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三叶半夏、三角草、三步跳、麻芋果、燕子尾。
【形态特征】块茎圆球形,直径1~2 cm,具须根。叶2~5枚,有时1枚。叶柄长15~20 cm,基部具鞘,鞘内、鞘部以上或叶片基部(叶柄顶头)有直径3~5 mm的珠芽,珠芽在母株上萌发或落地后萌发;幼苗叶片卵状心形至戟形,为全缘单叶,长2~3 cm,宽2~2.5 cm;老株叶片3全裂,裂片绿色,背淡,长圆状椭圆形或披针形,两头锐尖,中裂片长3~10 cm,宽1~3 cm;侧裂片稍短;全缘或具不明显的浅波状圆齿,侧脉8~10对,细弱,细脉网状,密集,集合脉2圈。花序柄长25~35 cm,长于叶柄。佛焰苞绿色或绿白色,管部狭圆柱形,长1.5~2 cm;檐部长圆形,绿色,有时边缘青紫色,长4~5 cm,宽1.5 cm,钝或锐尖。肉穗花序:雌花序长2 cm,雄花序长5~7 mm,其中间隔3 mm;附属器绿色变青紫色,长6~10 cm,直立,有时呈“S”形弯曲。浆果卵圆形,黄绿色,先端渐狭为明显的花柱。花期5—7月,果期8月。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广布,海拔2500 m以下,常见于草坡、荒地、玉米地、田边或疏林下。魏店、胡金店有小规模种植。图片拍摄于城关镇龙岗路。
【药材名】半夏。
【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晒干。
【药材性状】本品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 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https://www.daowen.com)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
【附方参考】(1)治疟疾:生半夏二钱,捣烂置于胶布上。于疟疾发作前3~4小时贴于脐部,可控制发作。
(2)治急性乳腺炎:取生半夏一至二钱,葱白2~3根,共捣烂,揉成团(亦可用生半夏捣细和米饭少许捏成丸),塞于患乳对侧鼻孔,每日2次,每次塞半小时。
(3)治鸡眼:半夏研末敷于患部。用药前先洗净患处,消毒后用手术刀削去鸡眼的角化组织,呈一凹面,然后放入半夏末,外贴胶布。5~7天后,鸡眼坏死脱落,生出新生肉芽组织,再过数日即可痊愈。
(4)治牙痛:生半夏一两,捣碎,置于三两90%酒精中,浸泡1日后即可使用。用时以棉球蘸药液塞入龋齿洞中,或涂擦痛牙周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