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职学校管理:校本管理的基本理念

高职学校管理:校本管理的基本理念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组织理论作为从一般系统理论发展起来的理论,不仅表现在自组织的结构上,也表现在自组织的过程上。在学校管理系统中,虽然过去和现在人们都是把学校作为一个特定的系统去研究,但这种研究也只是把它作为一个静态的有序结构,而没能像自组织理论那样去揭示宏观稳定状态下的微观动态有序结构。在从无序态向自组织态过渡时,其有序结构是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突然发生”的,学校管理系统也同样反映出自组织理论的这一特点。

高职学校管理:校本管理的基本理念

校本管理作为当前学校管理的崭新理念,不同于外控式的管理,这主要是由于它的理论假设和所依据的管理原理不同。

一、校本管理是自组织管理系统

在传统的外控式管理原理下,学校管理虽也被看作是一个系统,但人们更多是从外部进行控制的角度对其系统模式做静态和逻辑性考察,而不关注系统本身的发展。自组织理论则是立足于学校自身来研究学校系统的发展,这就使得人们对学校系统的研究更趋完善。自组织这一概念英文为self-organization,是指自然界和社会中一般系统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组织水平向高组织水平的运动演化过程,这种演化的动力不是来自外界的简单控制,而是由系统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引起的。学校管理是组织管理系统,根据学校是自组织管理系统这一假设,学校管理的改革与发展的动力,应是来自学校内部而不是外部。

自组织理论作为从一般系统理论发展起来的理论,不仅表现在自组织的结构上,也表现在自组织的过程上。就其特点而言,主要表现为:

1.自组织结构是一个动态的结构。它的维持与发展要依赖于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在学校管理系统中,虽然过去和现在人们都是把学校作为一个特定的系统去研究,但这种研究也只是把它作为一个静态的有序结构,而没能像自组织理论那样去揭示宏观稳定状态下的微观动态有序结构。

2.形成有序结构是系统内要素间相互影响、协同作用的结果。外界环境只能是形成有序结构的条件,同有序结构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并无直接关系,起直接作用的是系统内部的自组织能力。

3.自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在从无序态向自组织态过渡时,其有序结构是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突然发生”的,学校管理系统也同样反映出自组织理论的这一特点。

学校管理系统作为人工系统,离不开人在学校中的参与作用,从外部力量作用和内部力量作用这两个角度来看,可以分为学校组织管理系统和学校自组织管理系统。如果一个学校的管理仅靠接受外部的影响和指令而进行,如学校只是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去执行任务,那它就是一种组织管理系统,其行为就是一种组织行为,它的体制框架就是“组织—人”。学校自组织管理系统不是靠外部指令运行,而是靠学校内部各种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如在学校管理中,人员之间建立多维协调形式的人际关系、学校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力和应变力、学校有效运行机制的建立等,都是自组织行为,它是一种“人—组织”的机制。作为组织管理系统,它不可能形成校本管理,因为它是受外部指令运作的学校管理,是一种不自主的学校管理。形成校本管理必须是自组织管理系统,因为学校组织只有具有自主性、自控性,才能形成自组织的校本管理。当然,自组织的校本管理说它不靠外部指令,并不是说它不需要同外部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等的交换活动,而是指不靠外部的强制性指令,由组织自主、主动地同外界环境进行交换,使组织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校本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

校本管理以人为本,可以从4个层面来理解:

(一)学校管理要以人为中心

学校管理从其构成要素来看,主要有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多种要素,但其中心要素是人。在学校管理的诸种要素中,人是最能动、最积极、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因素,学校管理中的各种自在之物,只有通过人的作用才能转化为为我之物,才能进入到学校管理活动领域之中。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所以,如果没有人的存在和人的作用,也就谈不上对其他要素的管理。因此,学校管理主要是对人的管理,是对人的行为的管理。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中心也是由学校的根本任务所决定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是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公民。学校管理的一切出发点和归宿都要以人为中心,统筹安排其他各种管理要素。传统的学校管理是受“泰罗效率主义”的影响,其学校管理的理论基础是“X理论”的“经济人”的人性假设,是以事、以工作为中心的管理。这种管理理论认为,人天生就是好逸恶劳的,他们的工作动机就是获得经济报酬。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就是把人作为学校管理的中心要素,学校管理的一切活动都要依靠人。因此,学校管理既不能只见物不见人,也不能把人简单地等同于其他管理要素,而要始终把人放到学校管理各要素的中心位置来加以认识,并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学校管理要满足人的需要

满足人的需要既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所在,也是学校管理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体现。学校中的成员有各种各样的需要,有对物质的需要,有对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有对成就的需要,也有成长的需要。马斯洛提出的5个层次的需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的需要的种类和需要的递进层次。“Y理论”在对人的管理上,认识到了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因而注意了管理中对人的需要的研究,关注人的需要,通过满足人的需要,进而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学校管理要满足人的需要,一是要看到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要在管理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满足人的多样需要。二是要把人的需要和对其需要满足的可能性进行分析,以满足人的合理的需要。需要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需要的满足条件也有可能与不可能之分,因此,要根据每个人需要的不同情况,给予适当满足。三是人的需要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需要的类型也会随之变化,这就要及时关注人的需要类型的变化,满足人在不同时期的重点需要,以此调动人的积极性。

(三)学校管理要注重主体人的素质提高

学校管理中的人是主体的人,而主体的人的思想、智力和体力等素质,既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条件,更是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管理中,一方面要通过学习,提高学校中成员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要不断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其能力素质。在学校管理中,应把提高教师素质和学生素质放在突出的位置。具体来说,在教师方面,一是要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教书育人的自觉性;二是要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学生方面,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www.daowen.com)

(四)学校管理要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

学校管理以人为本,其实质和终极目标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理论,它源于生物学家和环境学家提出的协调发展理论,联合国环境与发展组织把它界定为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而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需要造成破坏。可持续发展实际上讲的是人在发展中如何与他人、与社会和谐,如何使今天的发展更好地促进未来的发展。学校管理中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看其在学校的素质提高情况,更要看其在未来的发展中所奠定的基础和具有的能力,即在注重现实的发展中不能以牺牲未来的发展为代价,要全面打好发展的基础。在全面提高素质的同时,要突出能力这一重点,使其具有主动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

三、校本管理是主动变革的柔性管理

校本管理的核心是权力问题。由于政府部门权力重心向学校下移,学校有了自主管理的权力。学校有了自主管理权,同时也就意味着有自己的责任,即要不断提高学校教育和管理质量,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维系学校的生存,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学校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又要取决于学校自身的条件和对外部挑战的回应能力。在学校管理主体多元化和市场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学校如何把握自己的机遇和优势,如何维持学校的生存,进而保持其继续发展,就成为关键的问题。学校首先要主动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主动调整自己的管理方略;其次要积极变革,要在学校内部进行积极的变革,改变与学校目标不相适应的地方,不能用冷冰冰的僵化体制和单一的模式去限制人们的自主选择。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进行知识管理、知识共享

进行知识管理、知识共享,就是运用全体成员的智慧去提高学校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力和创新力。

(二)改进学校管理组织

学校管理组织的改进是增强学校自身适应能力的基础,是主动适应变化、增强适应能力的重要措施。学校管理组织是学校发展的组织保证,没有组织,就无法协调管理的要素和过程,也就无法进行有序、有效管理,达到预定的管理目标。由于传统学校管理组织是在工业化和计划经济的背景下形成的,因而这种适应工业化管理体制和计划经济模式的层级制、金字塔、垂直性、指令性控制的管理组织就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学校自主权扩大的校本管理的组织要求,就必须进行改革;又由于在校本管理过程中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组织变革的问题也不能一劳永逸,因而要因变而变,随时做出组织结构的调整。

学校管理组织的变革主要有3种不同的类型:一是科学理性的组织变革。这种组织变革注重的是组织的模式,即运用什么组织结构,是层级制还是扁平制,是单一型还是复合型。变革的目的是追求组织的功能,通过功能发挥达到提高组织效率的目标。这就是我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历程中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设置几经变化的原因所在。二是注重组织内部的权力结构及利益机制的组织变革。这种类型的组织变革不仅要适应环境变化,同时也要注意权力结构在组织成员中的互动关系,以及组织成员的趋利行为和利益调整机制。三是组织文化型的组织变革。组织变革是组织文化建设的过程,要发扬原有组织文化,融入组织外部文化,通过变革形成学校的组织文化特质。

上述3种不同类型的学校管理组织变革,各有其特点,也各有其不足。学校管理组织变革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研究:一是外显的组织形态变革,二是内隐的组织文化变革。外显的组织形态变革是组织系统、框架结构、管理职能与过程、管理资源的配置等。在学校管理组织层面,有组织决策、工作流程、人员任用、资源配置与监督控制;在教学组织层面,有课程编制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课堂管理、教学评价等。内隐的组织文化变革,在学习组织层面,有学习组织方式、学习活动、学习媒体等。内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是经过管理人员的倡导、组织成员的认同,并在长期的演进积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三)制订以目标为取向的柔性管理

制订目标并达成目标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根本要求。同样,校本管理也要根据学校自身实际制订学校的发展目标和管理目标,并组织达成目标的活动。在达成目标的活动中,传统的外控式管理是一种步调一致的、单一化的机械活动,组织中的人完全是按预定的方针、设计好的路径、模式化的方法去运作。如在学校管理中运用行政的手段去管理,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按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标准化的考试去运作,并以分数为单一的评价指标,不允许人们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有多种方法的运用。我们知道,目标是人们的一种预期结果,学校发展目标和管理目标是学校中的人们对学校发展和学校管理的一种未来期待和预期结果。目标在学校管理中具有引导作用、激励作用和调节作用,它引导人们按照目标方向采取相应行动,激励人们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不断进取,创造性地开展达成目标的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随时调节自己的偏离目标的行为。因此,人们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有多种方法的选择,殊途同归。人们可以根据目标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地选择相应的有效方法,而不能统一化、单一化。

校本管理目标的达成不是单一化和统一化的,而是在达成目标的管理过程中的一种柔性的管理。所谓柔性管理,是不同于用强制的行政手段和制度的控制力进行的管理,它是按照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而采用的非强制的软控制,是通过在人的决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驱动力,而把学校管理目标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学校的柔性管理虽也是一种管理的控制,但它不同于刚性的规定、制度和纪律的控制。它的控制是人们的一种自觉的主体性控制。这种柔性管理的特征,一是以信息为基础,学校组织中的成员要能获得做出选择和决定的必要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学校的目标、资源状况、环境问题、学校已有成绩等方面的信息,要搜集与实现管理目标有关的信息并与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共享这些信息,并通过适当的形式传递信息。二是以激励为手段,在管理中运用激励手段,这在传统的组织理论中就已论及。传统的组织理论基于“X理论”的人性假设,在激励方面采用了以奖赏为主的方式;行为科学则是以工作中的奖励为主,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便注重以激励的特性为主。从以上激励理论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发展变化的轨迹,即由外部控制转向内部引导,由硬性措施转向软性文化,由单一激励转向整体配合激励,由管理者对下属激励转向组织成员自我激励。柔性管理正体现了这种组织的文化整合的自激励的特点。三是以学习为动力,柔性的学校管理是以个人和组织的持续学习为动力的。学习是校本管理的动力之源。鲍尔·沃尔纳认为:“学习型组织就是把学习者与工作系统地、持续地结合起来,以支持组织在个人、工作团队及整个组织系统这三个不同层次上的发展。”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彼得·圣吉在分析学习型组织的特征时指出,组织成员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这种共同的愿望使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朝着组织的共同目标前进;组织由多个创造性团体组成,团体是学习型组织中最基本的学习单位,团体本身是彼此需要他人配合的一群人,组织所有的目标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团体努力来达到的;组织中的成员养成学习习惯,营造组织的学习气氛,在工作中持续不断地学习。学习是学校中每一个人的事,需要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是全过程的,是学习与工作的共同推进过程;学习是团体的学习,不仅要个人学习,更要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

(四)制订以责任为保障体系的柔性管理

柔性的学校管理不像刚性管理那样是靠权力的作用维系组织的运作,一旦权力失衡,就会导致管理组织的混乱。柔性管理强调管理中的每个人既是活动的主体也是责任主体,都要对自己的行为及活动的结果承担责任。因此,认清自己的责任,承担相应的责任,可以使组织中的每个成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