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赤壁城记:文教医疗建筑演变研究

赤壁城记:文教医疗建筑演变研究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年,3774m2建筑面积的教学楼竣工。新址位于新区中心地段,东风路与河北大道的交汇处,主要建筑为门诊楼、住院楼、医技楼、综合楼及其他配套工程建设,2004年正式破土动工兴建门诊楼和住院楼两栋主体工程。图4-135赤壁市人民医院规划总平面图医院门诊楼位于基地的南端,紧邻河北大道,正对医院的主入口。建筑共四层,平面呈“工”字形,各层由不同的科室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分区。

赤壁城记:文教医疗建筑演变研究

1.蒲圻师范教学楼

蒲圻县师范学校是蒲圻县1971年自办的一所师范学校,校址在红山岩。1976年学校迁址羊楼洞,1986年8月更名为“蒲圻市师范学校”。1988年,学校决定将校址迁往市区,初步拟定了新校区总体规划。1991年,学校正式定校名为“湖北省蒲圻师范学校”。同年,3774m2建筑面积的教学楼竣工。至1993年底,蒲圻师范大部分从羊楼洞搬迁至市区陆水湖畔锁石岭新址。2002年前后,原蒲圻师范开始全面改制,学校被改组为蒲圻高中和蒲圻师范高中两个学校。

教学楼采用典型的外廊式做法,走廊在南面。建筑平面呈哑铃状,中间为联排的5间教室,两端为办公室、楼梯间和厕所等辅助用房。主入口设在教学楼东面,入口立面沿轴线左右对称,二层局部向外悬挑,既形成了介于室内与室外的灰空间,又起到了突出主入口的作用。建筑整体采用框架式结构,走廊和门厅处多利用悬挑结构形成无柱空间,这也使建筑横线线条更加连续,立面更加干净简洁。相比之前的教学楼,蒲圻师范教学楼在设计和施工上都有很大的突破。(见图4-133、图4-134)

图4-133 蒲圻师范教学楼一层平面图

(图片来源:赤壁市建筑勘察设计院

图4-134 蒲圻师范教学楼(www.daowen.com)

(图片来源:《蒲圻志》)

2.赤壁市人民医院

赤壁市人民医院始建于1946年,院址在北门城隍庙高台上,1954年迁至原育婴堂旧址,即今宝成路时代广场,2003年初整体迁至新城区。新址位于新区中心地段,东风路与河北大道的交汇处,主要建筑为门诊楼、住院楼、医技楼、综合楼及其他配套工程建设(见图4-135),2004年正式破土动工兴建门诊楼和住院楼两栋主体工程。2007年,市人民医院实现了整体搬迁。

图4-135 赤壁市人民医院规划总平面图

(图片来源:赤壁市城乡规划局)

医院门诊楼位于基地的南端,紧邻河北大道,正对医院的主入口。建筑共四层,平面呈“工”字形,各层由不同的科室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分区。门诊楼内部设有中庭,采用玻璃顶,保证了室内的采光。建筑造型新颖独特,三个圆柱状玻璃筒凸出屋面,顶部加以螺旋桨状的圆形构建,赋予了建筑独特的个性以及象征意义,识别性强而又富有趣味。住院楼位于门诊楼的南侧,两者之间规划为医技楼,现为绿化庭院,两楼由一条长廊连接。除了建筑,医院也很注重绿化景观的营造,委托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规划设计系李军教授主持设计。从广场和节点的布置到景观步行道的设计,从植物的搭配到景观小品的营造,无不丰富和优化了医院的小环境,为患者创造了静谧温馨的氛围。(见图4-136、图4-1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