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分流:实现和谐发展的举措

高等教育分流:实现和谐发展的举措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等教育的合理分流,就是充分考虑、统筹兼顾社会发展、个人发展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三方面的需要及条件,而分别给予适度满足的分流。通过高等教育合理的分流,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进而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与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三)分流形式的多样性,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功能性和谐合理分流的目的是使分流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分工和个性发展的要求,因此要有灵活多样的分流形式来保证其实现。

高等教育分流:实现和谐发展的举措

高等教育的合理分流,就是充分考虑、统筹兼顾社会发展、个人发展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三方面的需要及条件,而分别给予适度满足的分流。这种“合理”具体表现在分流取向的兼顾性,分流结构的协调性,分流形式的多样性,分流体制的统筹性等方面。通过高等教育合理的分流,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进而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与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

(一)分流取向的兼顾性,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性和谐

分流取向是指对分流发展的方向及重点等方面的选择。高等教育的合理分流,首先表现在正确的分流取向上。高等教育分流活动牵涉到国家、企业、社会团体、学校、家庭与个人等多方面的利益主体、多层次的培养目标与多类型的服务方向。因此,其分流取向也具有多层次、多维度,且相互冲突的特点。因此,正确处理种种目标取向的冲突,使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相对平衡,必须建立兼顾多方利益的目标取向,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性和谐。

具体而言,具有兼顾性的分流取向在如下目标方面能达到相对的平衡。一是兼顾社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和谐。高等教育的形式、层次、类型分流,无不是综合考虑个人之间千差万别和社会需求的千姿百态而采取的优化措施;二是兼顾公平目标和效率目标的和谐。高等教育分流一方面是对教育公平理念的应答,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满足了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效率目标;三是兼顾统一目标与多元目标的和谐。高等教育分流一方面是为了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统一目标得以实现;另一方面使具有差异性的个体素质和高校特性得到其应有的发展,保证了多元目标的实现。

(二)分流结构的协调性,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构性和谐

高等教育分流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中学生分流进入不同形式、层次、类型、区域的高校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比例构成。合理的分流结构是保障学生进行合理分流的基础。如前所述,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包含有结构和谐的内容。具有协调性的分流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和社会成员个性发展的要求与条件相协调;二是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条件相协调;三是高等教育分流结构自身的协调。

和社会成员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条件相协调的分流结构,能让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高校及学生的构成状态及比例关系相对合理,从而确保高等教育发展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形式结构、布局结构以及学科结构相对和谐,最终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构性和谐。

(三)分流形式的多样性,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功能性和谐

合理分流的目的是使分流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分工和个性发展的要求,因此要有灵活多样的分流形式来保证其实现。功能和谐是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外适功能、个适功能与自适功能的和谐,必须有多样性的分流形式作保证。

一般而言,高等教育分流的主要形式有外分式、内分式、交替式与参与式等。外分式又称学校分流。通过学校分流,让学生流向不同性质、层次、类型与区域的高等教育机构,能基本实现高等教育分流的个体适应功能;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学校教育。内分式又称校内分流式,通过校内的专业、课程与教学进度分流,能让学生在一次分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学校的特点,得到恰当的专业教育,能进一步实现高等教育分流的个体适应功能。交替式和参与式又分别称为工读转换和校企合作,这是在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特点和学校充分认识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实现的,它们完善了高等教育分流的自适功能与外适功能,优化了人才结构,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总之,具有多样性的高等教育分流形式,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功能性和谐。

(四)分流体制的统筹性,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机制性和谐

分流体制的统筹性,是关系高等教育分流能否成功的关键。它要求分流依据要科学、分流时机要适宜、分流机构的定位要合理,以便于高等教育发展和谐机制的形成。

分流体制的统筹性,首先表现为有力的高等教育宏观调控机制。它能保证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中规模与质量的平衡、规划投资的协调;其次表现为合理的高等教育地方统筹机制。它能实现高等教育与地方政治经济良性互动,一方面,地方政府为高等教育提供更多支持,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机构也能为地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再次表现为积极的社会参与机制。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高等教育的举办,各种教育中介组织也积极发挥自身作用。上述各方面的统筹协调,都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机制性和谐。

[1]江光荣.对人性生物学基础的思考[J].教育研究,1993(6):59-63.

[2]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

[4]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关于教育改革的第四次咨询报告[J].外国教育资料,1988(1).

[5]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3.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90.

[7]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国教育在线就业频道[EB/OL].http://www.eol.cn/html/c/16dxsjybg/.(www.daowen.com)

[8]劳动与社会保障部.2007年第二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R/OL].http://www.molss.gov.on/gb/zwxx/2007-07/30/content_189575.htm.

[9]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5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dongtaixinwen/buneiyaowen/201605/t20160530_240967.html.

[10]郭海.劳动力市场变化和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性[J].北大教育经济研究,2004(3):1-11.

[11]Ian M.McDonald and Robet M.Solow.Wages and Employment in a Segmented Labor Market.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Nov.,1985.

[12]张车伟.城镇就业、失业和劳动参与: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人口科学,2003(6):33-40.

[13]闵维方: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31-38.

[14]专家指出未来20年我国就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EB/OL].http://news.sohu.com/20050330/n224940362.shtml.

[15]钟若愚,阮萌.解析香港经济转型中的结构性困境[J].开放导报,2004(3):70-73.

[16]李路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11.

[17]富永健一.社会学原理[M].严立贤,陈婴婴,杨栋梁,庞鸣,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206.

[18]彼得·布劳.不平等和异质性[M].王春光,谢圣赞,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360.

[19]约翰·S.布鲁伯克.教育问题史[M].吴元训,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85.

[20]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55.

[21]刘尔明,张郭奎.教育生态学论纲[J].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3(4).

[22]周春林,周靖.高校网络教育——洗牌还是转型[N].北京青年报,2004-11-09.

[23]董泽芳.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高等教育合理分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87-91.

[24]董泽芳,李晓波.试析我国高等教育分流结构中的失衡问题[J].教育研究,2003(10):25-30.

[25]曹汉斌.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研究的历史、现状与问题[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07-1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