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日本中小学推动教育国际化,顺势教育论稿

日本中小学推动教育国际化,顺势教育论稿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中小学国际化教育在世界范围内都走在了前列。日本中小学教育的国际化主要是进行国际理解教育。自从日本政府提出面向21世纪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方针后,文部省指定调研学校对国际理解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日本中小学校教育国际化,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具备国际交往的能力。日本政府除了在中小学校加强教育国际化的教学内容以外,还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大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活动。

日本中小学推动教育国际化,顺势教育论稿

日本中小学国际化教育世界范围内都走在了前列。日本政府提出的教育国际化,就是要改变教育内向性的现状,“把过去那种教育机构只为本国人服务的封闭性方针,转变为为全世界培养人才,为发展科学文化作出贡献的方针”[5]。日本的学校英语教育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并且以课外活动的方式开展。为培养更多的国际人才,突出日本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和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本又要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英语教学活动,从五年级开始将英语作为正式课程,并要求初中英语教学中老师必须用英语授课,高中学生具有用英语学习和讨论交流的能力。另外,日本政府决定从2014年始,确定100所先进“国际高中”,同时新增1.3~1.9亿日元财政预算以提供财力支持。

日本中小学教育的国际化主要是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主要是指“理解发展中国家”“参与开发教育”“异国文化教育”,此外,还包括“和平教育”“环境教育”“回国子女教育”,等等。这些教育都是为实现国际理解所不可缺少的,从幼年和少年时代开始进行这种国际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自从日本政府提出面向21世纪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方针后,文部省指定调研学校对国际理解教育问题进行研究。鹿沼市市立南方小学以弘扬日本文化和尊重外国文化为主题,把国际理解的教材纳入到国语社会课程中去。据文部省调查,包括同美国学校进行交流以及同友好城市进行联欢等活动在内,目前在日本着手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学校在全国占40%左右,在课堂上教授海外知识的居多。日本中小学校教育国际化,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具备国际交往的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解决和外国人沟通意见的语言问题。[6]

日本政府特别强调“懂得外国,理解异国文化,是今后日本人必须具备的素养”[7]。为此,日本政府重新组编了高中地理、历史课程和公民课程,并且把世界历史定为必修课程。日本政府除了在中小学校加强教育国际化的教学内容以外,还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大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活动。例如,东京都港区立东町小学校根据该社区外国居民多的特点,开展了“加强友谊,共同成长”为主题的研究活动,并且就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国际协调、国际和平、人权、自由平等方面开展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实践研究分为授课与课外活动两方面,就教学方法、教学环节、人际交往等问题作了大量的实验调查研究,并且把每年度的研究成果整理成《国际理解教育研究纪要》出版。另外,日本还出版了中小学生在国际理解教育活动中的优秀作文集。诸如千叶县船桥市教育研究协会的《我们是国际人》(第三集)、大阪府丰中市教育委员会的《世界儿童手拉手》、广岛县教育委员会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践事例集》等。为了使青少年一代更加符合国际化的要求,日本在东京都创办起“都立国际高中”。这是日本创办的第一所国际学科都立新型高中,以培养具有渊博知识、健康身心、全面发展、有国际意识以及优秀外语能力的人才。[8](www.daowen.com)

背景材料3.1:日本小学的国际化教育

济南第七十一中学叶晓红老师的儿子就读于日本山口县桂坂小学,对于日本的国际化教育,叶老师有着亲身的感受。她谈道:这里的学校没有明显的“皇权”意识,不像其他学校一样升日本国旗,唱《君之代》国歌。其次,这所学校没有严格的校规,比如要求统一着装穿校服,上课严守纪律,等等。再次,这所学校接收外国学生。凡住在该区的外国人,只要愿意到桂坂小学上学,只须到学校所在的区政府报名,办一个入学手续,就可以随意插班。任何国家的儿童在这里都和日本的孩子一样,一视同仁,享受教科书免费等同等待遇。学校的独到之处,不仅仅在于其不固守传统,不拘泥于大和民族的自信和骄傲,而是敞开大门接收外国学生,重要的是学校利用种种机会向学生灌输国际化意识。其具体实施手段就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多了解外国的文化和知识,大力提倡与外国孩子的接触和友谊。因为学校附近是著名的“日本国际文化研究中心”,每年都有十几名外国学者应邀来中心做客座教授。瞅准了这一良机,学校的领导与研究中心拉上了关系,定期邀请各国学者前来讲学。将大学者请进小学的讲坛,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到世界一流的学者,接受到顶尖级的研究成果,对于学生现代化思想观念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和意义。除了请学者举办讲坛外,学校还充分利用在校外国学生,展示各自国家的文化特色。[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