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2006-2008年中国民生建设成果报告

2006-2008年中国民生建设成果报告

更新时间:2025-09-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6—2008年间,中央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力度前所未有,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义务教育等的支出逐年大幅增加,民生建设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一、2006—2025年的民生建设

民生问题是一个关系国家安定、人民幸福的关键问题。2006—2025年是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期,在“十一五”规划发布时,多项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指标”被列入了五年规划之列,反映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民生建设的重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工作理念以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

2006—2025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GDP总量不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民众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在此期间党中央和国务院实施了一系列惠民政策,让人民切实享受到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实惠。就业问题一直是民生建设的焦点,从2025年到2025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扶持措施,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日渐完善,就业规模持续增长,城镇新增就业年均增长1100万人以上,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5年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的目标。在GDP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使城乡居民收入得到普遍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5年的11760元增长到2025年的15780元。2006—2025年间,中央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力度前所未有,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义务教育等的支出逐年大幅增加,民生建设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尽管2025年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遭遇了近10年来最大的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但国家在民生建设各项指标的投资上不但没有降低标准,反而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越是经济困难的时候,民生问题越是得到高度关注,让广大百姓普遍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民生”概念内涵丰富,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各个方面,但无论其内容多深、多广,归根到底是要通过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发展,让百姓安居乐业、工作满意、生活幸福。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在2025年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民生建设也给予了大量投入,民生建设获得了高度重视。但是,所有增长和建设的成就是否为人民所满意,是否使人民感到幸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问题,也是民生建设面临的新挑战。本报告即是想从“满意度”和“幸福感”两个方面,基于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尝试对上述问题给出一些分析性的解答。其中,“满意度”在我们的调查中主要包括受访者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以及认为自己的收入是否合理等。“幸福感”主要是指对自己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评价、阶层认同感上升,特别是对自己生活的幸福体验等。(https://www.daowen.com)

在本报告中,我们对满意度和幸福感的社会分化现象给予了高度关注。众所周知,中国社会改革开放30多年的社会转型,即是一个社会分化的过程;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即是日益加大的财富和收入分配差距;摆在中国社会发展面前的重大问题,即是如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平等地享受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因此,我们特别分析了满意度和幸福感上所存在的阶层分化现象。这里所说的阶层分化,指的是不同社会阶层对工作、生活的感知和认同上存在差异,也即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同阶层间的不同成效。通过社会分化的分析,有助于提升对于民生建设的认识,明确民生建设的方向。

在本报告中我们加入了对社会冲突的描述。如果说“满意度”和“幸福感”是对经济与社会发展成效的正面评估的话,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冲突感能从反面折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果。社会冲突感的减少或缓解体现了经济与社会发展成果的普惠程度,体现了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之间的关系状况,反之,社会冲突感恶化则意味着社会不公平、社会不平等的恶化,挑战民生建设的政策和措施的效用。

在本报告的测量和分析中,“幸福感”、“满意度”和“社会冲突感”与百姓最关心的就业、分配和稳定三大现实问题有着直接的联系,而且三者密不可分:社会稳定依赖于健康的社会就业结构和公平的社会分配政策,高就业率与相对公平的分配和再分配政策能够保持社会的安定,反过来,良好的社会秩序又能维护公平就业和保证公平分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