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职学校管理:校本管理的重要性

高职学校管理:校本管理的重要性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本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发展对教育质量的高要求和对学校教育素质的高度期盼下产生的。这种外控式的管理体制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管理的主体性发挥,学校无从关注自身的发展,一切听命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形成特色,就要实行校本管理。

高职学校管理:校本管理的重要性

校本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发展对教育质量的高要求和对学校教育素质的高度期盼下产生的。

一、校本管理产生的背景

在世界各国之间的激烈竞争中,要使自己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必须有经济实力作为强有力的物质基础。然而,经济实力的增强靠的是科技;科技水平的提高靠的是高素质的人才;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乃至综合国力。因此,有什么质量的教育,就有什么质量的科技,也就有什么质量的经济。有人说,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科技,是后天的经济,这句话是有深刻的意蕴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经济一度滑坡的情况下,为了尽快摆脱困境而寻找解决的对策,在几番审视和反思之后,都明确地意识到: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必须跳出经济领域本身,从教育领域寻求答案。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英、美等国就把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视点由经济领域转向教育领域,转向学校教育。英、美等国的首相和总统大选,也都把作“教育首相”或“教育总统”、发展教育、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作为竞选者在大选中获胜的法宝。在学校管理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校管理一直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附庸,一直是在一种外控的条件下进行运作的。这种外控式的管理体制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管理的主体性发挥,学校无从关注自身的发展,一切听命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这种背景之下,学校只能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工具,学校无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校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自主的行为调节,学校也只是重复着积习已久的管理模式。因此,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素质一直处在低水平的循环之中。正是这种教育的质量与国家经济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极大反差,引起了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朝野上下的广泛关注。英、美、加、澳等国相继出现了学校改革的呼声,开始了追求有效的高素质学校的改革运动。在这一改革当中,英国可谓是首当其冲。

20世纪80年代初期,英国就提出将学校推向市场,让其在竞争中获得发展,提升教育质量。1988年,英国《教育改革法》颁布之后,中央政府除加强对学校的宏观调控权之外,将原属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诸如校长任命权、人事权、经费权、奖励权等下放给学校,由学校根据市场变化自主决定学校的各项事宜。美国也不甘落后,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一度超出美国的时候,美国便开始反思自己。通过反思,他们深刻认识到,美国经济落后于日本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的教育质量下降。因此,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总统国情咨文和联邦政府颁布的法令中,都明确提出要对学校进行改革,赋予学校的更多的自主权。

二、实施校本管理意义

从以上对校本管理思想产生的社会经济和教育改革背景的一般考察中,可以看出校本管理的意义。

(一)校本管理是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要求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各国都十分关注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分为3个层面:一是社会层面;二是学校管理层面;三是教育教学活动层面。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育教学活动。当教育教学活动为适应教育质量提高的要求而进行改革时,学校的管理却仍是原有的模式,那么,教育教学改革就会因得不到学校管理层面的支持而无法进行。因此,学校如何根据自身的实际进行教学观念和教学技术层面的变革,就必然地涉及到学校管理的变革,即要变外控式管理为校本管理。

(二)校本管理是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聚焦于“中间地带”的行为自觉

学校管理的理论工作多年来关注的是学校管理的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学校管理原理、原则的阐述,是一种致力于抽象的概念化的知识体系的研究。因而,它对学校管理中出现的一个个具体的实际问题无法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提出有效解决的方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隔膜和脱节使两者都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在这种情况下,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便开始共同思考如何构筑新的管理平台,开拓新的“中间地带”,也就是说,理论工作者的研究直接关注学校的实践,将学校管理的一般理论与丰富的学校管理实践紧密结合,再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学校管理理论。因而,校本管理是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在互为需求的情况下进行的学校管理思维方式和学校管理行为方式改变的结果。(www.daowen.com)

(三)校本管理是政府教育管理工作重心下移的必然之举

教育改革的进程一般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外部到内部、从硬件到软件的程序进行的。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历了宏观的办学体制、硬件的装备条件和教育法制等外部环境的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教育管理工作的重心下移,开始转向学校内部、微观和软件层面,政府由过去对学校的直接控制和管理变为间接的宏观管理,即着重把精力放到搞好调研、制订政策、提供服务等事项上,具体的学校管理工作则由学校自行处理,让学校按照教育法规、政策和教育方针的要求负责本学校的具体工作。在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协调等方面,学校所发挥出的特殊作用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难以做到的。因此,如果离开了学校的具体实践,离开了学校的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所有的法规、政策和指令都将成为一纸空文。

(四)校本管理是学校主动适应日趋复杂的管理局面的要求

当前,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网络信息经济的社会,而知识经济和网络信息经济又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其核心是人的智慧和创新。这种经济形态的变化使得学校管理面对着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学校管理外部环境的自变量和学校管理的因变量并非像过去那样有着较多的简单的线性关系。学校管理理论揭示的管理要素之间、管理内外部之间的逻辑关系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传统思维方式已经陷入困境,学校管理一般理论也不能包含学校管理的全部问题。因此,只有立足于学校构建起来的校本管理理论才能真正成为开启学校管理中各种问题之锁的钥匙。

(五)校本管理是倡导创新精神、进行创新活动的条件保障

多年来,学校管理是统一化、一致化和模式化,缺乏个性和特色。要形成特色,就要实行校本管理。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所在,创新离不开学校的现实,创新是针对学校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特定问题而进行的,没有校本管理,也就没有学校的特色,没有学校的创新。

(六)校本管理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必要内容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学校管理体制是僵化的、外控式的,学校是被动的客体,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工具,因而,这种体制下无校本管理可言,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只能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条条框框,循规蹈矩地具体操作执行。新的学校管理体制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建立起来的现代学校制度,其基本内容就是实行校本管理,赋予学校法人的实体地位。这是学校管理自主化、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必然要求。学校作为市场运作体系中的一个竞争主体,必须根据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管理行为,自主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逐步确立起现代学校制度。

综上所述,校本管理作为一种学校管理的理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中应运而生的,其产生反映了学校管理工作顺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反映了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教育和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趋势。我国开始对校本管理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权力下放,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随着学校自主权的扩大、学校在市场竞争中主体地位的加强,学校有一个如何适应变化、维持学校的生存、促进自身发展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校本管理理论,结合我国学校管理实际,共同推进了现代校本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