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石林撒尼人的历史与文化|发现旧石器遗存

石林撒尼人的历史与文化|发现旧石器遗存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旧石器遗存和崖画的发现,证明远在旧石器时代,石林一带就已经生活着包括撒尼人先民在内的土著群体。历史上,撒尼人自称“尼”,他称“尼泼”“撒尼泼”“叟尼”等,主要分布在滇中地区的石林县、泸西县、弥勒市和滇南的丘北县。其中,石林县的撒尼人约占全省撒尼人口总数的80%。撒尼人大多浓眉大眼,双眼皮,颧骨较高,轮廓分明,具有鲜明的外貌特征。

石林撒尼人的历史与文化|发现旧石器遗存

早在远古时期,石林境内就有土著在此生息繁衍。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考古学家曾在石林巴江两岸,以及白石岭、乱石沟、青山口、红土坡、路美邑、茂舍祖等地相继发现多处旧石器遗址,采集到石刀、石核20多件。随后又在石林风景区东南方向发现古崖画两处,上面画有人头、祭祀舞蹈、狩猎、星月图等。专家认为,除部分为晚期作品外,大部分都为造型古朴的早期作品,所画人物与广西左江崖画的图像极为相似,是原始时代石林土著的文化遗存[3]。旧石器遗存和崖画的发现,证明远在旧石器时代,石林一带就已经生活着包括撒尼人先民在内的土著群体。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来自西北的“氐羌”、西南的“昆叟”“爨蛮”等部落和来自中原汉族及本地土著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了彝族支系——撒尼人。石林撒尼人“多数是落蒙部平民的后裔,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外来移民[4]。据《路南州志》卷二记载:“唐,昆州地,夷名路甸,天宝末为黑爨蛮落蒙所据,筑城曰撒吕,号落蒙部。”[5]《元史·地理志》的“路南州”条也记载:“(路南州)在本路之东,夷名路甸,有城曰撒吕,黑爨蛮之裔落蒙所筑,子孙世居之,因名落蒙部。”落蒙部是南诏大理国时期“东方黑爨三十七部”[6]之一,可以推断,至少在唐朝天宝末年,石林境内的彝族部落有了较快发展,其逐渐融合了当地土著,成为彝族撒尼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撒尼人自称“尼”,他称“尼泼”“撒尼泼”“叟尼”等,主要分布在滇中地区的石林县、泸西县、弥勒市和滇南的丘北县。其中,石林县的撒尼人约占全省撒尼人口总数的80%。(www.daowen.com)

撒尼人大多浓眉大眼,双眼皮,颧骨较高,轮廓分明,具有鲜明的外貌特征。法国学者保禄·维亚尔曾在《撒尼倮倮》一书中描述到:“撒尼人中等身材,但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都不乏高个子,身材挺拔、胸脯发达、肩宽、头颅较小。撒尼人肤色处于黑白之间的一种茶褐色,由于常年风吹日晒,脸色呈褐色。漆黑的头发很少见,绝大多数是浅栗色或金栗色。没有塌脑门的,双眼处于同一条线上,眼眶微微下陷,鼻子小但几乎没有扁平的,一般都是鹰钩鼻。当撒尼人行走时,上体微微前倾,呈弓字形,脚步有点沉重……撒尼人的脸上没有任何的痕迹。他们的聪明是明显的。他们心地善良、感情细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