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唐代的传与递:沿革与发展

唐代的传与递:沿革与发展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同时,唐代文献中还有“传”和“递”,它们与“馆”、“驿”以及“邮”等语义交叉、互为影响,构成了相当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无意研究唐代所有的交通通信组织及其职能,只想就其中的“传”、“递”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本文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时代的沿革,试图勾勒出“传”在唐代消亡、“递”在唐代发展的一个粗浅脉络。

唐代的传与递:沿革与发展

唐代的交通通信组织以“馆驿”为代表,这从《唐会要》以“馆驿”立项即可明知[1]。但同时,唐代文献中还有“传”和“递”,它们与“馆”、“驿”以及“邮”等语义交叉、互为影响,构成了相当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无意研究唐代所有的交通通信组织及其职能,只想就其中的“传”、“递”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众所周知,“传”在汉代十分兴盛,“递(铺)”在宋以后也形成为固定的制度。那么,唐之前的“传”到唐代变得怎样了?宋以后的“递(铺)”在唐代又是如何起源的呢?关于唐代驿制传制的研究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已有许多成果,其中重要的有陈沅远《唐代驿制考》,该文是研究唐代驿制的开山之作,但基本没有涉及“传”、“递”[2]。40年代又有日本学者青山定雄的《关于唐代的驿和邮》,文章着重研究了驿和传的关系,认为“传”指传车,“传马”设在驿中,并认为唐玄宗以后普遍设置了“邮”[3]。70年代以来,随着对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的开展,又有王冀青《唐前期西北地区用于交通的驿马、传马和长行马》,认为传马不用于驾车、不设在驿内,在速度和用途上均不同于驿马[4]。文章主要研究的是唐代前期西北地区的情况。进入90年代,日本学者荒川正晴发表了《唐代驿传制度的构造及其运用》。文章十分强调传制的作用,认为它和驿制共同构成了唐代的交通系统;驿制的运用受条件限制,而由县管理的、承担日常公用交通、运输的传制则起更大作用,它在律令制度崩坏后仍然继续存在[5]。王冀青文和荒川正晴文都没有涉及“递”。本文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时代的沿革,试图勾勒出“传”在唐代消亡、“递”在唐代发展的一个粗浅脉络。(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