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文化发展: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助力

中国文化发展: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助力

更新时间:2025-09-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文化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最突出特征是在“和”精神的指导下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融合。事实上,民族融合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华文化融合周边各民族文化的过程。秦汉统一帝国的建立,更是以华夏文化为主体加速吸收、融合周边众多民族文化的结果,最后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延续至今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一种具有“和”精神的文化,也是综合了世界上诸多文化因子的产物。

中国文化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最突出特征是在“和”精神的指导下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融合。事实上,民族融合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华文化融合周边各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华文化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民族融合过程中传承发展的,丰富多彩,并深深地打上了民族融合的烙印,具有多元复合的特质。早在春秋时代,由于地理、政治因素,所以当时还存在多元文化的格局。李学勤先生就把春秋时代划分为七大文化圈: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吴越文化圈、秦文化圈、巴蜀滇文化圈。但是,应该看到,以华夏族为载体的中原文化的文明程度最高,可以借其优势向四周辐射,其他文化圈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原华夏文化的影响。同时,中原以外半夷半夏文化(夷有广狭二义,狭义指原来的东夷,此时的东方诸民族;广义泛指中原四周与华夏族相对的民族)、夷文化,在中原华夏文化的影响下,在大国争霸兼并、商业发达、士人自由流动的社会变革形势下,也加速融入华夏文化,这就使华夏文化呈现出多样统一的特质,并成为日后继续发展的基本方式。秦汉统一帝国的建立,更是以华夏文化为主体加速吸收、融合周边众多民族文化的结果,最后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延续至今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是一种具有“和”精神的文化,也是综合了世界上诸多文化因子的产物。从汉朝开始,中国就开始与世界交流,除了与周围的国家如朝鲜、日本、越南、缅甸等有密切联系外,与南洋群岛、马来半岛诸国也有频繁交往。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随后被中国人以自己的方式在与原有道、儒相互争竞的基础上改造为中国式的宗教,以至于形成了天台宗、律宗、净土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密宗等中国佛教宗派。这种异域思想又普遍地渗透进中国文化的其他方面,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诗歌、绘画、音乐、舞蹈都曾因此达到中国文明史上罕见的高度。中国还出现了诸如龙门、云冈石窟造像以及敦煌壁画之类的震惊世界的文明成果。

唐朝对世界文化的吸收、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更是空前的。且不说儒道释三教并行不悖,共塑大唐文明,就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时时处处感受到这种文化交融的浓浓氛围。李白有一首诗,说“落花踏进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可见,胡人在中国开店是很普遍的。向达先生曾描述开元前后长安“胡化”的情形:“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升平,而玄宗以声色犬马的羁縻诸王之策,重以蕃将大盛,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1]唐朝对异域文化的吸纳可见一斑。(https://www.daowen.com)

总之,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大多数时候都能够抱着宽容的心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民族传统,在保持自身文化内核的基础上,依据“和”的精神广泛吸纳、消化使之变为自己的东西,并放射出新的光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