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市居民活动空间研究:时空行为视角探可能

城市居民活动空间研究:时空行为视角探可能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社会空间研究发展的滞后性主要归因于中国独特的社会经济背景,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研究主体的多元化与中国经济制度的渐进式改革相联系。转型期中国城市的社会分层和空间重构日益显著,社会公平、生活质量、低碳城市等逐渐成为学术研究和政府决策的热点话题。通过理论建构与实证分析,最终达到最大程度的提高每一位居民的生活质量、保证社会公平、构建低碳的城市空间的要求。

城市居民活动空间研究:时空行为视角探可能

西方城市地理学研究在21世纪迎来了多方面的转向,包括文化、解释性、后现代转向等(Lees,2002)。城市社会空间研究作为转向的先锋,越来越多地关注到批判性的社会问题(Lees,2003),研究议题转向女性、同性恋与性取向、犯罪与疾病、市民社会的政治问题等,也开始关注网络、电影等新的文化现象或元素给城市生活方式带来的转变(保罗·诺克斯等,2005)。中国社会空间研究发展的滞后性主要归因于中国独特的社会经济背景,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研究主体的多元化与中国经济制度的渐进式改革相联系。在社会空间分异、少众群体、日常行为、感知空间等研究议题的发展中,表现为“先宏观规律把握,再微观个案深入挖掘”的研究路径,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描述到解释、从汇总到非汇总的规律,力图建立和提出适用于中国转型社会的研究理论。

转型期中国城市的社会分层和空间重构日益显著,社会公平、生活质量、低碳城市等逐渐成为学术研究和政府决策的热点话题。因此,解决社会矛盾的核心将转向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空间研究,将人作为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服务对象(柴彦威,2009),将城市居民的活动—移动系统作为联系城市物质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的纽带,建立面向个人的城市空间研究理论。从现代社会环境的现实出发,通过对“流动的现代性”理论的介绍与疏理,本书尝试用日常生活中个体居民整体性的活动空间来表征其生活方式的差异,从而建立基于活动空间的社会空间透视方法。具体从三个方面进行扩展:①扩展研究对象,通过以个人为单元的社会群体与组织的行为规律,透视城市制度环境变化、资源配置矛盾及社会空间问题等;②深化研究内容,通过基于个人的社会文化背景、日常活动空间、社交网络等分析,加强对城市社会空间演变趋势和动力机制的深层认识,通过日常行为方式和活动空间对城市社会空间进行更深入的挖掘;③建立时间与空间的联系,以行为的动态性弥补以往静态物质空间研究的不足,建立活动—移动系统与城市既有系统的互动。通过理论建构与实证分析,最终达到最大程度的提高每一位居民的生活质量、保证社会公平、构建低碳的城市空间的要求。(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