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梵天别界·仙室云踪程洋冈村

梵天别界·仙室云踪程洋冈村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神,是存在于东西方的共有文化形象。神明太多,潮汕人不问出处和职责,不分规制和等级,唯求显灵,对宫庙统称“老爷宫”,敬神称为“拜老爷”,表明了对神明的畏服心理和更为直接的功利性。另一类是护佑局部区域或社派,一般分布于各姓氏、房支或社派的边沿,成为区域边界的标志点。天启四年僧释真闻重建,称“丹砂古寺”。1922年“八二风灾”受损,蔡由尉等乡众又对山门、后殿及地藏阁等处进行重修。

梵天别界·仙室云踪程洋冈村

神,是存在于东西方的共有文化形象。潮汕地区地处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交融地带,诸神系统较为齐全。礼多“神”不怪。神明太多,潮汕人不问出处和职责,不分规制和等级,唯求显灵,对宫庙统称“老爷宫”,敬神称为“拜老爷”,表明了对神明的畏服心理和更为直接的功利性。

俗语说:“盘船过撑三分命。”帆船时代,一趟出海,起码上月,甚至累月成年,困难重重,遇上恶劣天气,碰上激流暗礁,或葬身于大海。长期出海和经商活动的不可控制因素让人心生不安,进而转化为复杂的多神崇拜,而多神崇拜的物化空间便是祠堂和宫庙。

程洋冈人除了祖宗崇拜,也崇拜佛教的佛祖、菩萨道教的玄天上帝以及财神、门神灶神、关帝、土地神、天地神、三山国王、妈祖,通过建造大小庙宇表现对八方神灵的虔诚。

程洋冈“老爷宫”数量多,有名有号的就有凤岭宫、三山国王宫、丹砂古寺、古葵庵、晏侯庙、七圣夫人庙、天后宫、天仙宫(妈祖宫)、木坑爷宫、感天大帝宫10处,分布于街头巷尾、房前屋后的福德祠、土地爷宫更是不胜枚举。

从护佑领域上看,程洋冈的宫庙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护佑全村的公共宫庙,如村东虎丘山南麓山腰的凤岭宫和陇路村口的丹砂古寺,均位于村落的关键位置,成为村民意象范围的标志点。另一类是护佑局部区域或社派,一般分布于各姓氏、房支或社派的边沿,成为区域边界的标志点。这类宫庙数量最多,如位于郑厝与临江寨交界的七圣庙,位于仙美村与临江寨交界的三山国王宫,而位于古驿道旁的感天大帝宫却作为山兜许厝的地标,古葵庵位于蔡氏二房和郑氏大房的边界,天仙宫和木坑爷宫既守护渡口又作为村落尽头的标志。

程洋冈的宫庙成为区域中除祠堂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的信仰空间,甚至以宫庙名称作为区域的代称。村民对于识别古葵庵一带蔡氏人家是属于二房还是三房,经常以是否参与古葵庵社庆日的祭拜来进行划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程洋冈的神明信仰体系亦是建立在宗族血缘关系之上的。各个区域每年社庆时间和形式互有差异,进而形成多样的村落民俗文化。

三山国王宫 杜伯坚/摄

位于虎丘山腰的凤岭宫,原名岐陇宫,始建于唐代乾符年间,隔韩江东溪斜对龟山古屿的汉代建筑遗址,是村中始建年代最久远的宫庙。凤岭宫坐东北背倚虎丘山,向西南面朝凤岭古港湾,为镇守险恶江水并供过往船只抛锚停歇而建。俗话“抛不着岐陇就撞龟”说明了这一带水域航路的险恶。这里曾供奉太阳神天恩公、南越王赵佗、药王孙思邈,后增祀东岳大帝,继又配祀林默姑娘,以佑出入凤岭港的船舶商贾。宋代后期又增祀潮汕地方神三山国王,明代配祀慈贞姑娘,清代配祀巡抚王来任、总督周有德等。1954年被拆除,材料用于建设苏南图书室和两个亭榭。从宫庙台基规制和仅剩的残垣断壁,可以推断当时古港的规模气势和纪念赵佗的修建意图,以及历代增祀众多神明以佑船舶商贾的功用。

澄之北十里,有程洋冈者,群峰耸翠,河水奔腾,苏湾都一胜会也。青乌家谓其地灵,肇于虎丘山麓,磅礴而郁积,非大建庙宇不足以当之。[3]

凤岭宫的断壁残垣 郑锡伟/摄

丹砂古寺是程洋冈规模最大的宫庙,明成化十三年(1477)初创时称“紫霄楼”,香火源自道教圣地武当山。成化十八年(1482)续建,后遭倭寇焚毁。天启四年(1624)僧释真闻重建,称“丹砂古寺”。崇祯年间乡宗伯黄锦、御史陈良弼重修,后毁。清顺治十七年(1660)得源募建,更观音阁为藏经阁。康熙初迁拆又毁,康熙十九年(1680),邑绅杨钟、岳帅、僧如广募修,当时知县王岱题额。从厝火巷凤竹(铁树)传为王岱亲植,历数百年仍青翠茂盛。山门内时有元帝楼,康熙二十三年(1684),邑诸生郑焞重修,移神像于藏经阁,改祀文昌。乾隆二十六年(1761)僧照赋重修后殿及僧房。1922年“八二风灾”受损,蔡由尉等乡众又对山门、后殿及地藏阁等处进行重修。1985年、2003年和2004年,乡众及旅泰侨胞、旅港同胞多次捐款重修,恢复磨针亭等建筑,并在寺前牌坊两侧配设石狮、碑刻等。

丹砂古寺俯瞰图 郑锡伟/摄

丹砂古寺为释、道、儒三教合祀圣地,土木结构中轴线硬山顶建筑,原建筑面积为2500平方米,现仅存1335平方米,寺前埕960平方米。主体坐东向西,依山而建,共有三进两廊十六厅(包括门厅),分前、中、后座。上厅紫霄楼属道教,供奉玄天上帝和众元帅;中厅大雄宝殿属佛教,供奉佛祖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达摩祖师等;下厅文昌殿属儒教,供奉孔子等。两侧从厝厢房妈祖厅、延生堂、功德堂、观音阁、地藏王阁、月旦堂、演武厅等厅堂供奉观音、济公、吕洞宾等诸神佛,寺前有“千年宝光”石牌坊,背刻“凤来武当”。原有花圃和禅师塔等。前殿壁间嵌有明崇祯十六年(1643)陈良弼撰写的《紫霄楼记》和清代杨钟岳撰写的《文昌祠记》,两碑字迹俊美,碑高各两米余,现仍保存完好,为澄海古碑刻之较大者。

紫霄楼记

玄帝楼阁之峙凤冈者,屹然为一方灵镇云。盖闻自明成化年间,传香烟于武当,其相与庙祀,匪朝伊夕矣。历嘉、隆、万、泰,干戈离乱之余,一经倭寇兵燹,荡灭无遗。百余年之内,徒见圮颓而丘墟。然其旧宫遗址犹有存者,忆前尝过于其地,有触而叹曰:神如玄帝,默靖皇路,赫濯熙朝,我苍生实嘉赖焉。

昔太宗皇帝尊之曰太岳,世宗皇帝尊之曰玄岳,极崇祀于齐云,独奈何听其煨烬而不为之鼎革一新乎!幸而启佑我乡人,乡人呈之五玉冯父母,爰集父老而诏之,鸠工于天启甲子重建楼阙,以妥神灵。俨然雕甍峻宇,鸟革翚飞。颜曰:金阙天尊,挹其宝光,正气附人。时或迁客骚士,谈玄赋诗于其上;时或水旱疾苦,祈报者绎绎如响。盖历数十年以来,天工宏亮,四维大振,不知复有向之鞠为茂草者矣!予自庚辰再奉命册封益藩道,便省所恃,当钦玄帝之祜,有怀斯楼之胜,因偕蔡亲翁讳肇胤者登焉。岭外海表,近览远眺,风景物情,抚菶萋而雍喈可致。然予又因而有感也,夫庙貌之兴废,实系世运之盛衰,方今圣天子北忧虏、南忧倭,黎元岌岌无宁岁,凡我在廷臣工,奔走不遑,而斯楼之获适成者,盖可卜太平之永观也矣。时住僧真闻,请记于予,己心识之。未几,以复命旋燕都,壬午春又以奉旨召对,迁直指。每当宵旦熏香,辄觉武当烟火忽忽,如登楼日事。则还默自思曰:焉得莅兹土者,同予志以共谋业,簴于勿替也。是岁孟秋,郡司理李门年兄祖台捐俸铸金,事竣,且有日,遣僧走京师达予。予喜上,可以翼二宗之灵,用皇图于亿载,而宁斤斤为一方绅笏士庶之福耶?于是乎言。明赐进士第文林郎巡按南直隶等处仓屯兼巡视西北二城,实授监察御史前行人司行人,己卯顺天同考奉命册封靖江益藩副使陈良弼谨撰(印)时崇祯癸未立春之吉。

《紫霄楼记》碑刻 杜伯坚/摄(www.daowen.com)

程洋冈文昌祠记

澄之北十里,有程洋岗者,群峰耸翠,河水奔腾,苏湾都一胜会也。青乌家谓其地灵,肇于虎丘山麓,磅礴而郁积,非大建庙宇不足以当之。有明成化间,紫霄楼阁所由兴也。既复易名丹砂寺,屹然于前,与寺并峙,则今肇祀文昌所云。先是冯明府筑月旦堂以读法,风化日迁,士庶实嘉赖之。未几,桑麻非故,江山顿殊,都人士过故址而动黍稷之嗟!爰诹肯构,就地鼎新,虽鸟革翚飞,宛然当年面目以妥梓潼帝君神灵;觉星悬斗转,翼翼峰峦间,更足静一方金革之气,而起万载棫朴之休,回视祗园贝叶何让焉。忆余髫年,从游于斯,低徊留之不能去。入闽督学归来,计自入春明,十有六载,每怀高冈,不禁向往,今幸祠宇聿观厥成,菶萋雍喈,盛事从兹甲子可卜已。敬飏一言,以答诸同人请。

赐进士第大中大夫提督福建通省学政、按察司佥事加三级、前兵部职方清吏司督捕郎中加二级、户部湖广清吏司员外郎钦差提督凤阳等处粮储运饷屯榷、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奉勅监督通州大运西仓漕务、庚戌会试同考官、内翰林院庶吉士邑人杨钟岳撰。

“十年不到丹砂游,今日题糕偶上楼。四面秋光山色老,三分鳄渚水声幽。白衣无复来送酒,黄菊何妨满插头。感念故园风景好,山僧缱绻且淹留。”清代康熙进士、里人郑堃借登丹砂古寺文昌楼赋诗,表达对家乡的赞美和留恋之情。

古寺主体建筑完好、文物颇多,寺中各殿堂间原有群像,皆出自能工巧匠的精雕细刻,现多已损毁,部分逐步恢复。经旅泰华侨、港澳同胞及全村群众募捐,古寺于1984年农历五月进行修缮,近年陆续补缺,恢复旧观。1984年12月,古寺经澄海县人民政府定为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9月,被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评授为“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达标场所”。

《文昌祠记》碑刻 杜伯坚/摄

三山国王宫位于澳仔山尾陈吊眼点将台一侧,坐北向南,占地约260平方米,始建于元初,传香火于凤岭宫。原为纪念陈吊眼在此地伏击元营、保护人民之功,为避过元兵查抄,特把陈吊眼隐身为“第一使者爷”。后供奉潮汕特有神三山国王,有联曰:“安良除暴威灵震四海;护国庇民神圣镇三山。”1998年重修。

古葵庵原名“寰竹寺”“还照寺”。清顺治九年(1652),郡守薛信辰准里人蔡戒甫父子舍田池创建。原“寰竹寺”位于程洋冈凤山外,清康熙王岱纂修《澄海县志·寺观》部分有“还照寺,去城北十五里,程洋冈凤山外”的记载。后来多次遭倭寇破坏,现旧址存残石、墙壁,寺前“宫池”尚存。雍正八年(1730)里人出资移建至儒林山下,易名“古葵庵”。乾隆三十年(1765)孟夏,太学生蔡玉月发起重修,1937年又修,1986年,华侨捐资重修前座。

匾额题刻“梵天别界” 杜伯坚/摄

古葵庵为潮式硬山顶建筑,山门五级石台阶,门额题“梵天别界”四字,庵道右边有乾隆年间建庵碑记。古葵庵坐西北朝东南,庵门偏开,属称龙门,门额“古葵庵”题刻粗犷有力,为清乾隆年间建庵原额。进门另有一横通道,分左右各上五级石阶,右边上台阶是会客厅,左边是妈祖厅,供奉妈祖雕像和千里耳、万里望。

再上三级台阶有拜亭,正殿供奉观音送子雕像和五公佛。庵内壁画多幅,正殿两边的《一苇渡江》和《三娘挑经》为最大。《一苇渡江》高250厘米、宽120厘米,为清末民初画家王韫泉所作,画技精湛,画中达摩飘髯睁眼,宛如真人。其他壁画则出自名师高澄江之手。

晏侯庙位于程洋冈厦厝,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1935年重修,1986年再重修。奉祀晏侯,庙中建有“兰桂联香”石牌坊,坊背题刻“九五赐命”。村中厦厝人将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定为晏侯纪念日。到这里,思索古港人对中流砥柱的祈望,听海上遇难晏爷显圣的故事,别有一番情趣。

古葵庵壁画 郑锡伟/摄

程洋冈还有位于郑厝与石寨交界,约建于明末天启至崇祯年间的七圣夫人庙;宋代始建于潮洄头内船坞,现位于山尾溪渡口的天后宫(古为林姑娘宫);宋代始建于石尾下埭口(渡口),供奉林默娘的天仙宫(妈祖宫)和建于元初供奉介子推的木坑爷宫;位于前洋凤头坡下原古驿道上的感天大帝宫(伯爷宫)……

梵天别界,仙室云踪,宝珞庄严。程洋冈由信仰空间演化出来的一座座香火旺盛的寺庙宫殿,无不表现着程洋冈人对于神明的虔诚,客观上也为村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麒麟王树”下的“天仙宫”与“木坑爷宫” 杜伯坚/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