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红安县革命老区悠久发展历程

红安县革命老区悠久发展历程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尹家咀会议的召开,为开展边界割据、创建黄安革命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经过持续几年的艰苦奋战,创建了黄安革命根据地。涂家塆战斗是黄安革命根据地创建时期最大的一次攻坚战,不仅摧毁了反动武装,而且壮大了革命队伍,使县北红区连成一片。黄安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随着革命斗争的逐步发展,黄安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

红安县革命老区悠久发展历程

黄麻起义的胜利,遭到了敌人的疯狂反扑。1927年12月5日,国民党十二军教导师奔袭黄安城。工农革命军与敌反复拼杀,终因寡不敌众,城门被攻破。县委书记王志仁、鄂东军总指挥潘忠汝、副总指挥刘光烈等200多名将士不幸战死,解放21天的黄安城重陷敌手。

工农革命军第七军游击地—木兰山

12月中下旬,从黄安城突围出来的工农革命军陆续回到紫云区,随后转战黄陂木兰山。1928年1月1日,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改编为第七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任党代表,汪奠川任参谋长,组成了新的黄麻特委。采取“昼伏夜动,远袭近止,声东击西,绕南进北”的游击战术,在木兰山周围开展游击活动,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到陂、孝、冈、罗、黄、麻六县。

清水塘会议旧址纪念标志

5月间,第七军在黄安紫云区檀树岗清水塘召开会议,决定在黄(安)光(山)边界上的柴山保实行割据。7月又召开了尹家咀会议,第七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吴光浩任军长兼师长,戴克敏任党代表,曹学楷任参谋长,全师约120人,编为4个大队。不久改组黄安县委,戴季英任县委书记,并建立和发展了各级党团组织和群众武装,发展游击战争。

尹家咀会议的召开,为开展边界割据、创建黄安革命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经过持续几年的艰苦奋战,创建了黄安革命根据地。(www.daowen.com)

第一,以武装斗争为先导,打击反动势力。县委先后组织了几支以党员干部为骨干的赤卫队、特务队,分成若干小队,派到各区打土豪,杀反动派,袭扰敌军,扩大影响。为打击二程区反动势力,县委派12名赤卫队员投入战斗,歼灭了敌人200余人,处决了团总吴绍臣,缴获长短枪53支。为消灭永河区沿边的反动势力,赤卫队深入麻城县中馆驿镇,击毙民团团总金海峰,活捉了两名队长、一名土豪,初步打开了永河沿边的革命局面。县西北的仙居区的反动势力极为猖獗,为消灭这里的反动武装,仙居区委集中全区革命武装和3000多农民,在七里坪、紫云区赤卫队的积极配合下,于1929年2月对涂家塆进行了两次围攻,未胜。3月,县委调集武装,红三十一师两个大队从柴山保南下配合作战,参战共有上万人。3月至4月间先后攻克了熊家河,摧毁了最后一个民团据点涂家塆,终于全歼敌民团,就地处决了大地主、反动寨主涂达武。涂家塆战斗是黄安革命根据地创建时期最大的一次攻坚战,不仅摧毁了反动武装,而且壮大了革命队伍,使县北红区连成一片。到1929年5月,黄安反动统治几乎全部崩溃,全县除县城和八里区外,其余均为红军和赤卫队控制,形成了全县范围内的武装割据局面。

第二,恢复和发展了党的组织。县委陆续派出一批党员干部分赴各区,同当地的地下党员一起秘密“串党”。到1929年5月,全县10个区都成立了区委,党支部发展到90余个,党员共有1200名,区农会发展到8个,乡村农会达400多个,共青团、妇女会、工会等组织也相继恢复和发展起来。

第三,广泛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斗争。县委在领导武装斗争、恢复和发展基层党组织,同时,极为重视群众工作。县委指导在各地活动的赤卫队、特务队和党员干部扎根于群众之中,创造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如刷标语,散传单,打鼓说书,集会演讲,动员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在革命局面未打开的地方,领导群众实行减租减息,局面已经打开的地方,组织群众开展抗租、抗税,打土豪,没收的财产,就地分给农民。通过持久地开展群众工作,使广大群众逐步懂得了革命的道理,觉悟日益提高,斗争意志不断高涨。全县的乡村农会组织逐步恢复和建立起来,红军、赤卫队与敌作战,都有群众参加。

自1927年底起,到1929年的两年时间,黄安县委按照党的六大精神和中央对黄安工作的指导,在十分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深入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政权建设,使全县的革命斗争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黄安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随着革命斗争的逐步发展,黄安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