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社会建设:加强民生保障与社会治理

社会建设:加强民生保障与社会治理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人民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非凡成就。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

社会建设:加强民生保障与社会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全面小康的成效如何,不能以指标数值代替群众感受,最终要由群众来评判,要看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数说小康

2020年中央财政下达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1695.9亿元,比上年增加130.6亿元,增长8.3%。据统计,“十三五”时期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补助经费达7495亿元,年均增长5.97%,其中用于农村地区的资金占比一直保持在90%左右;用于中西部地区的资金占比保持在80%以上。全国每年约有1.54亿名学生被免除学杂费并获得免费教科书,约250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生活补助,约1400万名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实现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和“两免一补”经费可携带,营养改善计划惠及约3200万名贫困地区学生。

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没有就业那就是9亿张吃饭的口,有了就业就是9亿双可以创造巨大财富的手。必须始终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强调要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援企、稳岗、扩就业并举;强调要优先做好贫困地区农民工返岗就业工作,做好因疫情致贫、返贫农户的帮扶工作;强调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援企、稳岗、扩就业工作,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特别关注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2020年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要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做好退役军人就业保障。实行农民工在就业地平等享受就业服务政策。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我国包括零工在内的灵活就业人员数以亿计,2020年对低收入人员实行社保费自愿缓缴政策,涉及就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取消。资助以训稳岗,2020—2021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

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收入分配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课题组在2019年的抽样调查,我国人均年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是1000元。必须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尽快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发挥着社会稳定器作用。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从基本医保的覆盖面来看,截至2019年底,全国全口径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5 436万人,参保覆盖率继续稳定在95%以上。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2 926万人,比上年增加1245万人,增长3.9%;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02 510万人,比上年减少268万人,降低0.3%。同时,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www.daowen.com)

大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人民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非凡成就。我国人口数从5.4亿上升至14亿,人均预期寿命由35岁增长至77岁;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三级预防保健网,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把卫生工作与民族素质提高以及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很多传染病都得到了有效的防治,天花鼠疫霍乱这些烈性传染病基本上灭绝。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把“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作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项重要内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病毒肆虐,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着严峻挑战。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要求,亟须改革完善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医疗服务、医疗保障等相关领域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一个能够防范重大公共卫生风险的医防融合、平战结合的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域外观点

中国独创的医疗卫生道路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称赞,被赞誉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唯一典范”。世界卫生组织曾总结中国卫生工作的三大法宝:三级预防保健网、赤脚医生和农村合作医疗

加快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要讲究辩证法,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行动起来,积累了丰富的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北京市针对基层治理面临的难题,推进“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和“接诉即办”改革,取得了很好效果;浙江省桐乡市开展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建设,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髓。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必须突出问题导向,把专项治理与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结合起来,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典型案例

仙林街道网格化治理新模式

仙林街道位于南京东部副城,是仙林大学城核心区和栖霞区政府所在地,面积32平方公里,辖区内有高校12所。其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具体包括:把条块变网格。把辖区划分为7个一级、114个二级、1660个三级网格,党政班子成员牵头,科室、社区工作人员分别担任一级、二级网格的负责人和责任人。变坐等为下沉。将党员干部的“办公室”设在网格,佩戴统一工作牌、黄马甲,每日至少定时巡查2次,每月至少为网格单位和群众上门服务1次。变单向为多维。民主推选热心社区事务志愿者,党员带头参加群众性公益服务队,引进枢纽型社会组织,培育草根社会组织,引导高校社团进网格服务,持续开展惠民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