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赤壁城记:赤壁市民俗文化研究

赤壁城记:赤壁市民俗文化研究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3.民谣民谚赤壁民间歌谣、谚语甚多,谚语、歇后语、俗语、俚语一般三言两语,幽默流畅。帝舜南巡死于九嶷山,妃子娥皇、女英殉节于湘江,后为湘江女神。殉节之地传为今日之君山,经君山之水,后为湘江,湖南因之称为湘。

赤壁城记:赤壁市民俗文化研究

1.文学创作

赤壁诗歌之乡,文化名人代不乏人,创作了一系列有相当文学价值及影响力的戏剧、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贺良朴创作《海侨春传奇》曲本,辑入《晚清文学资料一书》;清末光绪年间,贺良朴著有《南荃诗抄》10卷,《词抄》一卷,汇入《篑庐全集》;民初张庭若、贺良琦有诗作《醉醒石》、《聊复吟》传世;清末民初,但焘著有《海外丛谈》一书。新中国成立后,宋祖立先后在《长江文艺》、 《桥》上发表小说《宏生老汉》、 《师范生》。1978—1986年赤壁散文、报告文学创作甚为风行,《赤壁行》、《陆水漫游记》、《为同心而歌》等49部作品在省级以上的报刊发表,出现了饶庆年、叶文福、梁必文、叶向阳等多位有一定影响力的诗人、作家

2.民间戏曲

赤壁流行的民间戏曲为京、汉、楚剧和湖南花鼓、天沔花鼓剧。赤壁本地曾经有“蒲剧”的说法,该剧种独具赤壁地方特色,产生于明末清初,纯系乡音土语,曲调频似平江调。代表剧目有《木儿打铁》,但因其地位低下,一脱胎便被封建传统势力斥之为下九流之作,不允许在城镇或官场登台,只能浪迹江湖,故而很快夭折。1940年曾有一对盲人夫妇用“蒲剧”曲调演唱,1983年该曲经整理后被定名为《打秋风》。此外,湖北小调、湖北大鼓、湖北道情、湖北渔鼓等曲种也广受人民喜爱,流传至今。[3]

3.民谣民谚

赤壁民间歌谣、谚语甚多,谚语、歇后语、俗语、俚语一般三言两语,幽默流畅。民国末,茶庵岭白布泉村何良恒搜集整理的《谈助》录民间俗言俚语2 970条,采用骈俪句式按韵分列成28部。1958年赤壁文化馆搜集了1 400多条谚语和歇后语刻印成册。1980—1986年,谚语、歇后语、俚语的搜集列入民间文学采录的议事日程,共采录两万多条。

4.民间游艺

赤壁脚盆鼓:相传为赤壁大战时诸葛亮临时作为战鼓所发明的。赤壁之战时诸葛亮因忙于战事而无暇添置战鼓,于是在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脚盆,临时把牛皮往上一蒙就当战鼓用。赤壁大战时擂鼓助威,四方轰鸣,令曹军胆战心惊。赤壁大战之后,脚盆鼓就成为了赤壁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当红白喜事和节庆的时候,总能听到脚盆鼓的声音。赤壁民间有“添一丁,添一鼓”的习俗,也就是说哪家生了儿子,就会做一面脚盆鼓在村邻之间敲鼓报喜。民间有专门制作脚盆鼓的工匠,制作鼓用的木板刨光组成圆形,以牛皮蒙住,拴上竹钉子即成,鼓上面画有“八卦图”的图案,寓意“布阵对战号唤千军万马勇往直前”。赤壁脚盆鼓在击打时会发出宏大的响声,给人以奋发拼搏的力量,击打脚盆鼓是赤壁独有的游艺习俗。脚盆鼓的制作与鼓乐舞如图2-10所示。

图2-10 脚盆鼓的制作与鼓乐舞(www.daowen.com)

(图片来源:《赤壁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龙灯:有日灯和夜灯两种。日灯的龙头扎制工艺很讲究,龙须、龙角、龙珠、龙舌、龙牙均采用多彩纸贴成,金光闪烁,活灵活现,龙身用有龙鳞状的布连缀。夜灯为蔑扎纸糊,内点上蜡烛。日夜龙灯均用灯把连接顶托龙身,每把为一节。龙灯按条数分为一龙出海、二龙抢珠、五龙伴圣、六龙望春、七星伴月、八仙显圣、九龙下海等;按阵法分有太平天国、鹭鸶穿莲、麒麟送子、孔明接书等。玩龙灯时,均用大锣、大钹、盆鼓伴奏,有时施放“三眼铳”以壮声势。

5.饮食风俗

在赤壁市的饮食风俗方面,主食以稻米为主,农村有饮用稻谷酿造的烧酒习惯。

【注释】

[1]湖湘之湖者,乃洞庭湖;湘,自黄帝登熊湘,始有湘山。《楚辞》中的沅湘之地,实指沅水、湘山。帝舜南巡死于九嶷山,妃子娥皇、女英殉节于湘江,后为湘江女神。殉节之地传为今日之君山,经君山之水,后为湘江,湖南因之称为湘。.

[2]咸宁市城乡规划局,咸宁市测绘局.香城泉都 规划之美——咸宁市规划展览馆文案[M].2011.

[3]1995版《蒲圻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