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活动空间 基于时空行为视角的研究

城市居民活动空间调查结果

表4-2调查样本的回收调查情况被调查样本中男性略多于女性,年龄主要集中在30—50岁,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超过2/3,中等收入水平居多。表4-3被调查样本的社会经济属性注:学历由低到高分为三个水平:低学历对应高中及以下学历、中等学历对应大学本科或大专学历、高学历对应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年龄、学历、月收入的问题填写存在个别样本缺失,因而与总样本数略有差别。
理论教育 2023-08-26

中国社会社会关系转变与城市居民活动空间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关系发生了巨大改变。中国社会关系的转变,以及与西方社会的对比研究,逐渐引起地理学、社会学以及城市规划领域的关注。刘云刚等分析了日本旅居移民生活活动空间的孤立与封闭特征,强调语言障碍、生活习惯及民族性格是造成行为模式差异的主要因素。张文佳、柴彦威以家庭为单元,分析了男女家长之间存在明显的活动联系,并在非工作活动上存在联合行为。
理论教育 2023-08-26

出行同伴选择的多项分对数模型分析:城市居民活动空间研究

小汽车的使用仅会增加北京居民联合出行的可能,并未对乌特勒支居民产生显著影响。表7-4北京与乌特勒支居民联合出行决策的二元逻辑斯蒂回归结果续表7-4联合出行选择的模型结果表明,居民的出行决策不仅受到出行属性条件的影响,也受到个人社会经济属性以及家庭生命周期的影响。交通方式对居民出行同伴选择的影响显示出多样性。
理论教育 2023-08-26

基于时空行为视角,探究城市居民活动空间描述

图8-1北京与乌特勒支居民公共空间的同伴选择比较在商店中高比例的单独活动值得关注。表8-2活动同伴选择与家庭结构的关系分析由于北京的大家庭比例较高,且结构组成复杂,在家庭结构分类中,对北京和乌特勒支两座城市进行了略有差别的分类体系。在北京数据库中,我们对“大家庭”进行了细分,包括父母与成年子女同住、两代以上的扩展家庭两类。
理论教育 2023-08-26

城市居民活动空间研究:基于时空行为视角

基于个体行为的城市时空间结构研究是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研究的重要突破口,也将是指导未来30年城市规划建设的前沿性研究课题。这一研究首先体现出基于个体行为的微观解读。一方面,个体行为具有多重维度,在空间维度的基础上无法回避对时间维度的考虑。另一方面,将时间作为揭示城市动态性的重要视角,分析城市问题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内在联系,并认识个体行为所折射的城市时空间结构特征,是对地理学时空观认识的深入。
理论教育 2023-08-26

城市居民活动空间研究,基于时空行为视角

社会空间分析的对象与单元仍然是居住区,而不是城市的主体“人”,这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移动性、流动性,尤其无法对接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居民在多个空间尺度间自由穿梭的社会现实。个体的自我实现占据了社会最有利的地位,个体成为自身生活的原作者,人们很难再以功能区域、居住地点来划分这些“为自己而活”的独立个体。
理论教育 2023-08-26

城市居民活动空间研究:经典理论概述

城市时空间结构的研究最早起源于“计量革命”后行为主义的繁荣,对行为时空维度的认识是微观层面理论发展变化的重要角度。本书对城市时空间结构将从理论基础、研究议题和分析手段三个方面加以剖析。1)时间地理学20世纪60年代末,时间地理学出现,其强调城市时空间对个体行为的客观制约。行为地理学较注重空间过程的成因和后果,强调行为的主观决策过程,并不强调空间形态的建构。
理论教育 2023-08-26

北京居民的出行同伴选择与交通方式相关性研究结果

结果表明,出行同伴的选择与交通方式显著相关,小汽车会增加联合出行,自行车会减少联合出行,公共交通的影响与活动目的、出行距离相关联。性别、年龄、家庭结构、活动目的等均会对北京居民的出行同伴选择产生显著影响。北京居民比乌特勒支居民更容易产生联合出行,这说明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集体价值观,仍然会对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
理论教育 2023-08-26

城市居民活动空间研究:时空行为视角探可能

中国社会空间研究发展的滞后性主要归因于中国独特的社会经济背景,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研究主体的多元化与中国经济制度的渐进式改革相联系。转型期中国城市的社会分层和空间重构日益显著,社会公平、生活质量、低碳城市等逐渐成为学术研究和政府决策的热点话题。通过理论建构与实证分析,最终达到最大程度的提高每一位居民的生活质量、保证社会公平、构建低碳的城市空间的要求。
理论教育 2023-08-26

城市居民活动空间:基于时空行为视角的研究

由居民活动空间所折射的问题包括:①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是宏观尺度的空间问题;②社区基础设施的配套,是从日常生活角度体现出社区空间对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③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化,以活动空间来体现生活方式的差异,是弥补静态社会空间研究不足的一种途径;④社会文化的日常实践,是挖掘更深层次上行为的文化含义,由日常生活折射文化价值观的隐性影响。
理论教育 2023-08-26

北京居民活动空间调查及数据采集方法

三里河是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统计局等机关单位的居住区。同仁园原是北京同仁堂集团下属制药二厂的厂区和居住区,是典型的单位大院。根据不同的日志形式,日志表的设计样式众多,北京居民活动日志调查采用了改进后的活动与出行分离的日志表样式。除了活动日志信息,此次调查还收集了家庭和个人的基本信息。
理论教育 2023-08-26

城市居民活动空间:度量方法与同伴选择差异

通常在个人主义思潮主导下的现代城市,居民可能倾向于单独完成日常活动。朋友通常被视作是自我选择而后天形成的。③核心家庭成员:这是日常活动中交往最为频繁的群体。④其他家庭成员:除了核心家庭成员以外的、具有血缘或姻缘联系的群体。通常包括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等。这些同伴选择类别从更深层次上代表了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的不同程度。
理论教育 2023-08-26

城市居民活动空间聚类分析

1)工作日的活动空间聚类快速聚类分析将北京居民工作日的活动空间划分为四种类型。2)休息日的活动空间聚类休息日居民活动空间的聚类结果按照四分法仍然表现出两类以休闲为主、两类以工作为主,但从居民样本在各类型间的分布来看,休息日以休闲型占主导,如表8-7所示。居民活动空间类型并未体现出较大的空间集聚性,即同一居住区居民具有不同的活动空间类型。
理论教育 2023-08-26

城市居民活动空间:假设与度量

本书假设,相比于乌特勒支居民,北京居民更频繁地与家庭成员一起活动,即更多地选择家庭成员作为活动同伴。本书假设,为了实现家空间的私密与保护,北京居民会更多地将与朋友、同事一起完成的活动安排在城市公共空间;这种趋势在乌特勒支可能不明显。本书假设,居民的性别、家庭结构等因素会影响居民活动同伴与地点的选择。
理论教育 2023-08-26

家庭责任对女性活动安排的影响

基于北京居民活动调查数据,研究表明家庭责任对女性的非工作活动安排具有显著影响,家庭中未成年小孩和退休老人的存在均会不同程度地增加家务负担,而这种负担通常由女性来承受。本书在借鉴这一提法的同时,考虑到近10年北京城市空间的发展,仅以三环内的两个城区为代表样本抽样过偏,且与芝加哥城市空间的对应尺度难以把握。因此,本书所指的城市中心区为前人研究中的“中心区+近郊区”的范围,芝加哥的提法亦同。
理论教育 2023-08-26

兰宗敏、冯健分析城中村流动人口活动空间

通过活动空间来分析社会空间的研究,仍然秉承“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原则,中国地理学者对此进行了部分探索。兰宗敏、冯健对城中村流动人口的活动空间进行了分析,发现流动人口在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时间利用存在显著差异,可以划分为单一工作型、单一家务型等六类,并与社会环境及人群属性密切相关。
理论教育 2023-08-26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