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南诏兼并滇西地区:文山彝族与历史

南诏兼并滇西地区:文山彝族与历史

时间:2023-10-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王朝为了抵消吐蕃奴隶制政权在西南地区的影响,便竭力扶持洱海地区彝族各部落的力量,与吐蕃进行抗衡。之后,芋逻皮便邀约浪穹诏、施浪诏与蒙舍诏对抗,最后仍遭到失败。蒙嶲诏酋长照原因为双目失明,南诏在与其他诏进行兼并战争中,为防备他联络其他诏进攻南诏,将其子原罗扣为人质。蒙舍诏基本上统一洱海地区后,唐王朝并正式予以承认。

南诏兼并滇西地区:文山彝族与历史

秦汉时期,西迁的彝族武、乍二部与当地的昆明人部落及南迁的部分氐羌人经过长期的交流而融为一体。到了东汉时期,滇西洱海地区及其周边的保山丽江临沧等地出现了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国家——哀牢。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哀牢内附。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东汉王朝在哀牢地区设置哀牢、博南二县,与益州郡西部六县合并建立永昌郡。

彝族史书《西南彝志》记载,乍部先于武部迁到今云南大理洱海地区点错雅卧(今点苍山周围),并在这些地方形成了一定的势力。之后,乍部出了一个有名的历史人物,叫佐洛举堵者,简称佐洛或洛举。到了元明时期,其后裔中有部分分化成白族,即今天的白族先民。彝文史书中说洛举仿效汉制创立了基业。据阮元声《南诏野史》载,诸葛亮南征时,封洛举的后裔为郡长,赐姓张,号建宁。

武部后于乍部迁入保山、大理等地后,与乍部相互通婚。武部首领有九个儿子,长子武色吞住在“更纠城”(今大理城)。

唐朝初年,西迁徙的武、乍二部与原来就住在滇西地区的昆明人,以及其他一些零星分散的族群,在今洱海及周边地区形成了许多大小不一的部落,他们大多都有亲属关系,但互不从属。在这些部落中,有六个彝族部落势力较大,史称“六诏”。诏,是彝语“王”的意思。“六诏”即蒙舍诏(今巍山县南部)、蒙嶲诏(今巍山县北部)、越析诏(今宾川县)、浪穹诏(今洱源县)、邓赕诏(今邓川县)、施浪诏(今洱源县三营)。其中蒙舍诏因地处六个诏中的南部,因而又称为南诏,后来的大南诏国名称也就是由此延伸而来。南诏在彝语中叫罗纪家,与其他五诏之间都有血缘关系

乍部到洱海周边地区后,先后统一了弄栋蛮、蜻蛉蛮、渠敛诏等部落,并建起了“建宁国”(又称“白子国”)。南诏强盛起来以后,建宁国首领张乐进求禅位于南诏首领细奴逻。

隋唐之际,西藏吐蕃在统一青藏高原各部后,在北方与唐王朝展开争夺安西四城(今新疆、甘肃境内)的同时,在西南部其势力也渗透到了今云南大理西部和四川盐源等地区,并在四川北部争夺安戎城(今四川茂汶县),直逼川西平原成都。唐王朝为了抵消吐蕃奴隶制政权在西南地区的影响,便竭力扶持洱海地区彝族各部落的力量,与吐蕃进行抗衡。(www.daowen.com)

唐玄宗开元年间,朝廷派御史严正海协助蒙舍诏统一洱海地区。当时,洱海周边还有一些西洱河蛮,由于他们各村落之间没有统一的军事指挥系统,被蒙舍诏各个击破,太和城、羊苴咩城等许多大小城邑尽被蒙舍诏所占领。

邓赕诏主芋逻皮是皮逻阁的外甥,因是同族加婚姻关系,邓赕诏曾与蒙舍诏一起“同伐河蛮”,并将河蛮的大厘城分而据之,后又被皮逻阁袭而夺之,两诏亲盟关系由此破裂。之后,芋逻皮便邀约浪穹诏、施浪诏与蒙舍诏对抗,最后仍遭到失败。

越析诏在与蒙舍诏的战争中失败,诏主波冲之兄于赠率领残部逃到金沙以北,最后仍然被阁罗凤派兵追击消灭。

蒙嶲诏酋长照原因为双目失明,南诏在与其他诏进行兼并战争中,为防备他联络其他诏进攻南诏,将其子原罗扣为人质。待到对其他诏的兼并战争结束后,皮逻阁便释放原罗回蒙嶲诏,让蒙嶲诏部众立其为长,继而又找借口杀了照原,驱逐原罗,进而并吞了蒙嶲诏。由此,蒙舍诏基本上统一了洱海地区。

蒙舍诏基本上统一洱海地区后,唐王朝并正式予以承认。到了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王朝才封皮逻阁为云南王、越国公,并赐予汉名蒙归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