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立春习俗的现代建构-中国立春文化与二十四节气研究

立春习俗的现代建构-中国立春文化与二十四节气研究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下通过对竹枝词文献的解析,探讨立春节俗活动重构的可能性。许多在现代生活中已消失的古老风俗与活动,可在丰富的竹枝曲中一探踪迹,立春习俗亦囊括其中。竹枝词中所见的迎春仪式主要为以下几种。

立春习俗的现代建构-中国立春文化与二十四节气研究

方 云[1]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

摘 要:立春二十四节气之始,在农耕社会时期具有多重意涵与表征,立春习俗也有着丰富的体系、内容与表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等因素,古老的立春习俗渐渐淡出普通民众的生活。当2016年“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节气节俗再一次回归民众视线。中国人作为二十四节气的实践者,如何传承、保护以及让节气更好地应用于当下生活,并构建新时期的内容与功能,值得学界认真思考与研究。论文试从具有民俗记录功能的竹枝词文献中梳理、解析曾经在中国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功用的立春节俗,并尝试联结现代性语境,探讨立春节俗建构之可能性。

关键词:竹枝词 二十四节气 立春习俗 节日建构

立春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广群芳谱》中对“立春”的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为开始之意,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象征春季的开始。立春自古便是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与农业生产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传统农耕社会中,从官方至民间,立春始终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民间一直有“新春大如年”“春朝大于年朝”的说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等因素,古老的立春习俗渐渐淡出了普通民众的生活。2016年,“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节气节俗再一次回归民众视线。中国人作为二十四节气的实践者,如何传承、保护以及让节气更好地应用于当下生活,是学界亟待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从具有民俗记录功能的竹枝词文献中找寻立春习俗的诸多表征,挖掘、整理曾在中国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调节功用的古老习俗,是民俗学将文献研究与现代性语境联结的尝试。以下通过对竹枝词文献的解析,探讨立春节俗活动重构的可能性。

一、作为民俗文献的竹枝词研究价值

竹枝词起源于古代巴蜀间的民歌。《乐府诗集》述:“《竹枝》本出于巴渝。”[2]《太平寰宇记》《夔州府志》对“竹枝”均有记载。竹枝词自古有多种称呼,如“竹枝”“竹枝子”“竹枝曲”“竹枝歌”“巴渝曲”等;此外,“钦乃”“渔歌”“柳枝词”,又某某“百咏”“杂咏”等也多以竹枝为体。

竹枝词这种诗体从民间流传至文人笔下,一般认为应归功于唐代诗人刘禹锡。“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沉湘,以理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辞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3]这是对刘禹锡创作竹枝缘由的描述。他在建平(古郡名,今四川巫山县)做官时,见当地人唱着一种用笛子和鼓伴奏的歌曲,边唱边跳,唱得最多者即为优胜者。刘禹锡采用了他们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体裁与七绝相似。据传这种民歌在唐代就已流行,为川鄂西一带的民歌,且和古代楚国民歌颇有渊源关系。后此种唱法失传,文人仿作为多,这些仿作的竹枝词大都描写乡土景物、民间风习或地方特产之类,带有浓郁的乡土色彩与民间气息。由于文人有了深入民众、向民歌学习的机会并加入了自己的创作,竹枝词才由民歌真正步入文坛,并异彩独放。

关于竹枝词的题材、内容和特点,清初王渔阳《带经堂诗话》卷二十九云:“竹枝咏风土,琐细诙谐皆可人,大抵以风趣为主,与绝句迥别。”清末倪绳中《南汇竹枝词·序》提出:“《诗》有六义,而风居其首。风有三义,曰风教、曰风俗、曰风刺;而风俗之风,实为国风之本义。”将竹枝词视为“风土诗”,已是今人的共识。周作人评述竹枝词为“可合称为风土诗,其以诗为乘,以史地民俗的资料为载,则固无不同”。词学大家唐圭璋亦述:“宋元以降,竹枝词作者寝多,形式与七言绝句无异,内容则以咏风土为主,无论通都大邑或穷乡僻壤,举凡山川胜迹,人物风流,百业民情,岁时风俗,皆可抒写。非仅诗境得以开拓,且保存丰富之社会史料。”[4]

保存至今的历代竹枝词,是以书写文本形式保留下来的口传文化的重要遗产。于当今时代而言,竹枝词兼有史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地理文学审美等的多重价值。从民俗学的角度看,竹枝词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关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环境的,对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多有记述。岁时节日、民间信仰祭祀、方言俚语、地方物产、风俗习惯等,在竹枝词中俯拾皆是,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画。许多在现代生活中已消失的古老风俗与活动,可在丰富的竹枝曲中一探踪迹,立春习俗亦囊括其中。

二、竹枝词中的立春习俗

(一)竹枝词中的迎春仪式

从周代开始,直至清末民初,官家都把立春作为重要节日,举行种种迎春的欢乐活动。立春之日,东风解冻,正是劝农耕作之时。“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数千年的传统,自古每年立春,上至朝廷天子、下至府县官员,都要举行隆重的迎春仪式。《礼记·月令》中记“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到了汉代,迎春已成为一种全国性的礼仪制度。《后汉书·礼仪志》说:“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吏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5]东汉明帝永平年间还遵照西汉元始中的做法,于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可见,千百年前迎春活动已经多样化,并且形成了一套程式,世代相传。竹枝词中所见的迎春仪式主要为以下几种。

1.迎句芒

芒,芒神也,立春日迎之。传说中的句芒是掌管农事的神祇,其形象为鸟身人面,乘两龙行走。立春日所祭祀的主神就是句芒,祈求当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等。隆重的“迎春”活动一般由鼓乐仪仗队担任导引;中间是州、县长官率领的所有僚属,皆穿官衣;后面是农民队伍,都执农具。众人来到城东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芒神与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礼。执事者举壶爵,斟酒授长官,长官接酒酹地后,再行二跪六叩首礼。然后到春牛前作揖。礼毕,与来时一样热闹,将芒神、春牛迎回城内。而在清李振声的《百戏竹枝词·迎拗芒》中,则描述了民间迎芒神的诙谐逗趣:“跣足科头迓立春,性情相反拗芒神。年年持赠丝麻好,几暖鹑衣百结人。”词中科头跣足,执丝麻鞭者,俗云“其恒与人相反”,故曰“拗芒儿”。

当下仍有许多地区也秉承迎春迎芒神的仪式。湖南吉首地区的祭春仪式中,由一人扮演春神向众人念五谷词、撒五谷。广西西林县壮族的“舞春牛”是当地人每年春节举行的祈福活动,其中有一个场面是,由两个人撑起一件似牛的道具装扮成春牛,春牛两侧各站一个持牛鞭牧童(即句芒),春牛身上绘有相应年份干支的颜色,而牧童在前行时负责引导牛的走向。

2.打春牛

与“迎句芒”仪式相连的是“打春牛”,这是西周已兴的古老民俗,源于“土牛送寒气”的古仪。《礼记·川令》有“出土牛,以送寒气”的记载。后历代沿袭,唐宋尤盛,意在规劝农事,策励春耕。唐代的句芒神手执锄头,挥鞭吆喝打泥牛,表示立春已到,准备春耕。后亦有诗人卢肇“不得职田饥欲死,儿依何事打春牛”及元稹“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之句。北宋时,开封府要向皇宫进献春牛,各重要衙署都在门前置春牛,以示政府重视农耕。宋仁宗时期,鞭春牛之俗传播更广,成为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南宋时,临安府前置大春牛,皇帝驾临时,内官皆用五色丝彩杖鞭牛。宋徽宗《宫词》亦写道:“春日寻常击土牛,香泥分去竞珍收。三农藉此占丰瘠,应是宫娥暗有求。”[6]民间立春日有将春牛击碎之俗,民众争抢春牛碎土,抱回家中以求祛病、宜蚕,祈求丰年。《济南府志》载:“清康熙年间,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清代宁洱迎春,有活牛、纸牛各一头,或牵或抬,随队而行,可任人鞭打。正如清曹信贤《魏塘竹枝词》所述:“忆昨迎春演武场,青旗犹带北风凉。东皇原是温和性,偶尔闲人打不妨。”[7]演武场在宾阳门外,俗称“校场”。旧俗在立春前一日,邑宰率僚属拥春牛迎春。东门外店铺中有以花核瓦屑等物抛掷牛身之习俗,谓之“打春”。立春日,一般由知县率诸官员来到县署附近的农村,在那儿布置好耕牛与一块偃月形水田。知县牵牛扶犁做一番耕田的样子,表示新耕祈谷、劝农勤作、争取丰年之意。接着,将预先邀请来的一位老农用酒灌醉,授予他五谷秧苗,要他任选一种秧苗插田。于是,知县便宣布今年要播种老农选插的这种秧苗,这样就意味年成必定丰稳。最后,知县朝六合喜神方向掘开一沟,放水外流,官方有组织的仪式到此结束。

(二)迎春娱乐

1.迎春吉物

春书,是一种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门帐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即春帖子。唐张子容《除日》诗:“拾樵供岁火,帖牖作春书。”《辽史·礼志六》载:“立春,妇人进春书。”《酉阳杂俎》中亦载:“北朝妇人立春日进春书,川青终为帜,刻龙像衔之。”春书为迎春吉物,宋代时多由翰林院拟写春辞,以绝句常见。清彭兆荪竹枝《楼烦风土词》中记:“络帜青幡簇簇排,春书才进缀春钗。长官略副祈年请,发牒先勾中瓦街。”[8]词中出现了春幡、春书、春钗等诸多迎春吉物,并将拟春书之人物、地点、过程、用途一一述明。春书为“迎春之礼,煊烂、清静存乎长官好尚,而土俗相沿,皆云此礼盛则年谷顺成。往往试之而验”。

有关最早的春贴可追溯至敦煌诗《立春》,记载如下:“五福除三祸,万吉消百殃。宝鸡能僻恶,瑞燕解呈祥。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9]此诗写于敦煌写卷S.610背面,谭蝉雪考证为《桃符题辞》,并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桃符题辞。敦煌诗歌《立春》诗句中的“宝鸡”“瑞燕”可能是民众在立春日剪彩之物。通读诗作,它主要表现了立春日天气阴阳调和,体现了人们趋福避祸的祈福心理,表达了人们心中美好祝愿,类似后世的楹联。

民间喜好的迎春吉物还有小春牛。《东京梦华录》记:“立春前一日,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送。”清李于潢《汴宋竹枝词》中也证实了民间小春牛的装饰与馈赠之用:“巧裁雪柳映花幡,红腊枝头落剪寒。门外青丝送生菜,打春牛小立雕盘。”[10]

2.报春与望春

春官是对说春人的俗称,多由乡村里的中老年男性担任。立春前几日,春官手执小锣、竹板,一边敲击一边口唱赞春词,挨家挨户送一张春牛图或财神图,意为送“春”上门。被送人家相赠几个小钱,称为“报春”,意为报知春已到来,须抓紧春耕。报春民俗的另一层用意在于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客家地区则一般由男童来装扮“春官”“春吏”以及“春神”,认为童男纯洁,符合神的心意,装扮春官、春神的男童亦可由此沾染“神气”,受到春神特别的护佑。

如清李声振《百戏竹枝词》中载:“一样朱衣纱帽妆,倒骑牛背意堂堂。笑他抢地还应惯,赢得头颅号砑光。”春官以秃人扮之,冠带而倒骑牛背,以戏谑的方式引来笑观。在城市里,则有艺人顶冠饰带,一称春官,一称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礼谒。报春人遇到摊贩商店,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笑脸相迎。彭湘《晋风》中“腊前冠盖一番新,过市招摇例报春”则描述:“翼城立春前一日,乐户扮春官一、春吏一,入绅户家报春。市贩悉走避,否则攫物无给值者”,嘲讽了这种变相的敛财方式。

望春是徽州地区独有的习俗,缘于汉族民间生育风俗,主要流行于安徽南部的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等地。春,代表希望,有人丁兴旺、家族发达之意。立春前数日,出嫁女回娘家省亲,立春日必须从娘家返回。返回时,得乘青舆、着青衣,行动必张伞,还得恰恰在立春那个时辰跨入家门。俗传这样即可将春膏带入家门。出嫁女望春之后,传说即可得子。“手擎雨盖踏香街,鞋袜裙衫一色裁。人室大家开笑口,望春恰恰共春回。”[11]说的就是深居简出的徽州女子先春数日归宁,乘膏舆,衣青衣,行必伞,于立春之时入门这样的望春习俗。

(三)立春宴饮

1.春盘、春菜与春宴

立春特有的食俗在各地竹枝词中有不少记录。如金孟远《吴门新竹枝》咏道:“粗包细切玉盘陈,茗话兰闺盛主宾。每到立春添细点,油煎春卷喜尝新。”[12]立春日,客至,饷以春卷。冯问田《丙寅天津竹枝词》中则记春柳:“日历官场必用新,东郊不复祀芒神。一盘春柳晨餐荐,始识今朝正立春。”[13]所谓“春柳”,就是鸡蛋摊片切丝,拌上切成小段的春韭,是立春日的美食,后来则演变为薄饼卷鸡蛋、韭菜的春饼。立春这天还要食青萝卜或紫萝卜、白菜丝,谓之“咬春”。有“咬断紫菘春恰到,一年生事卜春风”之意。天津蒋诗著的《沽河杂咏》中有一首《竹枝词》写道:“迎得新春又咬春,紫花菘复及时新。年年岁岁春先到,春酒安排要请人。”[14]词中所述“咬春”即指吃萝卜,“紫花菘”就是指紫心萝卜。

2.煨春茶

立春时节,江浙地区有煨春茶习俗。清郭钟岳《耕籍田》记:“太守堂前偃月田,立春偷种卜丰年。煨春烧得香樟叶,黑豆糖茶著意煎。”[15]俗传立春夜前往官署前偷种五谷,种何物则明年何物丰收,最宜烧樟树叶,并煮黑豆糖茶,谓之煨春。有些地区的春茶则是用红豆、红枣、桂圆、陈皮、桂花红糖等六种配料烧煮而成。按照民间的习俗,立春这天吃“春茶”,在新的一年里,不仅能身体健健康康,生活红红火火,还能护佑孩子们茁壮成长,平安吉祥。

(四)百戏演乐

明清时期是立春节日文化的鼎盛时期,节日里搬演戏剧是节日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立春演剧与迎春仪式演春、迎句芒神、鞭春牛紧密结合,体现了人们迎接春天的喜悦与期盼之情。孔尚任所纂《平阳府志》“风俗”卷描述了岁时迎春之俗:“岁时社祭,夏冬两举。率多演剧为乐,随其村聚大小,隆杀有差。乡镇之香火会,扮社火演杂剧。”[16]立春演剧形式有扮故事、扮人物、临时组剧、演出片段剧目、演出完整戏曲等多种方式,剧目内容多为民众喜爱的通俗故事。演剧活动与立春节日主题紧密结合,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色彩,体现了民众在娱乐中祈求丰年的民俗心理。

清朱士彦《安宜冬日竹枝词》载:“剪彩句芒结束新,官符唤取踏歌人。春锣春鼓喧喧闹,处处人家听唱春。”[17]立春前一日迎芒神,各官前有唱秧歌者,二人前导,唱丰年之乐并祝官升迁,嗣后沿门唱春乞钱。“垄断旗亭白望过,盘荼面目笑人多。皤然脂粉真无赖,愧似黄州春梦婆。”[18]则述立春前三日,市井无赖子须眉脂粉,尴尬殊甚,见人什物辄白攫,名“抢春”,将演剧化为“闹剧”。

立春还有与演乐相关的抬阁、社戏习俗。清宁赞承《河阴竹枝词》中述道:“妆扮儿童上彩竿,迎春锣鼓要人看。土牛才用花鞭上,风雪翻添一夜寒。”[19]清曹润堂《太谷竹枝词》“迎春大典为皇恩,马社多穿猞猁狲。更有一番奇巧处,个中抬阁欲销魂”[20],记录的就是立春抬阁活动。立春前二日,商人争办抬阁,社户以小儿扮抬歌诸戏迎春。所谓“抬春色”,就是让孩童、歌伎装扮成句芒和其他神话或故事人物,坐在高高的台阁上,在立春日的游行队伍中,由两人或四人抬着走。

(五)立春医药疾方

“叶烧樟树趁芳辰,爆竹千声气象新。俗字一编须记取,好将疰夏对焜春。”[21]清戴文俊《瓯江竹枝词》记述的焜春就是立春烧樟叶的“燂春”习俗。“燂”的意思是用烟熏,“燂春”就是在立春日立春时刻,以樟树木屑为燃料,在室内点燃用烟熏。《(民国)临海县志》载:“立春,民家焚樟木屑于炉,谓之‘接春’。”临海《竹枝词》曰:“数九过去天转温,劈了樟木好燂春。烟气滚滚驱五毒,合家老小保太平。”[22]立春标志着进入了新的一年,故用樟树烟把上一年的污气驱赶出去。有些地区的燂春习俗是在空地上铺设并点燃一条间以樟树枝叶的稻草带,让孩子们从火堆上跳跃而过。在鞭炮燃放之后,孩子们一边兴高采烈地跳跃着跨过火堆,嘴里还唱着古老的歌谣。而这种立春跨火堆的传统仪式,就是“燂春”。“燂春”是华夏民族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料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在民间盛行。因立春之日阳气将出地面,燃放爆竹,焚烧樟树枝可祛退阴气、宣达阳气,助阳气生发,有驱邪迎祥之意,孩童跨火则蕴含着平安成长的美好祝愿。

立春去疾,还有拾土习俗。清龚澄轩《潮州四时竹枝词》云:“满城儿女看鞭春,一岁阴晴辨有人。拾得土回邪可压,黄蕉丹荔赛芒神。”[23]关于立春日用土去疾早在敦煌文献中就有记录。敦煌P.2666V《单方》:“立春日,取富儿家田中土作泥,泥灶,大富贵者,吉。”[24]P.2666V主要以医药方为主,李应存等将此卷命名为《各科病症之单药方》,并称此则为《立春日择吉方》。《单方》反映了立春日择吉的具体做法,动土作灶,主要通过取富贵人家田中土做灶以祈求富贵吉利,具有一定的巫术意味。从中不难看出,立春被认为是行祈禳法术以致富贵安和的吉日,而迎春仪式之后的土则是禳灾去疾的良方。一些地方志也有类似记述,如《上饶县志》:“立春前一日,迎春东郊,诸行铺集优伶,结彩事前导,远近聚观。以土牛色占水旱,以句芒冠履验春寒燠。翼日,祀句芒,鞭土牛,争拾牛土,谓可疗疾。”[25]

竹枝词中关于立春日节俗的资料与记录不胜枚举,以上仅撷取若干以证明竹枝“志土风而详习尚”的功效,竹枝词在状摹世态民情中洋溢着鲜活的文化个性和浓厚的乡土气息,这对于诸多学科,特别是民俗学、社会学、文化史以及历史人文地理等领域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当代立春节日建构的可能性(www.daowen.com)

要挖掘传统节日历史文化,设计传统节日的仪式符号刻不容缓。传统节日因其历史传承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众中具有一定的文化认同感。以何种方式庆祝中华传统节日?笔者认为,节日仪式应是传达此种文化认同的最佳途径。或者说,节日仪式应含有耐人寻味的仪式意象和仪式情境,能让民众有深刻的节日体察,从而体现传统节日深刻的意义与内涵。立春这一古老的节日与节气,饱含了中华传统农耕社会的生活智慧与生存哲学,其劝耕、勤勉、惜时、立志、祈福、禳灾等诸多功能,一直于自然、时空的循环中调剂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并服务于民众的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转型、文化语境的变迁,立春节俗已疏离了我们的生活。庆幸的是,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重视,政府、学界、社会各种维度的关注已出现。随着2016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对于如何恢复、传承、利用与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研究已颇有成效。

综观当下我国的传统节日,虽然建构了许多地方性的仪式,但这些节日仪式意象与情境意识薄弱,虽然声势浩大,或流于表演形式,或教条刻板,凝重有余,亲和不足,缺乏感染力,民众参与度不高,这些因素均阻碍了传统节日文化信息与文化内涵的表达。深入研究立春古老的节日仪礼、仪式以及对立春仪俗相关内容,恢复、整理、构建、传承并赋予其新时代特征,这是建立我国传统节日国家传播仪式体系的重要工作之一,民俗学界更是责无旁贷。

立春节俗随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演进也一直在发生变化。从周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传达顺天施政,并躬亲耕种籍田祈求丰收,到唐宋立春节日的固定,皇室与万千民众同庆,民俗活动异彩纷呈,再到明清立春节俗的地域性多样性发展,立春始终未脱离民众生活。在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于抗战的时代背景中,出于振兴农业以及强化其政治统治等目的,于立春日设立了“农民节”。

基于农业生产的立春节俗,无论是对于传统节日振兴、构建国民文化认同,还是对于国家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发展、乡村经济振兴、开发乡村节庆旅游等诸多方面,均是一座可开发利用的宝库。故本文试提出如下建议:

(一)重点打造春祭仪式

恢复、整理、挖掘迎春仪式的核心与内涵,更好地提升春祭仪式的影响力、知晓度、凝聚力、调节力,塑造国际著名春祭仪式品牌。采取多种措施组织开展迎春活动,努力增强民众的礼仪感、参与感、集体归属感。所以我们应当推广群众参与度高的庆祝方式,利用自身的经验与体会,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美学意蕴。

(二)组织多层次、多维度的迎春文娱活动

丰富多彩的迎春活动不仅能带来乐趣,更能产生巨大的节日经济。将立春与传统节日春节联动,举办如春联撰写、文艺演出、体育竞技、迎春民俗活动等群众参与度高的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传统节日环境,形成全社会关注,并提升全民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在传统迎春节俗中,人们心怀对春天的向往与美好,尽情享受节日的气氛,有助于形成人际关系的良好互动,也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三)搭建广阔的农业交流平台

立春习俗是基于中国传统农耕社会发展而来的,与农业生产、农业生活、农村建设密不可分。可以立春节俗为主线,以立春文化为主题搭建一个以农业交流的平台。如:农产品、地方特色产品的展示与交易;农业技术、器材的展示与交流;农业人才、科研成果的研讨与交流;农村教育信息、科学常识、文化教育等交流与培训;等等。

(四)积极开发立春乡村旅游资源与文创

民俗文化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开发资源,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存在良好的互动关系,呈现一种创新融合的发展形式。立春节俗中的仪式、表演、活动、节令食品等与乡村自然景观共同构建了一种立体的、全方位的乡村文化旅游景观。而相关的创意衍生品,如传统手工艺品、传统美食与小吃、传统曲艺表演等等,以多种形态与业态更好地促进旅游消费,拉动乡村经济的良性循环,将收益更好地利用、反哺于乡村建设与“非遗”保护。

四、结语

立春是节气与节日的融合,是中国传统农耕社会最具意义的代表,它与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凝聚着民众生活的智慧,维系着国人的情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是我国极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全球化、城镇化若干复杂语境的时代变迁之下,年轻一代仅仅从书本、影视作品、长辈的记忆与讲述中、从微小而短暂的生活片断中了解立春文化,无法体察节俗背后那厚重的文化内涵,更无从谈起传承,社会与学界已认识到了传统节俗消解所带来的危机。传统节俗的挖掘、保护以及传承,意义不仅在于帮助人们找回实际生活经验中的节日仪式感,在为人们重拾节日情感的同时,也为当下的节日文化活动、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最为恰当的指导。重新赋予传统节日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建立文化自信,坚定自己独特的民族生活和文化能力,从而实现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

【注释】

[1]作者简介:方云,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2015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应用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博物馆。

[2]潘天宁:《词调名称集释》,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358页。

[3]同上。

[4]曲彦斌:《葑菲菁华录——历代采风问俗典籍钩沉》,大象出版社2015年版,第4页。

[5]《后汉书志五·礼仪志》注引《古今注》,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120页。

[6][清]李于潢撰,高孔霖著:《汴宋竹枝词·风物纪》,广陵书社2003年版,第364页。

[7]丘良任、潘超、孙忠铨等主编:《中华竹枝词全编(一)》,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60页。

[8]丘良任、潘超、孙忠铨等主编:《中华竹枝词全编(一)》,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449页。

[9]张锡厚主编:《全敦煌诗》卷九七,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4028页。

[10]丘良任、潘超、孙忠铨等主编:《中华竹枝词全编(五)》,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453页。

[11]潘超、孙忠铨、朱锦翔主编:《安徽古典风情竹枝词集》,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245页。

[12]潘君明选注:《苏州历代饮食诗词选》,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26页。

[13]丘良任、潘超、孙忠铨等主编:《中华竹枝词全编(一)》,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313页。

[14]丘良任、潘超、孙忠铨等主编:《中华竹枝词全编(一)》,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352页。

[15]丘良任、潘超、孙忠铨等主编:《中华竹枝词全编(四)》,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515页。

[16]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第1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版,第701页。

[17]丘良任、潘超、孙忠铨等主编:《中华竹枝词全编(三)》,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267页。

[18]丘良任、潘超、孙忠铨等主编:《中华竹枝词全编(一)》,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60页。

[19]丘良任、潘超、孙忠铨等主编:《中华竹枝词全编(七)》,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263页。

[20]丘良任、潘超、孙忠铨等主编:《中华竹枝词全编(一)》,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435页。

[21]雷梦水、潘超、孙忠铨等主编:《中华竹枝词(三)》,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219页。

[22]郑瑛中、戴相尚:《台州节俗概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19页。

[23]丘良任、潘超、孙忠铨等主编:《中华竹枝词全编(六)》,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444页。

[24]丛春雨主编:《敦煌中医药全书》,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74页。

[25]张芳霖主编:《赣文化通典民俗卷》下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9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