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中的优秀传承人

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中的优秀传承人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1年4月10日,四川绵阳,在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评选活动中,兴山民歌终于登上大雅之堂。对于民歌来说,传承是非常重要的,被称作是“山歌婆婆”的陈家珍,是“兴山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获得了这次民歌盛典唯一一个优秀传承人奖。当时已经70多岁的陈家珍,把兴山民歌的原汁原貌,展现得淋漓尽致。王庆沅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山民歌”的发现与整理人。王庆沅与兴山民歌的这种相遇、相知,只能属于知音。

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中的优秀传承人

2011年4月10日,四川绵阳,在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评选活动中,兴山民歌终于登上大雅之堂。对于民歌来说,传承是非常重要的,被称作是“山歌婆婆”的陈家珍,是“兴山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获得了这次民歌盛典唯一一个优秀传承人奖。当时已经70多岁的陈家珍,把兴山民歌的原汁原貌,展现得淋漓尽致。

2011年4月四川绵阳,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评选活动,陈家珍老人将兴山民歌带到台前。

散 花

(兴山民歌)

半天云里挂了一口钟,那是一朵什么花?

半天云里挂了一口钟,那是一朵泡桐花。

半天云里挂了一甑子饭,那是一朵什么花?

半天云里挂了一甑子饭,那是一朵木籽花。

茅草坡里插钎担,那是一朵什么花?

茅草坡里插钎担,那是一朵通草花。

一批红绫子甩过江,那是一朵什么花?

一匹红绫子甩过江,那是一朵过江龙花。

陈家珍的父亲本是远近闻名的篾匠,喜欢边做事边唱兴山民歌。陈家珍说,她的父亲做篾匠时,一唱兴山民歌,就有很多乡亲围过来,跟他学。就这样,村里有很多人都会唱兴山民歌。

兴山民歌的载体薅草锣鼓

几个女儿学民歌时,父亲不仅不反对,反而还用心教。陈家珍在姊妹中最聪慧,也最爱唱。陈家珍回忆自己迷上山歌后,不管在地里干活,还是回家做家务,总是歌不离口。不仅爱唱,还爱收集各种歌词,直到现在仍能记住300多首民歌的歌词。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家、国家二级作曲家王庆沅近照。王庆沅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山民歌”的发现与整理人。

当年,王庆沅到深山采风,发现并破解了不为人知的“兴山特性三度体系民歌”,考证出曾侯乙编钟与兴山体系民歌的定律结构,厘清了传唱数千年的兴山民歌的文化血脉。

曾经的兴山民歌,可谓“知音少,有谁听”。王庆沅与兴山民歌的这种相遇、相知,只能属于知音。他认定这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民歌,是巴楚地区典型的发音,是几千年历史的传承。

曾侯乙编钟全套总重5吨,共65件钟,十二律齐备。依照钟的形状大小和乐音的高低排列,分八组悬挂在三层钟架上,钟架呈铜木结构,纵横两列若曲尺。根据钟上的铭文及实际测音,曾侯乙编钟的每件钟都能敲出两个相距小三度或大三度的乐音,也就是“一钟双音”。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列子·汤问》

王庆沅说:“这是巴人的一个典型的音乐,从唐代刘禹锡,至中唐时候,一直到现在,毫无例外都说它音调悲哀。李白就写过,‘孟德能唱竹枝,闻者愁厥’。”

兴山民歌表演。

竹枝词简称“竹枝”,是古代流传于三峡一带的民歌,在巴人的部落里盛行。演唱方式大概是一人领唱,众口相和,为文人所喜爱,并多以此为题进行创作。兴山民歌承竹枝词之流,因而音声亦分外凄怆,哀切感人。

竹枝词(www.daowen.com)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

陈家珍老人演唱兴山民歌。

苏东坡曾遭贬黄州。《东坡志林》载:“余来黄州,闻光、黄人二、三月皆群聚讴歌。其词固不可解,而其音亦不中律。但宛转其声,高下往返,如鸡唱尔。与朝堂中鸡人传漏微有所似。”也记录了当时楚地民歌的特点。

兴山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庆沅认为:“巴国楚国他们是一个音调体系的,从各个方面来说,这个体系的历史,我给他定到3000多年,定到3000多年商周的时候是没问题的。”

如同深埋的珍珠,历经风沙再次露出光芒,兴山民歌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十三月倒采茶,(满园一树花)闰月年,我郎出门(锦鸡花儿开)讨茶钱。

你把茶钱(满园一树花)交与我,无事不到(锦鸡花儿开)你门前。

十二月采茶雪花嘘,雪花飘飘撒郎衣,姐在屋里烤炭火,郎在外面受孤凄。

冬月采茶是立冬,十个茶篮九个空,我把茶篮倒挂起,要等来年再相逢。

十月采茶过大江,脚踩船板手扳舱,过了大江忙忙走,过了小江转回乡。

陈家珍唱起当年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兴山民歌。

九月采茶是重阳,重阳造酒满缸香,大姐煮酒二姐尝,姐妹双双过重阳。

八月采茶秋风凉,风吹茶花满园香,头茶奉给爹娘吃,二茶拿来攒私房。

七月采茶茶叶稀,奴在家里蹬布机,双手抛梭云中走,与郎织件采茶衣。

六月采茶茶叶长,多栽杨柳少栽桑,多栽黄桑无人采,少栽杨柳少荫凉。

五月采茶茶叶团,茶树脚下小龙盘,手拿黄钱焚裱纸,保护茶山保平安。

四月采茶茶叶黄,奴在家中两头忙,屋里忙的蚕又老,外头忙的麦子黄。

三月采茶茶叶青,奴在家中绣手巾,两旁绣起茶花朵,当中绣起采茶人。

二月采茶茶发芽,手扳茶树采细茶,三把两把茶篮满,收回茶篮转回家。

正月采茶是新年,借奴金簪佃茶园,一佃茶园十二亩,当官许下两吊钱。

——兴山民歌《倒采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