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石林撒尼人的迁徙历史

石林撒尼人的迁徙历史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撒尼人的迁徙历史,史料中的相关记载极为简略。追溯其渊源,大致可以梳理出石林境内撒尼人的迁徙历史和路线。关于这一说法,在相关史料和当地撒尼村寨流传的家族迁徙传说中均有所涉及。毕姓家族认为自己是西安毕国的后裔,毕国衰败后,整个家族不得不向南迁徙。

石林撒尼人的迁徙历史

关于撒尼人的迁徙历史,史料中的相关记载极为简略。在石林当地,许多村寨的撒尼人都有关于本家族来源的迁徙传说,常见的有来自大理昆明曲靖贵州等,其中尤其以来自大理或昆明的说法居多。追溯其渊源,大致可以梳理出石林境内撒尼人的迁徙历史和路线

1.源自滇西

石林的一部分撒尼人认为,其祖先最早居住在滇西的大理或滇中的昆明,后由于受到其他民族或族群的挤压而不得不举家迁徙,途经大理下关、昆明碧鸡关等地,最后迁入石林。他们大多分布在现在石林县圭山乡、尾则乡、亩竹箐乡,以及泸西县、弥勒市等。当地人称之为“底玛人”,即“居住在平坝的人”。关于这一说法,在相关史料和当地撒尼村寨流传的家族迁徙传说中均有所涉及。

在楚图南先生1945年寓居石林时根据实地调查所做的《路南杂记》中,就专门记录了尾则村(今石林县维则村)用彝汉双文篆刻的《李氏宗谱碑记》关于家族从大理迁徙而来的历程:

“李氏本族原居于云南迤西大理。次迁居于云南大板桥。继又移住龙落凹。由此逃到尾则雨胜村交界鲁拉字山顶搭住几年,此时有兄弟三人带黄铜锅一口,铜刀一把,金鞍镫等物在鲁拉字山顶时养育一只大黄狗。分别时不肯分给哪个,乃打死埋于山顶上。兄弟三人由三方分离,一位下邱北,一位去北方,一位不知去何处,其中一个望见雨胜村有大山,森林繁茂,乃叹曰:不去别处,即在此地砍林耕种度日矣,乃住雨胜村。所以最先住雨胜村者即我李姓也。今我之本宗有迁居于维则村,有住于宜政村者,也李姓之祖宗名称自思、怒高、要生三人,现在不能孝就宗灵古房云云。”[7]

石林县北大村乡月湖村的毕姓家族迁徙传说中也讲述到,自己是从云南丽江、大理一带迁徙而来的。

毕姓家族认为自己是西安毕国的后裔,毕国衰败后,整个家族不得不向南迁徙。经过艰辛的长途跋涉之后,毕姓家族来到云南丽江、大理一带的“阿着底”。随后,家族中的“赤勒”“赤则”两兄弟又分别迁往昆明碧鸡关和陆良。

有一年春天,碧鸡关当地一户人家的牛踩到了毕家的秧田,牛主人非但不道歉,反而蛮横无理。毕家也怒气冲冲,要割下一条牛腿方肯罢休。这件事情过了没多久,毕家的一个学童在放学回家途经秧田时,头上戴着的帽子碰巧被风吹落到牛主人家的秧田里,学童不得不进田捡帽。于是,对方借机报复,非要割下学童的一条腿。在双方混战中,毕家将对方打伤。事后,对方突然不知去向。毕家担心被对方伺机报复,迅速迁出碧鸡关,潜居弥勒腻黑村。

数年之后,毕家的五个儿子在父母的张罗下相继完婚,一个女儿也已长大成人。有一天,一个名叫张飞的月湖村男青年与毕家的女儿偶然相遇,两人一见钟情。后经父母同意,女儿便嫁到月湖村的张家。

没过多久,毕家的第五个儿子毕五伯就跑到月湖村的姐姐家,向姐姐倾诉心中的烦恼。原因是他并不喜欢父母为他娶回的媳妇,两人的生活很不和睦。姐姐耐心地劝导弟弟,并把他送回腻黑村的娘家。但没过几天,毕五伯又跑到月湖村姐姐家,如此反复多次。最后,姐姐问弟弟是否想长期居住在月湖村,弟弟回答是。姐姐无奈,只好与父母商议,将弟弟毕五伯接到月湖村安家落户,另外娶妻生子,繁衍后代。月湖村的毕姓家族就是毕五伯的后代,至今相传已有11代[8]

月湖村普姓家族关于自己迁入该村的历史原因的解释则相对具体。

据说,在改土归流过程中,普氏祖先联合他姓彝族坚决抵抗。但无奈官兵最终攻入村中,把全村房屋统统烧光,村民们不得不向其他地方逃亡。普氏祖先逃到石林县文毕山脚下,野菜充饥,草棚挡雨。但由于当地土地稀少,缺乏水源,又离坝区较近,不太安全,生活极为艰辛。

不久,毕氏祖先不幸遇害。兄弟三人将祖先安葬后,老大、老二搬迁到石林县糯衣村,老三则搬迁到红河方向。迁到糯衣村的两兄弟分居而住,形成两个支头。老大生有三个儿子,老二生有五个儿子。(www.daowen.com)

大约过了四五十年后,糯衣村有限的耕地难以维持普氏大家族的生存所需。因此,两兄弟商定,老大支头全部留在糯衣村,老二支头全部外迁。其中,两个儿子迁入月湖村,其余三个儿子则分别迁入路南的西街口、额冲衣和戈冲里。

在月湖村普姓家谱中也明确记载,其祖先是从大理搬迁而来的,迁徙路线为:大理——昆明车家壁(碧鸡关)——豆黑、蓑衣山一带——糯衣、舍波一带——尾渚渣——月湖村。石林县寨黑村的毕摩毕华玉口述其祖先从大理搬迁的路线为:大理(下关)——碧鸡关——陆良——碧鸡关——西街口——寨黑[9]

2.源自滇东

据彝文文献《指路经》的记载和当地民间传说,石林县的另一部分撒尼人是从曲靖、陆良一带迁入的,现主要居住在石林县北大村乡、西街口乡,以及宜良县、陆良县等。因这部分撒尼人的原住地为山区,所以至今当地人仍称他们为“山玛”,即“居住在山区的人”。

据石林县月湖村撒尼村民讲述,最早迁居于该村的是张氏家族的祖先,他们在明朝成化年间从陆良县“日乃底”(撒尼语的音译,主要指现在陆良县马街乡一带)迁入,是月湖村的建村人。大约从明朝嘉靖年间起,高姓、姜姓、毕姓、尹姓、普姓、李姓、昂姓、潘姓、瓦姓等家族才陆续迁入此地居住,直至清代光绪年间基本形成月湖村现在的村落格局。

月湖村张姓家族的迁徙传说是这样讲述的:

相传五百多年前,月湖村从后山垭口到北小村之间是一大片茂密的森林,滇黔驿道就从其中穿过,每天过往的客商马帮络绎不绝。后来发生战乱,驿道上盗匪猖獗横行,经常发生杀人劫货的事情。路南知州成立的保路队也与股匪里应外合、狼狈为奸,驿道治安状况更加混乱。

为迅速消灭股匪,知州在驿道上设置关卡,派哨兵驻守。不料股匪却夜间偷袭,哨所守兵全军覆没。知州大发雷霆,调集联军追剿,股匪逃入“日乃底”海岛,负隅顽抗。联军向海岛发起进攻,却中了机关埋伏,全军伤亡惨重。此后,股匪更是明目张胆,抢劫勒索,横行乡里。知州不得已发布告示,招募天下英雄好汉,以图除掉“日乃底”海岛上的股匪。

张鱼手是陆良县“日乃底”人,以捕鱼为生,长期受到股匪的欺侮。听到这一消息后,他自告奋勇接受了消灭股匪的任务。张鱼手事先制作了数千盏松香葫芦灯,并在通往“日乃底”海岛的小路上插麻杆作为进攻路线的标志。待时机成熟,他率领知府的大队人马深夜赶往“日乃底”,将葫芦灯点燃后投入海中,灯顺风势飘向海岛。股匪看见海面上火光点点,误以为是官兵从水路进攻,惊慌不已。张鱼手则率领队伍从海岛背面的小路潜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全歼股匪。

张鱼手带着股匪的首级凯旋。知州欣喜不已,设宴款待,并准备以官职和重金作为奖赏。但张鱼手却什么也不要。知州无奈,问他喜欢做什么。张鱼手回答说:“我从小在‘日乃底’海岛边长大,喜欢捕鱼。”于是,知州就把秦土司地盘上的月湖这片地方划给张鱼手,令他永远安居此地,并率领哨兵驻守后山垭口关卡,保护驿道过往商旅。

当时,月湖还不是湖泊,而是很大一片小麦地,当地人称之为“嘎底玛”(撒尼语,“嘎”即小麦的意思),附近还有少量黑彝居住。路南知州妥善安置了当地的黑彝之后,张鱼手便在此定居下来。知州还为这个新建的村子取名为革温村,简称革村(撒尼语为“革奈”,“奈”即“定居”“落业”的意思)。

“嘎底玛”有一个出水口,每当下雨的时候就会冒出大量的地下水,同时还会有鱼随水而出。张鱼手最初带领大家用带刺的植物堵住落水洞,等水干了以后就可以在地上捡到很多鱼。后来,为了让子孙后代随时都能够捕到鱼,张鱼手用一口特制的大锅覆盖住落水洞。于是“嘎底玛”的水越积越多,最后就形成了现在的月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