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浙江教育考试研究:探讨高考舆情危机背景

浙江教育考试研究:探讨高考舆情危机背景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8年以来,有关高考加分政策在某些区域、环节执行中逐渐被异化,偏离了国家招生政策设计的初衷,而相关媒体对此进行热炒,引发“舆情危机”,并在各地屡屡爆发。到了2009年6月上旬,我省高考加分舆情危机进入“峰期”。危机由此走向“高峰”。研究发现,“危机”的背后,事实上与个别媒体的大肆炒作、放大密切相关,尤其是网络炒作,可谓泥沙俱下。

浙江教育考试研究:探讨高考舆情危机背景

高考具高利害特征,其加分问题注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08年以来,有关高考加分政策在某些区域、环节执行中逐渐被异化,偏离了国家招生政策设计的初衷,而相关媒体对此进行热炒,引发“舆情危机”,并在各地屡屡爆发。综合全国舆情和各类报道,主要集中在三点:一是有些加分并不过硬,涉及考生资格或身份造假等违规现象,其中中西部个别省份二级运动员、体育特长生、考生民族成分批量造假,社会呼吁取消高考加分;二是体育等部分加分项目人数过多,某些地区高分考生不少是“武林高手”,获得武术项目加分的比例超全省加分总数一成有余,有失公平;三是炒作范围扩大到全国,涉及竞赛、身份等各类。

近年来,我省也遭遇此类“舆情危机”。但与其他某些省份不同的是,所涉主要是“三模三电”项目;而我省最早主动开展高考加分政策的调整可追溯到2003年,此后出现的种种不和谐“插曲”,不过是政策调整过程中产生的“阵痛”。

研究发现,我省高考舆情危机爆发初期的“导火线”,是2009年4月份对申请体育加分所有考生进行统一测试,被“规范”的一定数量利益群体即媒体所说的“南郭先生”被清理出加分行列后,进行“利益”诉求,引发社会关注。到了2009年6月上旬,我省高考加分舆情危机进入“峰期”。2009年5月15日,某报文《高考航模加分者被指多来自权势家庭》,以“某某中学参加航海模型加分测试的家长大多是权势”为切入点,使用“特权俱乐部”、“高额培训费”、“竞赛规则”等关键词,质疑“三模三电”和体育加分的公平性,全国各大小媒体纷纷转载,在社会上引起热议,“舆情危机”由此爆发。此后,又有专门人员在各网络论坛游弋,先后发布题为《惊现史上最牛高考体育加分中学!更主要的是他爹是官》等网帖进行呼应和鼓动。危机由此走向“高峰”。到了7月份,体育加分问题的症结愈发清晰。媒体又转头以《高考体育加分为啥不敢光明正大》为题,直指体育部门,转移扩大视角到足球竞赛项目、名单公示完整性。到8月初,《浙江高考体育加分运动员证书从天而降》、《浙江省体育局至今未查处体育造假加分高考生》等渲染性强烈的报道又见诸报端,但底气明显不足,甚至出现常识性错误。(www.daowen.com)

客观来看,加分政策牵涉面大、利益冲突多、政策衔接复杂,导致规范难度大,无法一蹴而就。对于公众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媒体舆论及时监督,无疑对推动公平公正具有积极意义。但令人费解的是,我省早在2005年就对二级运动员实行全省统一测试认定,为何到2009年还爆发“舆情危机”?而2009年全面实施体育加分测试认定的措施,原本是为了揪出更多的“南郭先生”,确保更广泛的公平公正,却招致爆发性的质疑?研究发现,“危机”的背后,事实上与个别媒体的大肆炒作、放大密切相关,尤其是网络炒作,可谓泥沙俱下。有关媒体利用了社会对高考加分的极端关注、对公平焦虑、个别人的浮躁质疑等心态,目的是博取更多“眼球”。

事实上,我省近年在全国率先对所有政策性加分实行“三级审核、多级公示”制度,因针对性、有效性强,教育部早已要求全国借鉴推广。一直以来,浙江除按教育部规定执行加分政策,调整的步伐没有停止过,部分媒体对考试机构的质疑,也只是屡发“虚惊”,总体上说,多数说法到了最后,其实也没有找到更有说服力的“舞弊”实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