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通史(第2卷):少年简读版-伟大教育家孔子

中国通史(第2卷):少年简读版-伟大教育家孔子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享誉全球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然而这一趟外交访问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谁也不接受他的理念,于是孔子回到家乡投身教育事业,一心一意培养人才。此外,孔子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学家,对学生因材施教,启发学生自觉学习。

中国通史(第2卷):少年简读版-伟大教育家孔子

春秋战国时代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与后世的封建王朝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君主的权力不像秦朝之后的皇帝那么大。在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实行的是分封制,君主并没有绝对的权力。在这样的局面下,不同的人们就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发出不同的声音。

因此,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征战频繁,一片乱象,但人们的思想却空前活跃,产生了很多思想学术流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各种各样的政治和哲学思想仿佛雨后春笋一般破土而出。

而在这“百家”里,最引人注目的,自然就是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孔夫子”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亚圣”孟夫子也称得上是人人敬仰。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享誉全球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他曾主持编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后人把孔子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作成《论语》。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孔子被尊为“至圣”,曾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

儒家思想具体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仁:即仁爱。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在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方面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了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在儒家学说中,往往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它渐渐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某种意义上甚至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同“知”,是一个泛指的概念,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是孔子的认识论伦理学的基本范畴。关于知的性质,儒学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根植内心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时诚信不欺骗、言行一致的态度。孔子把“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认为“信”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引申到治国理念当中,理解为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www.daowen.com)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儒家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还包括父子、夫妻、君臣之间的互相忠诚。

孝:儒家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子女父母的赡养,而应取广义的“孝”,包含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儒家思想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乃大逆不道。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孝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

悌:指平辈之间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以上这些是孔孟创立的儒家思想灵魂,然而孔孟的儒家思想并没有一开始就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在55岁的时候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先后访问了卫、曹、宋、郑、陈、蔡、楚等14国。

然而这一趟外交访问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谁也不接受他的理念,于是孔子回到家乡投身教育事业,一心一意培养人才。他开创了个人讲学收徒的方式,一生收了3000多名学生,几乎个个都是英才,其中还出了72位贤人。

孔子周游列国。

此外,孔子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学家,对学生因材施教,启发学生自觉学习。从“学而时习之”到“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再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再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育理念,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2000多年来,孔子一直被人们称作“万世师表”,受到后世的景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