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后汉书全鉴:马融的种种争斗与辞官之路

后汉书全鉴:马融的种种争斗与辞官之路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融不喜官场,但为了在乱世中求得一寸生存之地,便应邓骘的征召,前往东观校书。在马融看来,俗儒议政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并主张文德和武功,主张圣贤之道。马融相貌俊美、善于言辞,有很出色的才华。挚恂对马融的才华很是惊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元初二年,马融上书《广成颂》以示讽谏。等到北乡侯即位,马融称病辞官,只在郡中做功曹。

后汉书全鉴:马融的种种争斗与辞官之路

【题解】

马融,东汉时期的古文经学家,师从挚恂。马融不喜官场,但为了在乱世中求得一寸生存之地,便应邓骘的征召,前往东观校书。在马融看来,俗儒议政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并主张文德和武功,主张圣贤之道。不过,马融虽然才学颇高,但他的糜烂、奢侈无度的生活,也为世人所讥讽和诟病。

【原文】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将作大匠严之子。为人美辞貌,有俊才。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征聘,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注释】

①扶风:今陕西宝鸡市的下辖县。

②挚恂:字季直,擅长属文,在当时颇有清名。

【译文】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将作大匠马严的儿子。马融相貌俊美、善于言辞,有很出色的才华。起初,京兆人挚恂教授学生儒家学说,隐居于南山,不回应朝廷的征召,在关西地区颇有名望。马融跟着挚恂游学,贯通经籍。挚恂对马融的才华很是惊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原文】

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闻融名,召为舍人,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会羌虏飙起,边方扰乱,米谷踊贵,自关以西,道殣相望。融既饥因,乃悔而叹息,谓其友人曰:“古人有言:‘左手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故往应骘召。

【注释】

①邓骘:字昭伯,今河南新野县人,曾受大将军窦宪的征召,又因妹妹入宫为贵人,而被封为郎官,后又经过几次升迁,为车骑将军。

②舍人:邓骘左右的小官。

③道殣相望:路上随处都可以看到饿死的人。

④曲俗:鄙陋的习俗。

【译文】

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听说了马融的大名,便征召为舍人,不过马融不喜欢为官,便没有回应征召之事,并客居在凉州武都、汉阳界中。恰逢羌人敌寇四起,扰乱边境,米粮、谷物的价格迅速上升,自函谷关向西,一路上随处都可以看到饿死的人。马融也是饥饿疲乏,于是后悔而叹息,对他的友人说:“古人有句话:‘左手拿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却去割自己的喉咙,这是愚蠢之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人的生命比天下要贵重。而今却因为屈从于鄙陋习俗之辱,而放弃了无价的身躯,恐怕并非是老子庄子所提倡的。”所以便前去应邓骘的征召。

【原文】

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是时邓太后临朝,骘兄弟辅政。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陈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融乃感激,以为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元初二年,上《广成颂》以讽谏。

【注释】

①校书郎中:掌管典籍的校理工作。

②蒐(sōu):田猎。

③五才:指的是勇、智、仁、信、忠五种品德。

【译文】

永初四年,马融担任校书郎中,奉命前往东观校理典籍。当时邓太后处理朝政,邓骘兄弟辅佐政事。而世上平庸的儒学人士和士大夫,认为可以用文德兴国,军事武功应该废止,于是废弃了狩猎的礼仪,暂停了排兵布阵的兵法讲习,所以才使得狡猾的寇贼趁机四起,骄横霸道。马融对此很愤慨,认为文德、武功,在圣贤之人面前都不应该偏废,五才的效用,也没有一样是可以偏废的。元初二年,马融上书《广成颂》以示讽谏。

【原文】

颂奏,忤邓氏,滞于东观,十年不得调。因兄子丧自劾归。太后闻之怒,谓融羞薄诏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锢之。

【注释】

①忤:忤逆,违背。

②羞薄:轻视。

【译文】

《广成颂》呈报后,忤逆了邓氏,职位便一直停滞于东观,十年内都没有得到升迁。后因为兄长的儿子去世而又以回家为由自我参劾。邓太后听说后很生气,说马融轻视朝中诏令,想要前往州郡任职,于是便下令禁止马融入仕。

【原文】

太后崩,安帝亲政,召还郎署,复在讲部。出为河间王厩长史。时车驾东巡岱宗,融上《东巡颂》,帝奇其文,召拜郎中。及北乡侯即位,融移病去,为郡功曹。

【注释】

①讲部:讲堂所在地或者是授课的部门。

②厩长史:管理马车的官。

【译文】

邓太后驾崩,安帝亲理朝政,征召马融任职郎署,并让他进入讲部授学。后来他又任职河间王的厩长史。当时天子的车驾东巡到岱宗,马融献上了《东巡颂》,皇帝对他的文采很是震惊,便任命他为郎中。等到北乡侯即位,马融称病辞官,只在郡中做功曹。

【原文】

阳嘉二年,诏举敦朴,城门校尉岑起举融,征诣公车,对策,拜议郎。大将军梁商表为从事中郎,转武都太守。时西羌反叛,征西将军马贤与护羌校尉胡畴征之,而稽久不进。融知其将败,上疏乞自效,曰:

今杂种诸羌转相抄盗,宜及其未并,亟遣深入,破其支党,而马贤等处处留滞。羌胡百里望尘,千里听声,今逃匿避回,漏出其后,则必侵寇三辅,为民大害。臣愿请贤所不可用关东兵五千,裁假部队之号,尽力率厉,埋根行首,以先吏士,三旬之中,必克破之。臣少习学艺,不更武职,猥陈此言,必受诬罔之辜。昔毛遂厮养,为众所蚩,终以一言,克定从要。臣惧贤等专守一城,言攻于西而羌出于东,且其将士必有高克溃叛之变。(www.daowen.com)

【注释】

①抄盗:掠夺财物的寇贼。

②艺:经学六艺

【译文】

阳嘉二年,天子诏令举荐一些敦厚朴实的贤人,城门校尉岑起举荐马融,朝中便征召他前往公车府,回答天子策问,任职议郎。大将军梁商又上书推举他为从事中郎,后又升迁为武都太守。当时正值西羌反叛,征西将军马贤与护羌校尉胡畴带兵前去征讨,可却长时间无法前进。马融知道他们必定会战败,于是便上疏乞求能够为国效力,说:

而今种族杂乱的羌人相互抢夺侵略,应该趁着他们还没有合并的时候,尽快派军深入,攻破羌人的旁支兵力,而马贤等人却处处滞留无法前进。羌人胡人在百里之外窥视中原,在千里之外倾听中原的动静,而今逃亡、躲藏、回避,遗漏的羌人肯定会带兵攻打马贤的后方,这样一来寇贼一定会侵入三辅地区,成为百姓的灾难。我愿意带领马贤所不可以用的五千关东兵,打着他部队的名号,尽力率领并勉励将士,冲锋陷阵、坚守不退,身先士卒,一个月之内,一定能够攻克羌人。我少时曾学习六艺,但没有担当过武职,陈述这番言论,一定会被扣上夸大、虚妄的罪名。昔日毛遂身份低微,被众人所嗤笑,最终却以一句话,就定下了合纵的要事。我担心马贤等人只一心驻守一座城池,说是要攻打羌人的西侧而羌人却从东侧而出,而且他的将士一定会出现高克溃败叛逃的变故。

【原文】

朝廷不能用。又陈:“星孛参、毕,参西方之宿,毕为边兵,至于分野,并州是也。西戎北狄,殆将起乎!宜备二方。”寻而陇西羌反,乌桓寇上郡,皆卒如融言。

【注释】

①边兵:边境战事。

②分野:和星位相对应的地域。

【译文】

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马融又上书说:“彗星出现在参宿、毕宿之间,参宿是西方的星宿,毕宿则昭示着边境的战事,在参宿相对应的区域,就是并州了。西戎北狄,恐怕也要兴兵作乱了!应该在这两个地方加强防备。”不久之后陇西一带的羌人反叛,乌桓占领了上郡,都如马融所说的那样。

【原文】

三迁,桓帝时为南郡太守。先是融有事忤大将军梁冀旨,冀讽有司奏融在郡贪浊,免官,髡徙朔方。自刺不殊,得赦还,复拜议郎,重在东观著述,以病去官。

【注释】

①浊:贪污的事情。

②髡(kūn):古时将男子头发剃去的一种刑罚。

【译文】

随后马融经历了三次升迁,桓帝时期为南郡太守。先前马融有一件事情违逆了大将军梁冀的旨意,梁冀私下里让有关部门参奏马融在郡内行贪污之事,马融被罢免官职,剃掉头发并发配到朔方地区。马融自杀未遂,后又被赦免回京,再次任职议郎,又在东观著书立说,最后称病辞官。

【原文】

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涿郡卢植,北海郑玄,皆其徒也。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尝欲训《左氏春秋》,及见贾逵、郑众注,乃曰:“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但著《三传异同说》。注《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所著赋、颂、碑、诔、书、记、表、奏、七言、琴歌、对策、遗令,凡二十一篇。

【注释】

①博洽:学识广博。

【译文】

马融才高广博,是当世的通儒,受他教养的学生,有上千人之多。涿郡人卢植,北海人郑玄,都是他的学生。马融擅长弹琴,喜好吹笛,生性豁达、不拘小节,也不被儒家礼节约束。他住所里面的器物、服饰,大多都奢侈、精饰。他经常坐在高堂之上,前面垂着绛色的纱帐,纱帐前面教授学生,纱帐后面便有女乐歌舞,弟子依照辈分秩序相互传授,很少有能够进入他室内的。他曾经想要训解《左氏春秋》,等他看到贾逵、郑众的注解,便说:“贾逵的注解精妙但不广博,郑众的注解广博但不精妙,既有了精妙又有了广博,我还有何可增加的!”他只著了《三传异同说》。后又注解了《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他所著的赋、颂、碑、诔、书、记、表、奏、七言、琴歌、对策、遗令,一共有二十一篇。

【原文】

初,融惩于邓氏,不敢复违忤势家,遂为梁冀草奏李固,又作大将军《西第颂》,以此颇为正直所羞。年八十八,延熹九年卒于家。遗令薄葬。族孙日磾,献帝时位至太傅。

【注释】

①薄葬:简单下葬,指葬礼简单、节俭。

【译文】

当初,马融受到了邓氏的惩罚,不再敢违逆有权势的人,于是便为大将军梁冀起草参奏李固的文章,又为大将军作了《西第颂》,也因此被那些正直之人所耻笑。马融活了八十八岁,于延熹九年在家中去世。并留下简单安葬的遗言。他的族孙马日磾,献帝时期官居太傅。

【原文】

论曰: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夫事苦,则矜全之情薄;生厚,故安存之虑深。登高不惧者,胥靡之人也;坐不垂堂者,千金之子也。原其大略,归于所安而已矣。物我异观,亦更相笑也。

【注释】

①逡巡:停留,此处指的是客居他乡。

②曲士:比喻孤陋寡闻的人。

③胥靡:一无所有。

④物我异观:从外物和自身两个角度观察。

【译文】

论说:马融推辞了邓氏的任命,客居在陇地、汉地之间,难道是有意保持贞洁的吗?不久又因为自己孤陋寡闻的气节而感到羞耻,又爱惜自己无价的身躯,最终因为奢侈放纵,而被人讥讽,所以了解本性能够匡正私欲的人很少。生活困苦,自然就会淡薄爱惜名节的想法;生活富足,所以才会思虑自身的安全。登高而又没有恐惧的人,是一无所有之人;怕被瓦片伤到而不敢坐在屋檐下的人,是千金之躯。追究其中的大义,总归于他们自身的处境罢了。从外物和自身两个角度观察,也只是相互嘲笑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