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从审美到商业的桥梁:广济桥的地方性实践

从审美到商业的桥梁:广济桥的地方性实践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古桥”。因其“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曾被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又在桥上建了126间亭屋,亭屋间建了12座楼台,以壮游观;江心急流处,仍用24艘船只连结为浮桥,并更名为广济桥。改建后的广济桥,曾称为跃进桥。1988年1月13日,潮州广济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廿四楼台廿四样”是广济桥的建筑特色。

从审美到商业的桥梁:广济桥的地方性实践

(一)古代潮州桥梁

在我国古代,许多城市因水而兴,水运的便利带来了城市的繁荣,水上的桥梁和水边的码头城市交通和贸易往来的主要场所,也因此成为特别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

古代潮州城的兴起,正因为其位于闽粤重要河流——韩江的出海口,交通便利,后来又与广济桥的兴建有关。

因为临江,潮州城在古代时水系发达,据庄义青《宋代的潮州》记载,宋代时潮州城内外建有桥梁9座。从《潮州市志》(1995)可知,潮州历代志书中“见于记载的古桥有12座,分别为广济桥、太平桥、去思桥、南濠桥、九板桥、西门桥、湖头桥、沈侯桥、流虹桥、七星桥、西吊桥和南吊桥”[87]。除了广济桥和西湖的流虹桥,以及1987年因铺设地下电缆时发现埋在地下的太平桥遗址(位于太平路北端的上水门街口)外,其他桥梁已经旧址无存。

广济桥,民间俗称湘子桥(清代以后的民间称呼),位于潮州城东门外,横卧于滚滚韩江之上,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闹市,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山,为古代闽粤交通要道。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古桥”。因其“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曾被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二)广济桥的历史演变

据史志记载,广济桥创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由当时的潮州太守曾汪“造舟为梁,八十有六,以接江之东西岸,且峙石洲于中,一以绳其势,根其址,凡三越月而就,名曰康济桥”[88]。可见,最早建成的是由86只巨船连结而成的浮桥,始名“康济桥”。

淳熙元年间(1174年)浮桥被洪水冲垮,太守常祎重修之,并创杰阁于西岸,名曰仰韩阁,开始了西岸桥墩的建筑。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丁允元建造的桥墩规模最大、功绩最著名,因此改称西桥为“丁公桥”。绍熙五年(1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东岸”,筑“盖秀亭”;庆元二年(1196年)陈宏规益东岸之洲二,增广之,并称东桥为“济川桥”;至开禧二年(1206年)历时12年,建成桥墩13座。东西桥建起来后,中间仍以浮舟连结之,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

到了明宣德十年(1435年),潮州知府王源主持了空前规模的重修,23个桥墩全面加固,墩上加梁,木石间用,梁上铺厚板,板上再铺砖,并用灰勾缝以防火。又在桥上建了126间亭屋,亭屋间建了12座楼台,以壮游观;江心急流处,仍用24艘船只连结为浮桥,并更名为广济桥。至明正德八年(1513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

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张自谦倡绅士捐修广济桥之桥墩,并铸造铁牛两只,分置西桥第八墩和东桥第十二墩,意在“镇桥御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洪水,东墩铁牛坠入江中。故有潮州民谣唱“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旧桥墩的安全问题,以及现代交通的需要,1958年将广济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T形桥,并使全桥贯通。改建后的广济桥,曾称为跃进桥。“1959年4月1日,修建后的湘子桥正式通车,剪彩后,有4辆吉普车、2辆电板车和20辆大卡车从湘子桥上通过”[89],那是历史上第一次有汽车驶过湘子桥。1976年又再次扩建湘子桥,在两侧拓建了2米的人行道。

1988年1月13日,潮州广济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恢复古桥原貌,至2007年全面竣工。

正如徐小娟(2011)所言,从南宋乾道七年至明正德八年,广济桥的创建整整延续了300多年。“而八百余年以来,历史修复之次数,更令人指不胜屈。究其原因,除建筑因素外,实系洪水、飓风地震、兵火等灾难过于频仍所致。旷日持久,终底于成,足见此桥于社会、经济军事及人民生活之重要性。而屡圮屡修,务期通达,前仆后继,百折不挠,潮州人坚忍不拔之毅力与精神,于此也可见一斑”[90]

图4-21 广济桥的历史演变图

图片来源:转自《游在潮州》,张森镇编著,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三)作为审美对象的广济桥

正如世界上大多数桥梁的建造一样,广济桥的建造,本来就是为了交通的需要,然而由于其特殊的建筑形式,千百年来成了人们游观的去处,成了人们吟诵的对象,成为潮汕首屈一指的名胜。

“十八梭船廿四洲”是广济桥独特的建筑形式,也是其经典画面。建成舟梁并举的独特格局,其实只是出于不得已。据黄挺(1997)介绍,古代闽粤两省,大江建桥,多用石梁桥,但因韩江汛期径流量过大,中流流速过高,石墩容易被冲垮,难以建墩,只好用浮桥替代。正是这种在工程技术上的无可奈何,造就了广济桥独特的形式,为游观者提供了审美的愉悦。正是由于梁桥与浮桥的结合,在外观上避免了石梁桥过于平直的缺陷,显现出变化的生动,静动结合,起伏变化,体现了美学力学、建筑与艺术的和谐统一。浮桥合时方便行人通行,开时可通航还可泄洪;还有关卡的作用,“郡县以广济桥为盐船所必经,乃始榷取盐税[91]

饶宗颐《广济桥志》中记录了许多描绘广济桥的诗篇,如清代潮州(揭阳)诗人郑兰枝的《湘桥春涨》写道:

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激石雪飞梁上鹭,惊涛声彻海门潮。鸦洲涨起翻桃浪,鳄渚烟深濯柳条。一带长虹三月好,风光几拟到云霄。

另有清代潮州(大埔)诗人杨朝彰的《湘桥》载:

韩江春入涨遥遥,十八梭船锁画桥。鳄渚月明逢昨夜,凤台风静睹今朝。琵琶岸上留余韵,灯火江中乱暮潮。乘兴还如天上坐,玉人何处教吹箫。

可见,引起诗人注意的,都是“十八梭船锁画桥”的形式美,“石墩蝉联如布陈,梭船随潮而起伏,呈示着一种庄重严肃与轻快活泼的对比”。

“廿四楼台廿四样”是广济桥的建筑特色。广济桥上的楼台亭阁,在宋时桥梁初建阶段,便已建有“仰韩阁”,筑有“冰壶”“玉鉴”等亭子

南宋诗人杨万里在淳熙八年(1181年)到潮州,就曾登桥观看潮州形胜,并作诗两首,曰《登南州奇观、前临大江浮桥,江心起三石台、皆有亭》:

海边楼阁海边山,云竹初收霁日寒,看着南州奇观了,人间山水不须看。

玉壶冰底卧青龙,海外三山堕眼中。奇观揭阳浑未是,只消题作小垂虹。

明宣德年间,知府王源在桥上建造了126间亭屋,并在桥墩上修筑了12座东西相对的楼阁,以壮游观。明代诗人姚友直在《广济桥记》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记载:

又间联屋作高楼十有二,由桥西亭而东行。楼之一,西曰奇观,东曰广济;楼之二,西曰凌霄,东曰登瀛;楼之三,西曰得月,东曰朝仙;楼之四,西曰乘驷,东曰飞跃;楼之五,西曰涉川,东曰右通,是为西矶头。西崖抵矶,凡楼屋计五十间。矶叠级二十有四,按二十四气,以便人畜上下。过浮梁者,下由浮梁东行至穷处,曰东矶头,亦叠级二十有四,为楼之六,西曰左达,东曰济川;楼之七,西曰云衢,东曰冰壶;楼之八,西曰小蓬莱,东曰凤麟洲;楼之九,西曰摘星,东曰凌波;楼之十,西曰飞虹,东曰观滟;楼之十一,西曰浥翠,东曰澄鉴;楼之十二,西曰升仙,东曰仰韩阁,楼上之重檐,又曰广济桥。四方来观者咸曰:斯桥实为江南第一。[92]

明代潮人李龄在《广济桥赋》中也有描述桥上楼阁的诗句:(www.daowen.com)

方丈一楼、十丈一阁,华棁彤撩,雕榜金桷,曲栏横槛,丹漆黝垩,鳞瓦参差,檐牙高啄。[93]

广济桥上的亭屋和12座楼阁,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后于正德五年(1505年)修整桥梁时全部拆去,但“这水上楼阁的倩影,作为一种历史的印象,深深地积淀在潮人的记忆里”。正如明代李龄说:“吾潮之胜状,在于广济一桥”。

清代时,广济桥成为潮州城集散物资之地,形成了热闹非凡的“桥市”,于是便有了“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的潮州民谣了。“湘桥春涨”也因此成为潮州城外八景之首。

2007年,历时四年的广济桥重修工作全面完成,恢复的是明代时期的历史风貌,成为潮州市观光旅游的标志性景观。

图4-22 潮州广济桥

图片来源:潮州文物旅游局官方网站

(四)“桥市”与潮商

图4-23 广济桥的夜景

在中国四大古桥中,广济桥体现的不仅仅是建筑艺术,还有独具特色的商业精神。在潮州历史上,“广济桥是有书可考的第一个商业活动区域”[94]

韩江是古代广东与福建、江西的交通要道,横跨韩江的广济桥因此而成了闽粤赣交界处的枢纽所在。清代时,潮州城商业发达,是韩江流域的物资集散中心,广济桥也成为了“潮州城一个繁华的商业市集,桥上店铺林立,有茶楼、酒肆饭馆,有人卖艺唱戏、下棋、耍猴、问卦等”[95],热闹非凡,形成一个交通、贸易的中心,成为热闹非凡的桥市。

由于地处闽粤交通要道,官府还曾在桥上设税所,收取盐税。清雍正三年时就有规定,由盐运同驻潮州与知府分管桥务,桥西属潮州府,稽查关税,桥东属运司,掣放引盐。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韩江大水,将广济桥石墩冲塌9座,损坏3座,桥梁不得不大修;大修至道光三十年才完工,桥墩石梁全面修复。每座石墩南北两侧都建了庙宇、茶亭,有的是修复,有的是新创,共建起24对庙亭。由于桥礅的修复是由官绅商人各自认捐,工程分别进行,因此建成的庙亭风格各不相同,于是才有“廿四楼台廿四样”的民谣。这些庙亭的功能,与四百多年前桥上的楼阁差别很大,很多后来都成为了商铺

清同治七年(1868年),英国人约翰·汤姆森为广济桥拍摄了第一张照片,幸运地保存到了今天(如图4-24)。给汤姆森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桥上的庙亭式店铺,因此他在照片的说明中写道:“潮州韩江桥也许是中国的一座最值得一提的桥梁。它和伦敦老桥一样,它们都为城市提供了一个可供居民做生意的地方”[96]。可见,那时广济桥的桥市已经形成。

图4-24 广济桥的第一张照片

图片来源:潮州市博物馆

潮州民谚讲“一里长桥一里市,到了湘桥问湘桥”,说的就是当时广济桥上“亭台相对、商铺林立、买卖喧闹”的场景,以至于游客及外来的商人身在桥中而不知桥,到了湘桥还问湘桥在哪儿。“旧时广济桥桥市上货物品种繁多,有盐、鱼虾、果品、米、肉类、布匹、丝绸、铁制品、酒、茶、传统小吃、手工艺品、南金香烛、山货竹器、毛鬃、柴挑杆、水车柴等”[97]。桥市的兴旺,还衍生出茶楼、酒肆、饭馆、客栈甚至理发店。

到清末民国初期,桥市仍是广济桥的一大特色。史上流传的关于广济桥的诗篇中,有不少就是关于桥市的,如金武祥的《粟香二笔》:

广东俗语云:“到广不到潮,枉向广东走一遭;到潮不到桥,枉向潮州走一遭。”……湘子桥在东门外,桥宽而长,东西石墩二十三,两旁店铺比栉,中段以红船十八为浮桥。

清代诗人丘逢甲的《广济桥》:

垒洲廿四水西东,十八红船铁索中。世变屡新潮汐改,驿程依旧粤闽通。五州鱼菜行官帖,两岸莺花集妓篷。莫怪桥名工附会,江山原已属韩公。

清人曾廷兰的《晚过湘桥》:

韩江江水水流东,莫讶扬州景不同。吹角城头新月白,卖鱼市上晓灯红。猜拳疍艇犹呼酒,挂席盐船恰驶风。二十四桥凝目处,往来人在图画中。

潮州城内的许多商家,就是利用邻近广济桥的便利,谱写就了一个个的商业神话(如图4-25)。余芳(2012)指出,“广济桥不仅带动了潮州城经济的发展,培养了潮州人经商的能力和智慧,还促进了潮州商业传统的形成;清代时‘红头船’的扬帆出海,奏响了潮商开拓海外市场的新篇章;近代汕头的开埠,更使潮州商帮的商贸活动进入了鼎盛时期”[98]

图4-25 清代广济桥的桥市

图片来源:潮州市博物馆

潮州商人正是以广济桥为起点,起步于波涛汹涌的海洋,漂洋过海,从艰辛的海外移民中崛起,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创造了不朽的商业传奇,形成了独特的潮商文化。正因为如此,2003年,广济桥维修工程捐资活动刚刚拉开帷幕时,海内外潮籍乡亲便纷纷捐资,李嘉诚、陈伟南、谢国民、郭丰源、谢贤团等海外知名人士以及泰国、中国香港和澳门的潮州商会、同乡会都纷纷捐款修桥,其中,仅李嘉诚先生就慷慨捐资720万元,用以修复广济桥的6个楼台,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创会主席陈伟南先生也认捐楼阁一座120万元。

重修广济桥时,世界著名潮商李嘉诚回忆道:“童年的时候,我也曾经走过广济桥,这座在南宋已经建造起来的桥,是潮州文化一座主要的历史地标。九百年来,多少先民走过这条桥,离开我们的家乡,走向五湖四海。这桥不仅有我们潮汕乡民故土的回忆,也连接着我们中华文化。先民建造广济桥时,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发挥构筑的智能,桥下的流水奔腾日夜,桥上的脚印奔向古今……”[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