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胚是正在发育中的机体,组织分化程度低,细胞幼嫩,代谢旺盛,有利于病毒的感染与繁殖,适用于许多人类和动物病毒的生长繁殖,是常用的病毒培养方法之一(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的分离培养也用鸡胚),可用于病毒的分离、鉴定,抗原和疫苗的制备,以及病毒性质的研究等。
不同种类的病毒选用不同的禽胚及不同日龄和接种不同的部位。常用的鸡胚接种途径及日龄为:
①绒毛尿囊膜接种:用10~13日龄鸡胚,主要用于痘病毒和疱疹病毒的分离和增殖。
②尿囊腔接种:用9~11日龄鸡胚,主要用于正黏病毒和副黏病毒的分离和增殖。
③卵黄囊接种:用5~8日龄鸡胚,主要用于虫媒披膜病毒及鹦鹉热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等的增殖。
④羊膜腔接种:用10~12日龄鸡胚,主要用于正黏病毒和副黏病毒的分离和增殖,此途径比尿囊腔接种更敏感,但操作较困难,且鸡胚易受伤致死。
此外还有静脉接种(如蓝舌病毒)、脑内接种(如狂犬病毒)及眼球接种等。
病毒接种后,在禽胚中增殖,经一定时间培养,可根据禽胚病变和病毒抗原的检测等方法判断病毒增殖情况。病毒导致禽胚病变常见的有(图4.7):
①禽胚死亡,胚胎不活动,照蛋时血管消失。
②禽胚充血、出血或坏死灶,常见在胚体的头、颈、躯干、腿等处或整个胚体出血。
③鸡胚畸形。(https://www.daowen.com)
④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出现痘斑。然而许多病毒缺乏特异性的病毒感染指征,必须应用血清学或病毒学相应的检测方法来确定病毒的存在和增殖情况。
图4.7 禽胚病变示意图
接种后的鸡胚一般37.5℃孵育,相对湿度60%,根据不同接种途径,收获相应的材料:绒毛尿囊膜接种时收获接种部位的绒毛尿囊膜;尿囊腔接种收获尿囊液;卵黄囊接种收获卵黄囊及胚体;羊膜腔接种收获羊水。
禽胚接种的优点:
①禽胚是正在发育的动物机体,组织分化程度低,病毒易于在其中增殖,来自禽类的病毒均可在相应的禽胚中繁殖,其他动物病毒有的也可在禽胚内增殖。
②感染的胚胎组织中病毒含量高,培养后易于采集和处理。
③禽胚来源充足,操作简单,易感病毒谱较广,对接种的病毒不产生抗体等。
禽胚接种是目前较常用的病毒培养方法,但需要注意禽胚中可能带有垂直传播的病毒,也有卵黄抗体干扰的问题,因此最好选择SPF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