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潮州古城区:全球化时代下的地方性实践研究

潮州古城区:全球化时代下的地方性实践研究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源自福建的民间多神崇拜宋代时,福建民间信仰风气浓烈,《宋史·地理志》曾说,“其俗信鬼尚祀”。在潮汕人所祭拜的神中,除了佛道外,更多的是数量庞大的地方神明和祖宗崇拜,这些共同构成了潮汕人多神崇拜的民间信仰。因此,潮州城在历史上创建过的民间信仰场所多达89座[22]。目前,潮州古城内仍有11处民间信仰场所,其中以天后宫规模较大,香火也最旺。

潮州古城区:全球化时代下的地方性实践研究

(一)始于唐代的佛教信仰

唐代时的潮汕地区,虽然荒凉落后、人烟稀少,但已有佛教活动。据《潮州市佛教志·潮州开元寺志》记载,“我潮开元寺,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赦建者。然据寺内耄耋相传,谓寺前身为‘荔峰寺’,则佛教于唐开元之前已有之矣”[13]潮阳著名僧人大颠、惟严等在大历元年(766年)曾在开元寺拜高僧惠照为师,后在潮州各地弘法建寺。因此,在唐代,佛教对当地正处于开发阶段的潮州影响很大,对此,国学大师饶宗颐在论及潮人学术时曾讲,“潮人文化传统之源头,儒佛交辉,尤为不争之事实”[14]

宋代时,潮汕地区的佛教开始兴盛,成为本地首屈一指的宗教信仰。据黄挺《潮汕宋代佛寺考略》一文记载,两宋时期,“潮州至少有60座以上的寺院在运作,……60余座寺院绝大部分地处海、潮二县,主要分布于人口密集的城市、集市、村落及主要交通线上”[15]。其中,潮州城内的开元寺,“凡五百楹,中有子院三十六,为一郡表”。

潮州佛教在此后历朝仍长盛不衰。据释慧原、郑群辉《潮州佛化民俗》一文记载,清代潮汕地区佛教鼎盛时,寺庙不下千座,潮州市区及潮安县境内,有寺名和地址可考的大小庵寺在200座以上,仅市区即达百座[16]

至今,潮州古城内仍有佛教寺庙11座,除开元寺外,另有两座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寺院——叩齿古寺和古大士庵,余下8座均为小型的庵寺,分别是来龙庵、观音堂、长寿庵、万寿庵、慧清庵、宝寿庵、宝华庵和福寿庵。古城内也仍有不少民众是虔诚的佛教徒,但其中年轻人并不多。

黄挺教授(1997)认为,潮汕地区佛风之盛,主要在于其世俗化;而佛风在潮盛行的结果也主要表现在对民俗民风的影响而不是佛学的弘扬,是一种感性而不是理性的信仰。

(二)源自福建的民间多神崇拜

宋代时,福建民间信仰风气浓烈,《宋史·地理志》曾说,“其俗信鬼尚祀”。由于宋时大量福建移民进入潮州,这些民间信仰也一起传播到了这里。宋明以来,潮汕地区“好巫尚鬼”、神祇众多而庙宇密集。在潮汕人所祭拜的神中,除了佛道外,更多的是数量庞大的地方神明和祖宗崇拜,这些共同构成了潮汕人多神崇拜的民间信仰(这种民间信仰体系也与今天的闽南地区类似)。潮州人把这些地方神明统称为“老爷”,把供奉这些神明的庙宇统称为“老爷宫”或“老爷庙”。

对于潮汕地区和邻近的闽台一带繁复的民间信仰系统,一般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这里自然灾害频发,老百姓面对台风、水、旱等各种自然灾害时,只能求助于各种超自然力量;加上该区域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竞争剧烈,人祸不断,“盗贼的骚扰频繁发生……百姓把那些保护乡民而献出生命的英雄奉为地方保护神。又……经常爆发大规模的械斗……为了团结民众,祈求在械斗中获胜,各种保护神被抬出来,成为百姓的精神支柱”[17],当地民众因而创造出各种本土神祇,纷纷向其祈福问运。(www.daowen.com)

因此,潮汕地区的宗教崇拜模式“根植于东南沿海的地域性生态环境,历朝以来从北方统治阶级传扬或移植到此地的正统宗教系统,不论佛道儒,皆已本土化[18],与地方神祇崇拜或祭祀传统融合,成为百姓趋吉避凶、祈求福祉的精神寄托,以及支持族群精神联系的功能,是属于民间信仰的范畴

杨念群(2004)也认为,民间信仰系统是“被相当功利的原则所支配的,一般都会服务于‘求子’、‘求财’等功利性目的”[19]。潮汕人拜神,也多建立在实用主义之上,多基于现实的需要:如拜妈祖、土地爷、三山国王、灶神,是为了具体的生活目的;拜韩文公、孔子爷、魁星爷,是为了科举得中、读书有成;拜水仙、雨仙,是为了免于水灾或干旱;拜关公,是为了求财运;拜“花公花妈”“公婆母”,是为了求子、保佑子女平安……拜“双忠公”(张巡、许远),“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国家忠臣,而是因为林大春说该庙很灵验”[20]

潮汕人拜神,并不追求玄远,只求务实有效,所拜的神明也不求地位,不求正统,只求灵验。因此,潮州俗语说“老爷会灵,无论大小身”;同时也求保险,“拜的神多自有神保佑”,所以庙宇虽有大有小,神像有精致庞大的、也有简易袖珍的,但香火都一样旺。也因此,神不分宗派、共居一庙的情况也不少见,潮州的青龙古庙就奉有18位神明;揭阳著名的三山国王“霖田祖庙”,全庙共有神像60尊,许多神像是历次重修时不断加入的,“既体现了潮汕地方多神崇拜的兼容性,也反映了潮汕人不问何方神圣,只求神能显灵的信仰习俗”[21]

(三)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拜神

陈怿生(2013)通过对各时期潮州城内历代方志统计,得出潮州城历史上存在过的有见于方志史料的民间信仰场所有26座;而根据清代郭禄明所绘《潮州古城地形图》所录,潮州城中分布着30座福德庙(或福德祠),是供奉土地爷的小庙,另外还有33座民间信仰庙宇,如景韩庙、毓祥庙等。因此,潮州城在历史上创建过的民间信仰场所多达89座[22]。目前,潮州古城内仍有11处民间信仰场所,其中以天后宫规模较大,香火也最旺。另有青龙古庙位于古城外南堤边,是潮州古城最重要的民间庙宇。

时至今天,拜神依然是潮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拜神已不仅限于寺庙的活动,而是已经成为家庭的活动。潮州城内的家庭,几乎家家户户都设有拜“土地爷”的神龛,做生意的人家或商铺里则设“关公”的神龛,少部分家庭还有佛龛,多奉观世音或弥勒佛。除了时年八节、各种佛诞、神诞、祖先祭日要拜佛拜神之外,潮州人大多在每月的初一、十五还要拜“天公”、拜“土地爷”,做生意的人家则在每月的初二、十六拜财神“关公”。潮州城里,卖香烛纸钱的店铺就设在菜市场,或开在街头巷尾,还有挑着香烛纸钱的流动摊贩沿街叫卖。

按照武雅士的说法,“中国人的信仰主要有祖先崇拜、神明崇拜和鬼魂崇拜三类”[23]。潮汕地区的民间崇拜也不例外,而且对于潮州人来说,一年中最隆重的拜神活动仍然是跟祭祖有关的。因此,关于潮汕人名目繁多的拜神活动,在外人看来,自然是迷信、落后和愚昧的表现,但对于潮州古城内的老人来说,外地人不“拜老爷”,才真正是“不识祖公”、不知礼的表现。

而对于潮州古城内的许多年轻人来说,拜神已经无关“神到底存不存在”“灵不灵”的问题了,更多的只是因为“已经习惯了”。有人明确表示,“初一十五拜老爷,就像是一种身份认同,如果不拜的话,好像跟小时候的自己割裂开了”;有人却只记住拜神时的热闹,“印象中一有这类节目就是热闹和有好东西吃,如果摈弃的话会很不习惯”;还有人是这样看待拜神的,“没有拜神,我妈的生活会单调很多。为了让我们的长辈生活丰富一些,拜神要留”。可见,对于年轻一代的潮州人来说,拜神跟迷信已基本无关。同时,绝大多数年轻人都表示,拜神的仪式应该简化,应该少烧纸钱、少烧香(因为烧香不环保),供品也应该简化。因此,潮州城内的拜神活动应该还会延续,但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