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吴越古代文化:浙江沿海与福建交流

吴越古代文化:浙江沿海与福建交流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吴越地区的古代文化是通过自己的沿海地区向外传播的。传播的程度如何,与沿海地区的文化水平有密切关系。相比上海的古代文化,浙江沿海是丰富而复杂的,计可分为宁绍平原沿海地带与舟山群岛的史前文化,台州沿海的古代文化,温州沿海的古代文化等,下面分别进行叙述。温州沿海平原与福建之间有数百里的仙霞岭阻隔,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通过海路进行的可能性较大。

吴越古代文化:浙江沿海与福建交流

吴越地区的古代文化是通过自己的沿海地区向外传播的。传播的程度如何,与沿海地区的文化水平有密切关系。吴越的沿海地区主要指上海与浙江沿海。

早在五、六千年以前,上海冈身已内的偏北地区,就有著名的崧泽类型文化。在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时期,上海是人烟密集,文化发达的地区。近年来,青浦良渚文化大墓的陆续发现,说明这里曾是当时中华大地上出现文明曙光的少数几个先进地区之一。在距今三千五百年左右,上海马桥遗址,又是太湖地区最早发出青铜光泽的地方。但到太湖地区开始载入史册的春秋战国时期,上海却反而暗然失色,成了吴越文化区的穷乡僻壤。据谭其骧教授《上海市大陆部分的海陆变迁和开发过程》讲:“自秦至唐天宝十载共九百七十余年,上海大陆上只在秦与西汉二百二、三十年中设置过一个海盐县治,南朝后期八十年间先后设置过前京、胥浦二县,此外从东汉至南朝前期和自隋至唐天宝共约六百六十年内,竟然连一个县治都不设,长期分属于治所设在今浙江、江苏境内的嘉兴、海盐、昆山三县。那时上海已成陆的土地约有二至三千平方公里,那么大一片土地一县不设,可见这里尽管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居住,却迟至一千多年前,仍没有得到很好开发。”

相比上海的古代文化,浙江沿海是丰富而复杂的,计可分为宁绍平原沿海地带与舟山群岛的史前文化,台州沿海的古代文化,温州沿海的古代文化等,下面分别进行叙述。

(1)宁绍平原沿海与舟山群岛的史前文化

河姆渡遗址东距宁波、北距杭州湾都只有几十里。但今杭州湾近海平原,在河姆渡文化时代尚未成陆。当时,河姆渡到杭州湾水域要比现在近得多,其间还有水路相通。

河姆渡遗址发现木桨六只,都出于第三、四文化层。第四文化层距今约七千年,第三文化层距今约六千多年。这六支木桨都有柄部和叶部,两部都用一块木料制成,柄、叶自然相连,而又形制分明。保存较好的条件,一件残长92厘米,另一件残长63厘米,叶部基本完好,为扁平长圆形,叶部长50厘米,宽12.3厘米,厚2.1厘米,柄部断面呈方形,粗细适容手握,柄的表面刻着横、斜线组合的几何形花纹,全器如一张柳叶,轻巧实用。

在河姆渡还采集到一只陶舟,质地与河姆渡第三、四层的各类陶质玩具几乎完全一致,应是第三、四层的遗物,与上述木桨年代相同。陶舟长7.7厘米,高3厘米,宽2.8厘米。两头尖,尾部微翘。侧视近似半月形,俯视平面如梭形。陶舟虽是玩具,却是实物的模仿。河姆渡人所用的独木舟,大概平面如梭,侧视如半月,前如鸡胸,尾部略翘。这种独木舟实物常见于别处的考古发现之中。

海姆渡出有鲸、鲨等远洋深海动物和鲻鱼、裸顶鲷等喜在海滨口附近生活的鱼类遗骨。这些遗骨说明,从滨海至远洋,可能都是河姆渡人的捕捞范围。

近年,在河姆渡东部近海的慈溪、鄞县、宁波和舟山群岛的定海、岱山、嵊泗等地,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数十处,这些遗址的年代,从河姆渡文化早期(第三、四层)至良渚文化晚期都有,延绵三千年而未中断。

浙东大陆地区发现的史前遗址约有三十来处,都距海岸不远,以姚江两岸最为集中。属河姆渡文化的代表性遗址有余姚鲻山,慈溪童家岙,宁波市郊八字桥等。

舟山群岛新石器时代文化略晚于浙东大陆,代表性遗址有十字路,北畚斗、唐家墩、孙家山等。

舟山群岛的良渚文化遗址尚有定海潮面、岱山馒头山、定海马目、大支、嵊菜园镇等。嵊泗礁山菜园镇地处舟山群岛东北端,远离大陆,六十年代曾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穿孔石斧等遗物。

舟山群岛史前文化有个特点,不论年代早晚,其器物特征都分别与大陆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几乎完全相同,是大陆史前文化的一部分。这说明当时大陆居民出海很多,漂流不息的海水是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先民通向太平洋的蓝色道路。

(2)台州沿海的古代文化(www.daowen.com)

台州地处浙江中东部,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50多处,在玉环岛、黄岩、临海还发现商周时期遗址,在仙居、临海及玉环岛发现春秋战国遗址多处。史前文化遗迹比商周时期为多,滨海平原和岛屿的文化遗址离海较远的地方为多。其中,面积大,文化层厚,内涵丰富的典型遗址是玉环岛的三合潭遗址。

三合潭是个冲积平原。北、西、南三面环山,东西朝海,由兰花溪、大福溪、龙潭溪三条溪水汇流冲积而成。三合潭文化遗址面积约二平方公里。据初步了解,文化层的上层有几何形印纹硬陶、青铜器与大量原始青瓷器

台州地区另一重要古迹是温岭大溪的“徐偃王故城”,并出土有蟠龙大铜盘等。

(3)温州沿海的古代文化

温州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是一种介于太湖流域良渚文化与闽北昙石山文化的中间文化,具有自己的某些特点。在年代方面,它的上限与良渚文化的上限接近,距今约四、五千年;下限与昙石山上层文化大略相当,距今约三千年。文化遗址基本上分布在沿海平原地区,西部山区罕见。主要遗址有乐清白石,永嘉上塘、下塘,瑞安马屿、陶山,平阳桥墩,温州市江北岸等地。出土的石制生产工具有有段石锛、横断面呈三角形的长条石锛、石镰、石犁等,大陶器方面,前期以印纹软陶和彩绘陶为主要代表。温州彩陶属福建,台湾的彩陶系统,目前仅有瑞安陶山山前山,新江山门宫等地发现碎片。温州沿海平原与福建之间有数百里的仙霞岭阻隔,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通过海路进行的可能性较大。时间约在夏商之际。

到了相当于中原的西周时期,温州地区虽仍然处于新石器时代,而几何印纹硬陶甚为普遍,并开始出现了原始瓷器与泥质硬陶。大约在这个时期,瑞安沿海地区出现一种南方罕见的石棚墓。由于这种墓是用巨石抬筑而成的,也有人称它为抬石墓。这种墓葬在瑞安山前山、岱石山和石等地均有发现,其中岱石山就有十多座,并在一墓中发现一件“西周原始黑釉瓷”。

这种石棚文化在南方毫无渊源可寻,当从辽东半岛经漫长的海路输入。如果这个假设属实,那么,温州沿海的古代居民不仅与南边的福建有海路联系,而且与遥远的东北地区也有海路相通。

(4)战国时期的“外越”

《越绝书》等史籍上谈到除“勾践本国”外,东海上还有“外越”,当指东海岛上的越人。

今上海、苏南一带,当时也有“外越”。如《越绝书》第二卷《外传记吴地传》说:“娄北武城,阖庐所以侯外越也,去县三十里。今为乡也。宿甲者,吴宿兵侯外越也,去县百里,其东大冢,摇三冢也。”

这两处的“外越”,都在姑苏以东地区,大概是今天舟山群岛上的越人,占据了今上海至苏州以东的一些地区,威胁着吴都姑苏的安全。因为舟山群岛是处在越王勾践的管辖之下的。越灭吴后,准备软禁夫差的“甬江东”、“海口外洲”、“海中洲”,当即舟山。这说明舟山群岛是越国的传统辖地,也说明“外越”是越国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二十八年……乃徒黔首三万户琅琊台下”,“三十七年,……徒天下有罪谪吏民置海南故大越处,以备东海外越。”“外越”应该是越人中最善于驾驭海浪的弄潮儿,是传播越文化于海外的先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