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山地城市绿道规划的可持续交通实践

山地城市绿道规划的可持续交通实践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绿道网络规划是可持续交通发展的积极尝试。绿道建设开始更多地考虑使用者的便捷性,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市区内部设置城市绿道。广义上讲,这些山地城市的特色空间都可以概括为山地城市绿道,包含在绿道的概念中。山地城市绿廊规划着力在山地城市绿地资源、水体资源、城市建筑文化资源整合的尝试,尊重既有绿道规划技术体系成果,结合山地城市本底特征,探索山地城市绿廊规划方法。

山地城市绿道规划的可持续交通实践

根据环保部门多年监测,机动车排污是当前重庆城区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大气污染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而增加,有害物质如CO、NOx等也随之增加。2016年11月,交通运输部李小鹏部长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联合国首届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指出我国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交通运输领域各项目标,推动交通运输实现更安全、更经济、更便捷和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环境、提升人民生活福祉是全社会的责任,在城市交通建设领域,推行可持续城市交通,已经刻不容缓。降低交通对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可持续城市交通,是必须也是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案

绿道网络规划是可持续交通发展的积极尝试。绿道规划并不是综合性的景观规划,而是关注在大片景观基质中构建线型网络空间的专项规划[37],绿道包含了生态功能、休闲游憩功能、经济发展功能、社会文化美学功能。广义上讲,“绿道”是指用来连接各种线性开敞空间的总称,包括从社区自行车道到引导野生动物进行季节性迁移的栖息地走廊,从城市滨水带到远离城市的溪岸树荫游步道等。但是,“绿道”内涵很广,它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含义,因此对这一概念的定义总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中国,绿道的定义也是随着实际需求的变化而改变的,这也是绿道在中国发展中呈现出的一个特点[38]。根据珠三角绿道建设经验,2011年广州市绿道建设提出三级网络概念:即省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并将绿道延伸至社区内部,在营造良好景观环境的同时,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出行便利。这就意味着绿道系统开始承担起改善居民出行环境、支持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功能,这些经验也为后来其他城市的绿道建设提供了借鉴。绿道建设开始更多地考虑使用者的便捷性,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市区内部设置城市绿道。随着绿道系统的投入使用,绿道在城市中的功能也从原来的单纯景观功能向交通功能转变。城市绿道主要连接城市里的公园、广场、游憩空间和风景名胜,建设难度相对省(郊野)绿道小,它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园绿地等设施,穿针引线,见效快、分布广的特点,利于建设、推广。绿道的实质是通过提供多种联系促成多类别的活动,满足具体的、不同种类使用者的需求。结合中国目前绿道建设来看,在规划建设绿道时,应不拘泥于绿道的形式,而注重绿道的实际功能和用途,能够弹性地适应政府的需求和公众的需求。

重庆位于中国西部,大多以山地丘陵为主,因而形成了“一山一岭”“一山一槽二岭”的山城风貌;重庆境内河流水网密布、水系较为发达;属于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常在17~18.8℃。由于山地城市特殊的地形、水体和气候条件,其自然开放的空间被陡崖、河流、冲沟等分割,并决定了城市开放空间的基本形态,线形开敞空间比重大,随山就势,表现为一种灵活自由的分形特征。(www.daowen.com)

山地城市绿廊规划是山地城市中一种线性的开敞空间系统,其中“山地城市”强调其所处空间环境的复杂性和立体性,“绿廊”强调低碳可持续的慢行生态廊道。绿廊简单来说就是绿色植物覆盖的通行廊道,带状的城市公园绿地、河流廊道、具有生态功能的道路廊道都可以作为绿色通廊,可结合旧城改造、公园绿地和文物古迹等建设[39]。它将山水绿化带入城市中,提供“显山露水”的视觉通廊,同时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是人们休闲的公共开敞空间。

以往研究表明,绿色通廊、山城步道、冲沟视廊[39]这些山地特色空间本质上是一致的。绿廊强调其自然资源与城市景观生态协调功能,山城步道强调以人为主体的出行、通勤功能,冲沟视廊往往是从地形的角度来考虑用地布局的关系,强调对现有要素的保护。广义上讲,这些山地城市的特色空间都可以概括为山地城市绿道,包含在绿道的概念中。目前国内普遍认为的典型成功案例主要集中在平原且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并没有一个典型的、针对山地城市的成功案例。山地城市绿廊规划着力在山地城市绿地资源、水体资源、城市建筑文化资源整合的尝试,尊重既有绿道规划技术体系成果,结合山地城市本底特征,探索山地城市绿廊规划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