胡粉和颜料作补笔。全幅针法协调细密,配色精妙,从中可以看出宋代刺绣的高超技艺。

明、清刺绣中的各种针法,宋代差不多都已有了。如表现单线,在唐代切针和接针的基础上,出现了滚针和旋针;表现面是,在原有的直针戗绣针和针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反戗。表现光的套针发展得更加细致复杂。其他如平金、钉线、网绣、补绒、铺针、戳纱、打子、扎针、锁边、刻鳞等多种表现不同对象的特种针法,都在宋绣中出现,而且已运用得非常纯熟。这些都为近代的顾绣、湘绣开辟了前路。

4.麻织、毛纺织与棉织

宋代麻织遍及我国南方各地,生产相当发达。麻织品的产地主要集中在广西。

江南苎麻布生产不仅数量大,而且还出现了各种特种麻布。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曾记载,南宋静江府(今广西桂林)所织苎麻布经久耐用,是因为苎麻纱先用带有碱性的稻草灰的水汁煮过,在织制前再用调成浆状的滑面粉上浆,织成就“行棱滑面布以紧”。这实际上反映了现代的上浆整理加工工序。

南宋《格物粗谈》中有“葛布老久色黑”,将葛布浸湿,放入烘笼中,用硫黄熏就变成白色的记载,说明宋代已有硫黄熏葛布的漂白技术。

宋代用山羊绒纺织绒褐。据记载所用山羊是唐末由西域传来。用山羊毛绒捻成线织成绒褐。织一匹名为“万胜花”的毛织品,重量只有十四两。用茸毛能织成如此轻、薄的纺织品,可见毛纺织工艺十分精巧。(www.daowen.com)

宋室南渡后,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接触日益频繁,我国东南、闽、广各地从少数民族那里学会了先进的种棉、纺纱、织布等手工操作技术,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逐渐向北推广。

我国海南岛天气炎热,土壤肥沃并略带碱性。尤其是崖州一带,最适合棉花生长,是我国棉花的原产地之一。《岭外代答》曾记录,崖州的妇女采摘新棉后,用细长铁轴碾出棉籽,接着“以手握棉就纺”,棉纱纺成后,又染色织布。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方勺《泊宅篇》等书也记述了崖州棉布转销内地,极受欢迎。

   

浙江兰溪南宋墓曾出土的棉毯

当初棉纺织技术传入中原时,制棉工具及方法极为简陋。周去非等人的著作中只提到碾去棉籽用的铁杖,而后来方勺在《泊宅篇》中又提到了弹花的小竹弓,这使制棉工具和方法又进了一步。南宋末年,江南一带才开始种植棉花,这时南方的制棉技术已发展到用铁杖碾去棉籽,取“如絮者”,用长约四五寸左右的小竹弓,“索弦以弹棉”,使棉匀细,“卷成小筒”,用车纺之。自然抽绪如缫丝状,就用来纺织成布。浙江兰溪南宋墓曾出土纯用棉花织成的一条棉毯,长2.51米,宽1.16米,经纬条干一致,两面拉毛均匀,细密厚暖,说明当时江南地区的棉纺织业已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

由于棉花种植、纺织工艺传入江南不久,当时轧花、弹花、纺纱、织布等工序还没有像丝织业那样分离成专门工作,只能作为家庭纺织来经营,生产效率低。这使得两宋时棉花在内地居民所用纺织材料中仍不占主要地位。

5.印染

宋代的印染技术已比较全面,色谱也较齐全。染缬加工,在宋代极为盛行,技术上也有发展。如印花在宋时已经专门化。王安石宋神宗熙宁年间实行变法改革,着手整顿军容,将士服装恢复唐代制度,采用夹缬印花印染军服。宋徽宗赵佶时曾下令禁止民间制造夹缬镂空印花版,商人也不许贩卖。但屡禁不止,只得废除禁令。夹缬印花又很快流行。

宋以后镂空印花版开始改用桐油竹纸代替以前的木板,所以印花纹更加精细。为了防止染液的渗化,造成花纹模糊,就在染液里加入胶粉调成浆状以后再印花。这些创造,都有利于夹缬印花技术的推广和提高。

宋代由于南方航海业的兴盛,这一印花技术传到欧洲各国。当时的德国和意大利,因对媒染剂和染料技术未能完全掌握,还用油料加颜料调成涂料印花。我国的印花技术一经传去,很快就取代了原来的工艺方法。

南宋时广西瑶族还生产一种精巧的蜡染布,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将这种蜡染布称为“瑶斑布”。《岭外代答》曾记载:制作时用镂有细花的木板二片,夹住布帛,再将溶化的蜡灌入镂空的地方,蜡在常温下很快固化,这时“释板取布”投入蓝靛染液,待布染成蓝色后,“则煮布以去其蜡”,就得到“极细斑花,炳然可观”的瑶斑布。这说明当时蜡染技术已有很大发展,具备成批复制印花布的条件。这一期间,西南少数民族运用这一技术还制作了许多驰名全国的产品,如“点蜡幔”等。

宋代还有一种适用于生丝织物的碱剂防染法。它主要是用草木灰或石灰碱等碱性较强的物质,使花纹部分的生丝丝胶膨化润胀,然后洗掉碱质和部分丝胶后再进行染色。由于织物上有花纹地方的丝线脱胶后变得松散,染上去的颜色就显得深一些,因而整个布面的颜色就显出深浅不同的花纹。这种防染技术经过不断发展,改用石灰和豆粉调制成浆,这种浆呈胶体状,更有利于涂绘和防染,也容易洗去。这为天然蜡产量少的地区推广运用防染技术提供了有利条件。宋代把这种印花法称作“药斑布”,它产生的效果与蜡染完全一样。这种产品主要做被单和蚊帐,即是后来民间广泛流行的蓝印花布。

知识链接

古代帝王与贵族冠帽

皇室贵族的冠帽在汉代已是分门别类,等差鲜明。仅收进《后汉书·舆服志》里的就有七八种之多,下面大概说说。

长冠,又称孔氏冠。高八寸,广三寸,以黑纱、笋壳等材料制成。这种冠的式样因为是汉高祖刘邦发迹前所制,所以作为祭服,并规定贵族爵位没有达到“公乘”以上者,不能戴。汉朝时将爵位分为二十等,公乘为第八爵,即可以乘坐公家的车子者。

委貌冠,用古皮弁制。长七寸,高四寸,上小下大形状犹如一个倒覆的杯子。用皂色丝绢制成,是汉代公卿诸侯、大夫行大射礼时所戴的冠帽。

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斜,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筒为述。是汉代百官于月正朝贺时,皇帝所戴的冠帽。

远游冠,形制与通天冠大致相同,但有展筒横之于前,而且没有“山述”。所谓“山述”,是指在冠梁与展筒之前隆起如山形的部分。这是汉代诸王所戴的冠帽。

进贤冠,是文士儒生所戴的帽子,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汉代文官也以进贤冠的冠梁数区别官阶高低。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学弟子都是一梁。由于进贤冠装梁的展筒较窄,因此所装梁数不能过多。梁即冠上的横脊,展筒即以鲡(纱类,本为冠内韬发之用)为筒,裹于梁及梁柱

高山冠,也叫侧注冠。是汉代中外谒者、仆射、行人使者等所戴。形状也大致与通天冠相同,但顶不斜,高九寸,无山述和展筒,据说原来是齐王的王冠,秦灭齐后,将齐国君王的冠帽赏赐给群臣。

法冠,本属楚国之冠,秦灭楚后以其君王之冠赏赐给御史。法冠是以缅为展筒,铁柱卷。又称柱后冠,或叫做獬豸冠。取意獬豸,因獬豸是神羊,能别曲直,敢于公正处世,所以以神羊形象为冠,冠上作一角状,是汉代执法者所戴的冠帽。

武冠,又称赵惠文冠,秦灭赵后,以赵国君王之冠赏赐近臣。汉朝沿用,又名武弁,是汉代武官戴的冠帽。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侍中插左貂,常侍插右貂,用赤黑色貂尾,王莽时改用黄貂。

鹖冠,汉代武官所戴冠帽。俗称谓之大冠,在冠左右加插双鹗尾,叫做鹗冠。鹗是一种性情凶狠顽强的鸷鸟,它的特点是一旦与敌手相斗,必然至死方休,所以取其勇敢之意。汉代时五官、左右虎贲、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虎贲、武骑等官都戴这种冠帽。

樊哙帽,是以汉将樊哙的名字所命名的冠帽。当年,项羽举行鸿门宴,当汉高祖刘邦的武将樊哙得知项羽有杀刘邦之意时,一时怒起,撕下衣裳,裹住铁盾戴在头上,然后冲入军门立于刘邦之侧。铁盾扁平形状,所以此冠帽也如此。

另外还有爵弁、皮弁、方山冠、却非冠、术氏冠、却敌冠、建华冠等等,均各得其所,不得随意戴用。这些冠帽无论从式样还是制度上都对后世朝代有很大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