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分流操作策略

高等教育分流操作策略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策略研究最早是在军事领域开展的,旨在针对某种情景与形势,策划对付敌人而进行军事部署的谋略,含有一种系统考虑与综合谋划之意。所谓“高等教育分流的操作策略”,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为使高等教育分流达到合理目标而制定的运作方针与采用的行动步骤。高等教育分流的操作策略是一个体系,主要包括选择策略、分化策略与分配策略三个方面。三是以地区差异作为分流依据之一是否合理。

高等教育分流操作策略

策略,就其一般意义而言,是指根据活动形式的特点及变化而制定的行动方针与活动方式。策略研究最早是在军事领域开展的,旨在针对某种情景与形势,策划对付敌人而进行军事部署的谋略,含有一种系统考虑与综合谋划之意。策略也是对策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意指人们在决定实际问题时,必须分析形势,选择合理目标以及为达到合理目标所采取的行动步骤。

所谓“高等教育分流的操作策略”,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为使高等教育分流达到合理目标而制定的运作方针与采用的行动步骤。高等教育分流的操作策略是一个体系,主要包括选择策略、分化策略与分配策略三个方面。

(一)选择策略

选择策略,即对分流依据的选择与确定要做到公平与合理。分流依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育的公平与培养人才的成效。当前关于高等教育分流的依据亟待研究的有三个问题:

一是以一次考试的分数高低来划分人才的层次是否合理。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分流主要是依据高考分数及对德、智、体综合考核的结果,但由于德育、体育没有公认的科学的量化标准,因而难以进行实质性比较与区分,可比的只有高考分数。应该承认,在只注重精英型人才培养的时期,以分取人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式:其一,高考是用一把尺子量人,成绩区分有一定的公平性;其二,考试设计的效度与信度日渐提高,成绩体现一定的科学性;其三,考试成绩的获得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表现出一定的自致性。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单纯以分数作为区分人才的标准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因为有的人考分虽低一点,但可能具有其他方面的优势与潜能,将来当“学者”不一定合适,但做“企业家”却可能成功,所以单纯以分取人就可能埋没一些人才,还会助长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导致教师重知识灌输、轻智能培养,学生重死记硬背、轻开拓创新。总之,单纯以分取人不适应分类选择、分流培养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人才的时代要求。

二是以金钱多少作为分流依据之一是否合理。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让个人承担一定的教育成本,实行缴费上学,既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经验,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为了让更多的人能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许多高校招生在坚持“以分取人”的同时,还实行了“以钱分类”的政策,“高价生”、“自费生”的出现,让一些分数略低但愿意出高额学费的学生,得到了比分数略高但家庭经济困难者更大的分流选择权。“分不够,钱来凑”的事实,显然是对传统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挑战,究竟合理不合理,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三是以地区差异作为分流依据之一是否合理。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的极不平衡是我国的国情。一般说来,经济发达地区教育经费较为充足,高校也较多,吸纳大学生的能力也较强。为适应这一国情,我国每年都要因地区差异做出招生计划与录取分数线的调整,学生所在地域差异事实上已成为高等教育分流的一个重要依据。资料显示,2011—2015年间,全国351所优质大学的平均录取率,北京为25.13%,天津为23.41%,上海为20.95%;而四川只有5.69%,高考大省河南也只有6.66%;最低与最高相差近20个百分点[1]。这意味着有同样分数的学生在甲地可以进重点大学,在乙地只能读专科学校,甚至落榜,由此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大批“高考移民”的现象。据报道,“高考移民”有两大方向:一是流向高等教育欠发达地区,因高考生源少而录取分数线低;二是流向经济与高等教育发达地区,因招生计划大,录取名额多而降低分数线。可见,地区差异不仅是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障碍,而且已成为制约教育合理分流的重要因素。但是实行全国统一的分数线就合理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公平并不是绝对平均,全国一条线既不符合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国情,也不利于调动地方兴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

(二)分化策略

分化策略,即对分流时间的选择、分流次数的确定与分流对象的安排要恰当与科学,也就是要做到适时分流、适度分流与适才分流。

合理的分化策略对于实现因材施教、加快人才分流培养和提高人才质量,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在分化策略上,当前值得重视的有三个问题:(www.daowen.com)

一是分流时间的选择与确定。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入学即分流”,这对于在计划体制下强调培养专业对口的人才来说是有效的。随着社会日益向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整个就业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复合型人才往往在就业中占据优势。因此,有人提出本科教育应该是通才教育,主要任务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至于求深求渊的工作,应当留给研究生们去做,或者留给本科生在毕业以后的终身学习中去做。为适应这种形势,许多高校明确提出“宽口径、厚基础、广适应、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并试行按院招生、按大类培养,文理渗透,先打好基础,两年或三年后再分流接受专业教育。分流时间的选择正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又一热点。诚然,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入学即分流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那么,是不是基础越宽越好,分流越晚越好呢?这里,我们不妨考察一下美国。美国是实施通才教育的代表,但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常会就通才教育问题进行大辩论,原因之一是现代知识的急剧增长使一个人实现“通”的难度不断增大,通才只能是人一生追求的目标,而绝不可能是大学生四年能得到的结果。从我国各地最近发布的人才需求信息看,当前最缺乏的仍然是具有专业特长的人才,那些“外行眼中的内行,内行眼中的外行”实际上并不受欢迎。从合理分流的角度讲,应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与不同规格的人才要求选择不同的分流时间,有的人应该一入学就分流,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养;有的人可在一年后分流,在相对明确的专业教育中适度引进通识教育;有的人则应在两年或三年后分流,在较为宽厚的通识教育基础上再进行专业教育。因此,改革不能盲目地一哄而起,而应以认真的研究、科学的试验为前提。

二是分流次数的选择与确定。我国传统的高考制度是“一考定终身”,即一次分流就固定专业,四年不变。由于很多学生报考前对社会的人才需求及各个专业的特点不够了解,对自我发展的潜能与优势的认识也不够全面,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分流选择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与偶然性,致使大学出现了很多“入学就厌学”、“未毕业就想转行”的“非本意学生”,不仅影响了个人的发展,也造成了社会人才资源的浪费。为了克服一次性分流的弊端,不少高校正在进行二次分流的试验,即允许兴趣发生转移的学生享有自由申请转系、转专业的权利,通过一定的考核就可以实现个人的目的。显然,实现二次分流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体现“以生为本”的管理思想。但二次分流也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如二次分流的时间宜早还是宜迟,二次分流的人数比例如何确定,比例过低满足不了需求,比例过高会不会造成某些专业领域的发展失衡。此外,为了调控二次分流的比例,有的学校对一些转向热门专业的学生,要收取1万至3万元甚至高达5万元的择专业或转专业费。有人认为选了好专业将来就业好、回报高,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谁投资,谁受益;投资大,补偿多”的原则;有人则认为是乱收费。此类做法究竟是否合理,恐怕不能简单回答。

三是分流对象的选择与确定。合理分流既要考虑个体的充分发展,又要考虑整体的和谐发展,使每个人的智慧和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开发,真正实现因人而异,合理施教。学生的发展有快有慢,智力表现有迟有早。高等教育分流应立足每个学生的基础能力,重视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使分流真正回归到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层面,确信人人能成才,确保人人能发展。

(三)分配策略

分配策略,即在高等教育分流的“出口”环节,采取公平措施把学生分配到相应的职业岗位上。纵观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分流,所采用的分配策略一般有四种,即“计划”策略、“双选”策略、“订单”策略和“引导”策略。

“计划”策略是高校根据国家统一计划和安排,将毕业生直接配置到一定的社会职业岗位上去。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高等教育分配策略就是计划策略。计划策略使高校培养的人才都能通过计划安排顺利地流入社会,各就其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使人才有序配置,并避免人才资源浪费的作用,但它存在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选择性,限制用人单位的选择权利,忽视他们的利益需求等缺陷。此外,过于强调计划,还会对人才质量产生影响,因为“包分配”的政策使学生入学等于进了“保险箱”,这会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鉴于这些弊端,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进行改革,逐渐向双向选择分配的策略过渡。

“双选”策略是在国家对人才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条件下,高校将毕业生推向社会人才市场,由学生和用人单位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分配。这种策略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把人才分流到其合适的位置,因而不仅能起到优化配置的作用,还能够起到有效激励的作用。但这种策略的实施需要有健全的人才市场、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健全的用人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等作保证,否则将会使人才分流不通畅。

“订单”策略是指高校根据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数量、质量、规格等要求同社会用人单位签订合同,联合培养人才,然后将学生分配到这些单位就业。这种分流策略能够保证人才的流入、培养、流出一体化,即能够保证流入有生源,培养有条件,流出有保障,因而它也成为目前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所推崇的一种策略。我国目前许多高职高专学校也在大量地试行“订单”策略。高校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学,不仅解决了经费问题,而且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但这种策略适用的范围较窄,只能适用于一些职业性、应用性或实用性较强的专业流向,而对于一些基础理论性的学科专业流向则不完全适用。

“引导”策略是由政府、高校等分流主体针对分流结构中的一些特定的学科专业流向采取某些鼓励措施,引导学生合理就业。这些鼓励措施包括“降低录取分数”、“减免学费”、“安排工作”、“提高工资待遇”、“提供一些其他物质或金钱奖励”等,运用这些鼓励措施引导大学毕业生流向一些相对“冷门”的学科、专业,条件相对艰苦的职业或行业以及地域等。由于学科专业流向的多样性,其中有些基础性的、艰苦的学科专业可能会相对形成所谓的“冷门”,如哲学史学、天文学等;而一些实用性的、现实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可能会相对形成所谓的“热门”,如计算机、财会法律、贸易等。根据此种情况,在高等教育分流的“出口”环节采取一些鼓励措施以引导分流是完全必要的。但这种策略也存在着适用范围较窄、不可全面铺开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