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立春文化与二十四节气研究成果

中国立春文化与二十四节气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立春服饰的服与饰中,饰的特点尤为鲜明。因为,与时令密切相关的历法文化是中华文明中十分璀璨的内容,二十四节气是属于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节气服饰已成为业内引人注目的话题。服饰是二十四节气文化元素中无法忽略的因子。异彩纷呈的服饰习俗也是中华历法文化遗产中魅力四射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充分说明立春戴花是迎春礼仪中官员服饰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立春文化与二十四节气研究成果

柯 玲[1]

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东华大学)

摘 要:立春服饰包括了迎春仪式和立春祭礼中句芒神、官员、妇女、儿童及演员等人的服饰。立春节日庆典在我国历史中的流行时间很长。立春服饰的服与饰中,饰的特点尤为鲜明。立春服饰丰富多彩,包含了富有节气色彩的剪彩、戴花以及簪幡、戴胜、春鸡、春娃等一系列的服饰和装饰。立春服饰显示了礼俗一体、官民同乐,服饰二字、轻重有别,妇女儿童、服饰主体等特点。立春服饰中蕴含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趋吉避凶、顺应天时等文化心理和人生梦想。

关键词:立春 服饰 文化意蕴

一、服饰含义及其与节气的关系

服饰,是装饰人体的物品的总称,包括服装、鞋、帽、袜子、手套围巾领带、提包、阳伞、发饰等等。服饰既是人类生活的要素,能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这里的“一定时期”通常被理解为特定的历史阶段,但对服饰而言,尤其是对秉持着天人合一理念的中国传统服饰而言,将“一定时期”理解为“时令”更为适切。因为,与时令密切相关的历法文化是中华文明中十分璀璨的内容,二十四节气是属于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节气服饰已成为业内引人注目的话题。

汉字的“节”,本义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譬如竹子、草芥,若没有“节”的支撑,既无法自立、更谈不上成长,“节节高”是植物的本能。节气和节日都是时间概念,但节气是时节和气候的合称,节日则是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节,是人类时间链条中的特殊日子,平常的日子如竹节之间光滑顺畅的部分,不经意即随风而逝,而“节”则是平常中不寻常的部分,是令人难忘的那些特别的日子。历史因为有了这些“节”,便显示出了意义,人类因为有了这些“节”,一步一步前行的足迹就十分清晰。

服饰,总是属于一定节气的。服饰不仅要与服饰主体合体、合身、合气质,还要符合特定的时令节气,顺应节令的变化发展,这是着装的基本原则。当然,服、饰二字,侧重又有所不同:“服”主要指衣服,侧重于服饰的保暖、遮掩等实用功能;“饰”主要指装饰,主要用于增加人们形貌的华美,多为一些外在的装饰、修饰,恐怕还包括外衣外套。当然,居于最高处的头巾头饰一类的头部装饰最为醒目。可见,“服”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标准,“饰”是锦上添花的高级要求。也可以说,服饰之“服”主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服饰之“饰”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因而,寻常日子人们可以不修边幅,仅满足于“服”的实用功能,但在特别的日子,或者说在特殊的日子,人们必然会在“饰”上多花心思。或许,我们可以说,节气之于时日与服饰之于人生的关系相类似,并且人类的服饰还是自然物候之于人体的某种印记。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生活中的特殊日子,它有机融合了天文、物候、农事及民俗,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彰显了我们的先辈高超而又巨大的生产和生活智慧。单就服饰而言,二十四节气中留下了古人不少习俗以及与服饰相关的谚语。既有立春的簪花剪彩、清明的戴柳习俗,也有“打了春,赤脚奔”“吃了端午粽,就把寒衣送”“春天捂,秋天冻”“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等节令性的穿着养生谚语,更有类似“清明不戴柳,死了变老狗;清明不戴花,死了变老鸦”等具有强制性的服饰谶语;而那一句充满关切与温情的“秋凉别忘添衣裳”,几乎是全民喜爱、老少咸宜的问候语。服饰是二十四节气文化元素中无法忽略的因子。异彩纷呈的服饰习俗也是中华历法文化遗产中魅力四射的一个组成部分。放眼世界,穿着细事绝非等闲,联合国的“非遗”名录中一直不乏服饰的影子,如联合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玻利维亚奥鲁罗狂欢节中富有安第斯文化的特色服饰就是亮点之一。

二、立春节气服饰概览

立春位于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四时与八节之始,对于以农业文化为主要背景的国人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立春几乎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第一节”,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有过了春之节,人们方能长大一岁。古人将立春视为“岁始”“春节”,从周代到清末,都以立春为一岁之大典,就官方角度而言,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新年,“立春大于年”名副其实[2]。以农历一月一日为一年之始的元旦,则被称为“年节”。民国以后,立春、春节、元旦各自剥离,岁节与年节合二为一,传统的迎春活动转移到农历的春节,于是立春节气的重要性渐渐淡出,仅在一些偏僻地区还保留着一些残存的遗俗[3]。根据有关资料,我们将立春的服饰分为以下几类。

春神服饰:立春服饰中,不仅人类有特定的春饰,春神也有自己的服饰。春神名为句芒,其服饰不仅富于变化,可以因时因地而异,而且有着特别的象征意义。句芒形象各地有别,据说句芒服饰年有不同(看来句芒神是一位喜爱打扮的神灵)。山东迎春祭句芒时,可根据句芒的服饰预告当年的气候状况:句芒戴了帽子则表示春暖早到,光头则预示要春寒料峭,穿鞋则预示春雨多多,赤脚则兆示春雨稀少。浙江衢州的九华立春祭中,鞭打春牛的“芒神”不像古礼所规定的那样由男童扮演,而是由一名12岁少女来装扮。其脚上穿着蒲鞋,下身穿着无裆的套裤。春神的头发平梳成两条小发髻,挂在两耳的前面,披一件白色斗篷[4]

至于迎春盛典上的服饰,则因身份不同而不同,可分为成人服饰和孩童服饰两个部分。立春服饰中,相较于“服”,“饰”的内容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官员服饰:立春服饰是官方礼俗,也是民间立春习俗的重要内容。官员迎春的服装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例如在东汉时期要穿青衣,戴青帻,清代要穿吉服或者朝服。明清时京兆尹和各府衙官员都必须将官服穿戴整齐,去“东郊”的东直门外五里的“春场”去迎春,举行迎春礼仪后进宫朝贺并接受赏赐。春饰是立春节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在官方礼俗还是在民间习俗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清代的迎春礼俗中,官员要胸佩春花,或者在帽子上戴春花。在民国时期,由于迎春礼仪的消失,官员戴春花的礼俗自然也不复存在。但是当迎春礼仪在某些地区恢复之后,春花也随之再度出现,例如在四川新津民国时期举行的迎春礼上,跟随在仪仗队后的警备队员的枪上便插着春花。这充分说明立春戴花是迎春礼仪中官员服饰的一个组成部分。

百姓服饰:民间的春饰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妇女佩戴的春饰,例如春蝶、春蛾、春燕、春花、春杖等;一种是儿童佩戴的春饰。民间妇女立春时的装饰和佩戴十分丰富多彩。女性天生的气质决定了她们将成为春饰中的主要角色。在汉代就出现了立春的头饰,《炙毂子录》载:“汉之迎春髻,立春日戴。”[5]妇女于立春前后佩戴春饰,是自晋代以来盛行不衰的习俗,在清代亦十分流行。妇女们不仅“竞剪彩为春蛾戴之”,而且“亦以春幡春笺,镂金簇彩,为燕蝶之属,问遗亲戚,垂之钗环”。民国时期编写的地方志中关于戴春的记述已不多见,可见此俗在民国时期已开始衰微。我国自古有“女为悦己者容”之说,妇女装饰打扮,一般并非出于公众和社交场合的需要。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妇女社交的场合极少。但立春节气却是例外。女子可以为春色而容,为公众而容。迎春礼仪的观春活动正如全民参与的庙会和娱神活动一样,不仅“不分贵贱”,而且“男女混杂”。例如在河北吴桥县,“迎春东门外教场,走马做戏,男女咸集,满路花红”。立春儿童的佩饰主要是春鸡和春娃。这些立春饰物不仅精巧可爱,具有美感,而且寓意深长,凝结着良好的愿望。春鸡,一说是燕子,有道是“燕子衔来春天”,燕子是具有报春功能的飞鸟;一说是公鸡,谐音“吉利”之“吉”以及饥饿之“饥”。儿童立春服饰花样还包括春蛾、春燕、春花、春杖、春娃等。它们是立春节日的形象标志,有着独特的形式、深刻的寓意和响亮的名称,不仅昭然醒目,而且富有美感。

演员服饰:立春是农耕的重要时节,牛是迎春典礼上的重要角色,当然也会披红挂绿。立春对于农人的意义更是非同寻常,浙江立春祭角色中自然少不了一位“老农”,他身穿蓑衣,头戴斗笠,这正是一个富有区域特色的“老农”的装束。而一般老年人都穿着平常的服装,青壮年要参加抬佛巡游活动的,则穿黄色绸服,戴黄巾,儿童们(共八男八女)都穿着绿衣绿裤,头戴竹枝编成的花环,脸上化了妆。以艳丽的服饰迎春,以鲜艳的色彩装扮春天。

可见,立春是一个需要十分注重修饰,并需要非常懂得如何选择与制作饰品的节气。粗略分类,立春饰品分为以下几样。

一是剪彩花。彩为色泽鲜艳的丝帛织品。昔时被作为材料做成花果形象,这种技艺在汉朝时就已十分发达,剪彩一词沿用至今。东汉王符在《潜夫论》中曾讥讽花彩之费,可见当时剪彩即已盛行[6]。晋代新野君一族以剪花为业,用染色的丝绢制成芙蓉花,将蜡捻成菱藕的形状,所剪的梅花更是宛若实物。晋惠帝曾下令宫女在立春日将染成五彩的通草花插在发髻上,作为装饰。荆楚一带的民俗,皆于立春之日,剪出彩燕戴在头上。唐朝制度,立春日郎官、御史以上的官员赐“春罗幡胜”,对宰辅、亲王、近臣赐“金银幡胜”,入宫拜贺之后就可以带回家里。民间剪彩的题材,根据当时诗歌所形容,“绮罗纤手制,桃李向春开”(宋之问《剪彩》),“可知剪彩花取用的意象,以花树蜂蝶禽鸟为盛”。由此我们完全可以想见一幅画面,当时的女子,在立春时节,云鬓上斜插钗子,上面再簪以用彩帛剪成的燕子,以应节令。唐中宗景龙年间,立春日出剪彩花;景龙四年正月八日立春,中宗下令侍臣迎春,大内派出彩花,每人赏赐一枝[7]

二是簪春胜、戴春幡。剪彩花所取用者则多为丝帛,春胜的制作材料以金箔为主。春胜是古代妇女立春时佩戴的银首饰,形如三个菱形纵向相交,可以用来缠头发。立春日剪彩成方胜为戏,或为妇女的首饰。一说春胜的制作与佩戴在人日(正月初七)。所谓“人人新年,形容改从新”,以“胜”见“新”,可谓喜气洋洋。《酉阳杂俎》载:“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幡,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以戏之。”该风俗直至宋朝未改。欧阳修有诗写道:“共喜钗头燕已来。”王曾《春帖子》中写道:“彩燕迎春人鬓飞。”南宋临安立春这天,女子都喜欢做春幡、春胜,缕以金线,色彩相错,做成紫燕黄蝶之类,用以赠送亲朋。《太平御览》中言:“花胜,草化(花)也,言人形容正等,人着之则胜。”[8]学者扬之水认为,“作为祥瑞出现在汉画像以及其他装饰艺术中的胜,自是富含吉祥寓意,此意且绵延不断流衍于后世”。他进一步认为,尽管人日簪花胜,立春剪彩花,然唐代之后人胜与剪彩花的式样渐趋相同,而人日与立春的时日又常相后先,因此便有了二者合一的可能[9]。两相比较,立春剪彩花的服饰风俗流传的范围更广、时间更长。

入宋之后,风俗又有变,人日戴胜的风习已经不太流行,但立春戴春幡仍是岁首一景,甚至赐幡胜还成为立春时节宫中的一项制度。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立春”中有记载:“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人贺讫,戴归私第。”由此可见,宋代幡胜不加细分,笼统地称作春幡胜[10]。春幡的制作,或镂金银,或裁罗帛,而常常缀于钗首。此风历经宋元,至明清仍有余绪。据史载,清代迎春时,官员也要戴春花作为标志。明代之春幡亦有实物出土可为例证[11]。今人观之,亦可感受到当时佩戴者的华丽妩媚之姿。

三是戴春鸡、佩春娃。戴春鸡之风俗应与春胜之风同源,早在唐宋时期便已出现。崔日用在《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诗中便写道:“瑶筐彩燕先呈瑞,金缕晨鸡未学鸣。”此后,这项宫中习俗逐渐流传到民间,并且随着时光流转,其含义也发生了变化,不仅增加了祛邪吉祥之意,而且佩戴对象也转而以儿童为主。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为讨吉利,便将彩色棉布和棉花缝制成的公鸡饰品钉在儿童的衣袖或帽子上,名为“春鸡”,俗称戴“春鸡儿”。至今,这一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仍流传于中国许多地方的农村。除了戴“春鸡”,还有戴“春娃”之风,据民国《灵石县志》载,立春之时,以绢做小孩人偶,俗名春娃,让小孩佩戴;又制作小袋,内藏豆谷,挂春牛角,以之消痘疹之灾[12]。由此可知,春娃与春鸡类似,都是给孩子们辟邪祈福用的。

三、立春服饰的几个特点

通过以上对立春服饰的简单梳理,我们不难发现立春节气服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礼俗一体,官民同乐。立春节气中无论是迎春礼还是立春祭,官员总在现场以示隆重(这一习俗沿用至今),官民一起参与盛典的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且,官员在服饰上也遵从了民间戴春簪春的习俗。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很多中国传统民俗被纳入礼的轨道,被深深地烙上礼的烙印,甚至衍化为一种礼仪制度,这是中国民俗的一大特点。中国传统的民俗是中国古代礼制的基础和原型。官方礼俗不断吸收民间习俗的营养,丰富和扩展自身,并增强民众的认同感。民间习俗是官方礼俗的基础,如果官方礼俗不能和民间习俗相联系,官方礼俗就会失去民众的参与和支持,就不会出现官民同庆的国家盛典[13]。许多仪式制度化的古礼,其实是对民俗的理性归纳和升华,当时流行的民俗是古礼坚实的地基。许多民俗就是这样,一旦被统治者看中,给予了一定的条理归纳和理性的训诂便成为“礼”。礼成后,又不断反馈于民间,引导民俗走向礼仪化、制度化。

二是服饰二字,轻重有别。丰富多彩的立春服饰资料中,其实真正关注服装的文字并不多,描述春装的资料十分寥寥,但人们对于春饰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可见立春之时,穿什么其实并不重要,但戴什么却极为重要。驱邪也好,除晦也罢,祈福也好,迎新也罢,令人目不暇接的春花、春胜、春幡、春鸡、春娃,携带着浓浓的春信,烘托着春的色彩和勃勃生机。春天,在人们的装饰中款款走来,真正是“万紫千红总是春”,应了一个“彩”字。剪彩为饰,也是为了与大自然的万千气象相呼应,正所谓“人面桃花相映红”。总之,在不同的节气簪戴不同的饰物,既有妆点容颜之效,又含应时祛邪之意。可见,我们祖辈的立春服饰恰如其分地暗合着天时与地气。

三是妇女儿童,服饰主体。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作品《春》中有些句子令人难忘,很像是对立春仪式的写实:“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相当于节气家族中的娃娃,新春伊始包含了除旧布新之意。所以立春服饰也紧紧围绕着一个“新”字。新春、新年、新生代,儿童的春饰在天人合一中得以代代流传。朱自清又说:“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句芒神的外形正是如此,无论男女,浑身上下充满了活力与快乐。

就服饰而言,立春服饰中最有特点的正是女性和儿童的服饰。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地位低微,受约束颇多,公开场合抛头露面的机会更是很少。但在万物萌生、百草排芽的立春之际,人为的清规戒律似乎也不得不临时解除。妇女们戴春既是与同伴争奇斗艳,也是在公众场合下展示自己的青春美貌。山西《翼城县志》所载:“士女剪彩为燕,名春鸡(燕),贴羽为蝶,名闹蛾,缠绒为杖,名春杆,各簪头上,以斗胜焉。”[14]直到清代,女子戴春的习俗依然流行于公众场合以及家庭日常中。民国时期,迎春文化式微,观春的公众活动随之消失殆尽,女子戴春的热情有所消退。尽管如此,家庭范围内的戴春还继续存在。据民国初年河南《郑县志》所载:“民间妇女亦以春幡春笺镂金簇彩为燕蝶之属问遗亲戚,垂之钗环。”[15]笔者自身也清楚记得,幼时的家乡——苏北农村的阿姨、姑姑们戴春的图景。不同材质、不同式样的春花或插于发际,或夹在耳端。对女性来说,春饰无疑是她们的一种节日饰物。春饰的彻底消失或许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城乡交流密切,城市化速度加快,已经式微的传统在与城乡对峙及中西碰撞中节节退缩,以至无踪无影。不过,与此同时,随着全球性文化寻根热潮的掀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有些美好的传统又在人们的呼唤中自信回归。

相比而言,儿童的立春服饰传统则保持得更为持久。儿童戴春鸡或者春娃的习俗至今依然流行。民国《葭县志》载:“立春日,以缯缝作鸡形,着于小儿头上,曰春鸡。”[16]民国《灵石县志》载:“立春用绢作孩形,俗名春娃,童稚佩之。”[17]在鲁西南地区,至今可见初春时节儿童棉帽上或者衣襟上缝着红布制作的春鸡。春鸡嘴上叼着一串黄豆粒,表示春鸡食豆,以祈驱除水痘。同为立春服饰,妇女和儿童的春饰命运却不相同,形成这种落差的原因可能在于这两种春饰功能的不同。妇女的春饰既是为了应景迎春贺春,也是为了展示她们的青春和美貌。儿童的春饰则不仅是一种具有美感的装饰,更重要的是还具有一定辟邪驱灾的功能,具有驱病和保佑儿童健康的特殊作用。儿童的春饰建立在民间信仰的基础之上,这一点与公众场合和节日气氛没有必然的关系。因而官方迎春礼仪以及立春节庆活动的消亡都没有太多影响到儿童春饰的继续存在。再者,与官方迎春礼俗紧密相连的撒痘习俗虽然已不复存在,但是为孩子祈求健康平安、驱除水痘病害的愿望并没有消失,“春鸡食豆”寓意着春鸡灭除水痘的相生相克关联,这个儿童饰物正好可以接替撒痘习俗的功能,表达母亲们的殷切愿望,因此便得以延续。同时“春鸡”的意义除了驱除痘疹之外,其发音与“春吉”同音,还有祝愿春天吉祥的意义,符合民间趋吉避凶的民俗心理。布制的春鸡是精巧的艺术品,精巧可爱,生机勃勃,富有美感,深受儿童和母亲们的喜爱。因此,儿童戴春鸡、春娃的习俗便长存至今[18]

四、立春服饰的文化意蕴

普通服饰都有两大社会功能:一是区别身份地位;一是表示所处的场合。立春服饰除此之外还具有显著的节气性特征:展现春意,点染春景,渲染春情。立于岁首,人们展望年景,思考人生,春天无疑是人们想法最多的季节,立春服饰中寄托了人们的不少梦想,这便是立春服饰的文化意蕴。笔者认为,立春服饰所蕴含的人生理想包含以下几方面。(www.daowen.com)

一是风调雨顺丰收梦。这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人生梦想。农耕社会,农业为本,风调雨顺与国泰民安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而这样的梦想,直接体现在句芒神的服饰之中。这个小童模样主宰草木及生命的神灵,其服饰被赋予了某种寓意。风雨本是自然现象,但在农业社会却至关重要,因为农民基本靠天吃饭,因而句芒的服饰被赋予了预测气象的功能。句芒的服饰所显示的预兆让人们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让他们在日后从容应对不测风云。春寒、春雨以及春风等春季天气无论对人类还是对农事都是要事,人们对农事未知命运的关注也是对人类生存条件的关注,这在迎春礼或立春祭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春寒风飕飕,夏寒雨断流”,而立春服饰穿戴中的春花、春胜则反映了人们对风调雨顺、春花烂漫、春燕纷飞、春意盎然的美好春天的无比向往。

二是趋吉避凶安康梦。二十四节气的每一气分三候,立春三候分别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一候东风解冻”,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而在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这就是所谓的“二候蛰虫始振”。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这就是“三候鱼陟负冰”了。可见,立春时节,春天虽已到来,但冬天的寒冷还未消失殆尽,只有大地解冻才能使万物复苏,才能有万物生长的土壤。所以,立春服饰中蕴含了先人趋吉避凶、趋利避害的心理趋向。在生产力水平有限的传统社会,温饱之外,疾病是危及人们生存的又一重要威胁,先人悟出的“春捂秋冻”的防病保健传统传承至今。春季温暖湿润,给各种病毒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春季是水痘的高发季节,水痘又是非常容易流行的一种传染病,好发于儿童。春鸡食豆,立春服饰中儿童带“春鸡”其实是带有一点民间消灾色彩的保健举措。另有一说是“鸡”和“吉”同音,取吉祥之意。其次,立春位于二十四节气之首,在立春这天开始戴春鸡,也象征孩子从小开始便“吉”星高照了。再者,民俗上有鸡能食五毒之说,给小孩子们佩戴春鸡也有驱邪攘灾之意。还有一种说法,过去农村贫穷,一到春天,就出现粮荒,断炊的、出门讨饭的并不鲜见,农人穷怕了,让孩子在立春这天戴上春鸡儿,期盼将来能过上不愁吃穿的好日子,从此不再遭受鸡(饥)荒之苦。因此,立春这一天,小孩子的身上戴的春鸡越多,说明孩子受到的祝福也就越多。

三是顺应天时自由梦。“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内容,顺天应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养生促长是春天的自然主题,也是人事的响应举措。《黄帝内经》云:“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本神》第八)说的就是有智慧的人必定会根据四时寒暑进行养生,而且只有顺应四时寒暑变化才能避免疾病。这种养生观为后代医药学家和养生学家们所继承并发展。《黄帝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19](《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被发缓形”,告诉人们春天应该披头散发,衣着应该宽袍大袖(在安全的情况下甚至可以不穿衣服),解除身体的一切束缚,任其自由生长。在迎春仪式中,冲破清规戒律,解除礼教束缚,官民同簪花,男女共迎春,这些看似有悖封建礼教的举动发生在立春节气其实正是应天之举。

无拘无束,天人相应,这种自由生长、物我两忘的境界无疑也是许多文人士大夫的自由人生梦想。《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也可以看作这种“自由理想”的生动版本,原文为:“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20]暮春三月好天气,新缝单衣穿上身,约上弟子若干人,结队前往沂水边,游玩春台舞,乘兴而去尽兴而归,此乃极高的乐处,也是最大的风流。但笔者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是曾点的人生理想竟然得到了注重积极进取、追求人与社会和谐的孔夫子的高度赞成,孔夫子毫不掩饰,直抒胸臆,由衷感叹,给弟子点了赞。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儒道两家心灵深处的相通之处。也许,在真正的自然面前,一切哲学的心灵都是相同的。据说诗人陈梦家当年在西南联大教书时,每回讲到“侍坐章”,朗读到“莫春者,春服既成”时,便情不自禁地挥动双臂,长袍宽袖,做飘飘欲仙之状,学生深受感染。《论语》的这一段“舞雩咏归”和孔子的“吾与点”,其实是自古以来文人儒士内心深处的“人文情怀”与“自由性灵”的写照。

同样是在立春之际,被贬谪海南的苏东坡作词《减字木兰花·立春》:“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以欢快的笔触描写了海南绚丽的立春风光,描写了最富特色的立春节气品物和装饰,寄托了他随遇而安、豁达的人生态度。

追求丰收和喜悦,追求健康和平安,追求自由和人性,立春节气自然常常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的关注对象,人们或描摹或歌咏或评点。春饰是立春必不可少的点缀,春童、春姑是立春中最抢戏的主角,至于春官,虽然可能只出现在迎春祭祀等重要场合,但其簪春花、赏春饰,与民同乐同庆,赢得了更多的“人气”。春天,是人和的季节,二十四节气是连接“天地人”三才的纽带,贴近自然,追求本真,无论是服饰还是饮食,无论是生活还是思想,立春节气都给人们很多的启发。让人毫不意外的是,富有文化眼光的现代时装设计品牌已经有意无意地要“将二十四节气穿在身上”[21],希望“从历史长河中掬一捧五彩的水”[22]谱写文化的春天。可见,春天是一个催人奋斗的季节,恰如朱自清《春》里的另一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注释】

[1]作者简介:柯玲,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研究员,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文艺民俗学、汉语国际教育、“非遗”保护及教育等研究。
本文为2018年上海市设计学IV类高峰学科开放基金项目“非遗服饰文化的传承与教育研究”的阶段成果之一。

[2]李金水主编:《中华二十四节气知识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3]周志:《品物皆春——春季节气与造物文化》,《装饰》2015年第4期,第22页。

[4]王霄冰:《民俗文化的遗产化、本真性和传承主体问题——以浙江衢州“九华立春祭”为中心的考察》,《民俗研究》2012年第6期,第119页。

[5]王睿:《炙毂子录》(线装本),清顺治间刻本1册(25),说部第二十三。

[6]王符:《潜夫论》,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版,第53页。

[7]周志:《品物皆春——春季节气与造物文化》,《装饰》2015年第4期,第22页。

[8]李昉:《太平御览》,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9]扬之水:《读物小札人胜、剪探花、春蟠》,《南方文物》2012年第3期,第21页。

[10]张晓红:《春幡·春胜·春帖》,《唐宋立春饰品》,《文史知识》2009年第2期,第136页。

[11]扬之水:《读物小札人胜、剪探花、春幡》,《南方文物》2012年第3期,第21页。

[12]张廷兴:《中国民俗通志·服饰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22页。

[13]杨东姝:《从文献史料中探寻迎春(立春)民俗及风俗礼仪》,《河南图书馆学刊》2011年第31期,第127—129页。

[14]《翼城县志》(铅印本),1929年版,第38页。

[15]刘瑞璘:《郑县志》,铅印本1931年版,第26页。

[16]陈琯:《葭县志》,榆林东顺斋1933年版,第67页。

[17]李凯明修、耿步蟾纂:《灵石县志》(铅印本),1934年版,第22页。

[18]24节气网,2014年11月7日,http://www.24jq.net/lichun/jie1901。

[19]三月,是草木发芽、枝叶舒展的时节。在春季,天地一同焕发生机,万物因此欣欣向荣。人应当晚睡早起,多到室外散步;散步时解开头发,伸展伸展腰体,用以使情志宣发舒畅开来。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使形体舒缓,放宽步子,在庭院中漫步,使精神愉快,胸怀开畅,保持万物的生机。不要滥行杀伐,多施与、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这是适应春季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

[20]曾点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感慨地说:我赞同曾点的意见。

[21]石鑫丽:《她把二十四节气穿在了身上》,CFW服装设计网,2015年10月8日,http://art.cfw.cn/news/175709-1.html。

[22]文木:《回归质朴,大美自然:二十四节气服饰秀唯美亮相恭王府》,搜狐网,2017年6月8日,http://www.sohu.com/a/147074720_53437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