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安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成果

西安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快建设农业四大板块和十二条产业带,支撑和带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全市获得市级以上名牌产品称号的农产品达44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6个,注册农产品商标230件。在精品农业发展中,西安市周至猕猴桃、蓝田大杏、临潼石榴和火晶柿子、阎良相枣、灞桥樱桃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建设成效显著。

西安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成果

西安市“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课题承担单位:西安市农业局         

 课题负责人:阎金平 西安市农业局     

 课题组成员:张选厚 西安市农科所     

       岳国璋 西安市畜牧技术推广中心

       涂兴中 西安市果业技术推广中心

       严 潇 西安市果业技术推广中心

       杨 彬 西安市农业局     

一、西安市农村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一)“十一五”期间农村经济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在西安市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级组织认真落实七个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放在全市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实施统筹城乡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采取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力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实现了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1.综合生产水平大幅提高,都市农业效益显现

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推动优势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到2009年,土地综合产出率为每亩0.37万元,较2005年增加0.12万元;每万元增加值净耗水量1133立方米,较2005年减少553立方米;综合劳动生产率1.33万元/人,较2005年增加0.49万元/人。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9年,全市粮、菜、果总产量分别达到218.2万吨、242.41万吨、78.9万吨,较2005年增长6.2%、23.9%、53.8%;肉、蛋总产量分别为12.62万吨、11.67万吨,比2005年有所下降(统计口径变化);奶类优势突出,发展到61.82万吨,较2005年增长46.4%。粮、菜、果、肉、蛋、奶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二、第四、第二、第一、第一位,实现了率先发展。

(2)农业板块和产业带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加快建设农业四大板块和十二条产业带,支撑和带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2009年,农业四大板块中:秦岭北麓30万亩旅游农业板块,发展到29万亩;周至20万亩猕猴桃板块,总面积达到27.3万亩;阎良10万亩无公害瓜菜板块,发展到11.5万亩;临潼10万头奶牛板块,发展到9.2万头。十二条产业带中:长安、蓝田、临潼、高陵等区县150万亩优质粮食产业带,发展到234万亩;西禹高速公路两侧5万亩设施果蔬产业带,发展到3万亩;沿渭10万亩无公害蔬菜产业带,发展到约12万亩;临潼15万亩石榴产业带,发展到8万亩;户县、灞桥、长安等区县10万亩葡萄产业带,发展到4.6万亩;秦岭北麓5万亩瓜菜产业带,发展到2.6万亩;蓝田、长安、户县、周至等区县150万头生猪产业带,发展到约92万头;高陵、长安等区县1400万只鸡产业带,发展到971万只;周至、户县、长安、蓝田等区县20万头黄牛产业带,发展到9.5万头;周至、户县、长安、雁塔、临潼等区县20万亩苗木花卉产业带,发展到5.8万亩;水安路樱桃产业带发展到1.3万亩;秦岭北麓时令水果产业带发展到24万亩。

(3)农业标准化和精品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到2009年,全市共制定推广了83项农业标准,建立了57个千亩以上标准化果菜示范基地。全市获得市级以上名牌产品称号的农产品达44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6个,注册农产品商标230件。在精品农业发展中,西安市周至猕猴桃、蓝田大杏、临潼石榴和火晶柿子、阎良相枣、灞桥樱桃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建设成效显著。

2.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村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177亿元,比2005年提高66%;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10.38亿元,比2005年增长65%。

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度提高,城镇化带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全市农村经济结构明显优化。10个涉农区县农村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2.24∶52.72∶35.04调整为2008年的7.83∶53.48∶38.69,一产下降4.41个百分点,二产上升0.76个百分点,三产上升3.65个百分点。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0家,实现经营收入160亿元,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6%。全市乡镇企业14.57万户,从业人员89.42万人,注册资本金173亿元。全市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63.8%提高到2009年的67%。

3.农民收入增加,组织化程度提高

(1)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275元,比2005年增加2862元,年均增长16.44%;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2000多元,比全国水平高出1500元。我市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收入构成发生积极变化——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在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由45.8%下降到40.1%,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由37%上升到41.5%,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转移性收入稳步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由2005年的30.29万人减少到2009年的17.64万人。随着收入的提高,农民生活支出增加,人均住房面积增加,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2)农民素质不断提升。2009年,全市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6年,较之2006年增加0.2年。农民受教育年限增加,文化素质提高,易于接受新观念和敢于采用新技术,增收步伐加快。各级实施百万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绿色证书工程、远程教育、短期专业技术培训等,多方提高农民素质。

(3)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到2009年末,全市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52个,会员4.89万户,带动农户15.7万户,合作社个数较2005年增加18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引进优良品种、落实农业科技示范园、综合示范点等项目建设的主要力量,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

4.农业基础得到加强,减灾抗灾能力增强

不断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到2009年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50万亩。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共改造中低产田25万亩。推进新农村“四改、五通、五化”建设,完成启动示范阶段目标。基本实现行政村村村通水泥路目标,解决120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农村信息入村工程,建设农村信息站点2412个。全市农机总动力达265万千瓦,农业机械原值达19.71亿元,农机经营总收入达10.28亿元,农机总台套数11万台套,粮食生产机械综合利用水平66%,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90%以上。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9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的7.2%,较2005年提高1.5个百分点。

5.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功能得到拓展

到2009年末,全市农产品加工五条龙型产业链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达到42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1家,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0亿元。全市旅游观光农业园区发展到86家,其中万亩以上的10家,千亩以上的27家;旅游观光农业面积29万亩,年接待游客人数达550万次,旅游观光农业收入5亿元。每年定期举办的桃花节、樱桃节、桃文化艺术节、杂果节等节庆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眼光。旅游观光农业园区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型、园艺观赏采摘型、畜牧养殖观赏型和综合观光型等。这些各具特色的旅游观光农业园区,拓展了农业的文化传承、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多种功能,成为城市居民休闲观光的理想场所,也是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6.建立健全检验监测体系,使农产品质量安全走在全国前列

建立健全以市农检中心为龙头,区县农检中心为骨干,市场和基地监测室(点)为基础的“两级三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在全省率先开展农产品市场准入试点和产地准出工作,在各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重点超市推行入市验证、无证抽查、信息公示、安全承诺、不合格农产品就地销毁五个专项制度,对上市不合格农产品进行退市处理,保障了农产品消费安全。

到2009年,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已达183个,认定面积55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共有148个;绿色企业23家,总产量达23万多吨,产值近26亿元,产品涉及乳品、水果、饮料、粮油及畜禽产品五大行业。在全国37个大中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抽检中,综合排名由2005年全国第十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一位,2008年居第二位,2009年居第一位。全国农产品市场准入产地准出座谈会于2009年11月在西安召开,西安经验在全国推广。

7.农业科研推广成效明显,农业和农村改革成效显著

全市累计取得各类农业科技成果73项,培育引进农业新品种160多个,推广应用新技术180多项,农业科技贡献率由2005年的44%提高到50%。

全市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全面完成,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稳步推进。制定了土地流转管理办法,高陵县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长安区土地托管和土地入股试点进展顺利,全市流转土地面积达到15.6万亩。有序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高陵县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取得阶段成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8.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2009年,西安市常用耕地面积390.77万亩,有效解决了城市化扩张难题,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成效明显。全市实施秦岭保护、大绿工程、环山路绿化、退耕还林等工程,大力发展生态林业。2009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较2005年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全市农村建设户用沼气池7.2万口,建成后续服务网点241个,8个大型沼气工程正在建设中。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目前,“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十一五”是西安农村经济发展既快又好的时期,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1.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经验

一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各级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不断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理念,完善工作措施。2006年提出了发展都市农业的实施方案,推进新农村建设;2007年,建设一村一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2008年,加强五个支撑体系建设,强化农业基础地位;2009年,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推动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二是必须坚持规划引领。组织编印了农业四大板块十二条产业带发展规划和新农村示范村生产发展及一村一品发展规划。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年度有重点任务。突破行政区域界限,整合区县力量,先后协调灞桥、临潼、阎良、高陵四个区县共同建设西阎产业带,整个产业带建设全面开花,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三是必须适应市场变化。在生产各环节,重点抓了精品名牌建设,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以及地理标志产品,扩大了西安优质农产品知名度。在销售环节,重点抓了农产品宣传推介,打出了品牌,提升了价格,举办桃花节、樱桃节以及产销衔接会等节会,促进了农产品销售。在服务环节,指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把农民组织起来闯市场、搞销售,增强了个体生产者的抗风险能力,带动产业健康发展。

四是必须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充分发挥国家农业科研单位、民间科研力量以及大学、科研推广机构、农民技术协会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开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工作。大力培育新优品种,巩固了番茄玉米育种方面的传统优势,拓展了猕猴桃、葡萄、石榴等果树品种及畜禽优良品种选育推广方面的新优势。全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到130个,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实用的主推技术进村入户,提高了农产品科技含量。组织开展了“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项目,提高了农民增收致富能力。

五是必须破解难题抓落实。狠抓关键环节,力争在薄弱部位上突破,带动整体发展。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重点抓农业板块产业带和五条龙型产业链建设,抓一村一品发展,抓精品名牌培育、旅游观光农业发展以及农民培训等项工作,促进农民增收。在农业服务体系方面,重点抓住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和动物防疫体系不放松,争取中省项目,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

六是必须合力推进。西安市政府一年出台一份支持“三农”文件,财政对农业投入也一年比一年大,由2004年的400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6000万元。各区县也加大了农业投入力度,长安区拿出1000万元用于农业结构调整,雁塔区出台7项扶持政策推动都市农业发展,阎良区每年拿出4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发展,周至县整合水利、林业、交通电力等部门力量着力发展沿渭蔬菜产业带。全市从2009年开始,整合林业、水利、交通、科技等部门的力量,合力建设重点农业园区。

2.农民增收经验

一要坚持分类指导,依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提高农民收入。我们把全市农村分为城中村、城郊村、平原沿山村、岭塬山区村四种类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村一策,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扶。城中村以城市化、市民化为重点,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重点做好拆迁改造;城郊村以城镇化、工业化为重点,完善城镇功能,加快产业聚集;平原沿山村以产业化、专业化为重点,做强优势产业,形成“一村一品”;岭塬山区村以生态化、特色化为重点,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全市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到400个。大力发展“农家乐”,以一产带动三产,以三产推动一产,促进农民增收。

二要坚持培育精品名牌,以品牌效应带动农民增收。注册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对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业生产效益效果显著。“十一五”期间我市积极以著名品牌为统领、协会(企业)加农户的订单合同为保证,用品牌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精品名牌建设工作的意见》,支持精品名牌建设,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使农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如灞桥区洪庆山、霸陵原、白鹿原上建成的3万亩樱桃生产基地,成为西北最大的万亩樱桃种植基地,实行统一标准、统一生产、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每到春季,红灯、大紫、黄玉、拉宾斯、先锋等20多个品种的樱桃漫山遍野,年产量达到1.1万吨,产品不仅销往北京、上海、广东、新疆等地,还走出国门,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每年为村民带回收益1.35亿元。

三要坚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农产品深加工带动农民增收。重点抓乳品、肉类、果品、蔬菜、粮食加工五条龙型产业链建设。通过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农户,联结基地,安置农村劳动力,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如西安银桥乳业集团始终将“厂兴民富,同奔小康”作为创业宗旨,以“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乳制品生产,通过龙头企业辐射和带动,扶持引导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目前,该集团已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绿色乳制品生产企业,并带动周边10多个区县的5万余户农民走上了富裕之路。

四要坚持搞活农产品流通,以产销衔接带动农民增收。注重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和农产品经营业主,开通了农产品绿色通道,规范建设了一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交易中心。每年组团参加绿博会、北京国际农产品展销会杨凌农高会等节会,举办优质农产品推介产销衔接会,让农产品和消费者直接见面,及时收集农产品产销信息,在西安农业信息网发布,开通了网上西瓜、蔬菜、果品推介销售专栏。通过产销衔接,促进了农产品销售,增加了农产品经纪人的收入。

五要坚持转移转化农民,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积极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出台了支持农民创业的15条意见,从发展非农产业、中小企业等方面扶持农民创业。同时,加大了农民培训和劳动力转移输出力度,更加注重农民素质和技能的提高,组织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形成了农民多渠道增收的良好局面,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3.县域经济发展经验

一是强化政策扶持。各级把加快区县域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点任务。2007年市委、市政府召开现场会,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干部群众达成共识,制定了四区两基地重点帮扶区县的意见,扩大区县经济权限,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开展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制定县域经济考核办法,兑现奖惩。

二是加快推进工业化。工业兴则区县兴,工业强则区县强。围绕全市五大主导产业,搞好产业对接和配套,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实施名牌战略和大集团战略,加快工业园区和工业小区建设,提升产业规模和档次,推进集约化。

三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重点建设县城、中心镇及其工业园区,提高生产素集聚程度,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各区县明确城镇特色定位和城区功能分工,加快建设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引导鼓励各类企业向城镇集中,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和集聚,强化产业支撑能力。

四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四大主导产业,提升产业规模和效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健全农业服务体系,组织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市场化销售,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循环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三)西安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1.主导产业拉动的周至猕猴桃模式

(1)发展成效。周至县是西安市的一个远郊县,2009年全县种植猕猴桃面积达27.3万亩,产量20.4万吨,是全国最大的猕猴桃基地县,从事猕猴桃生产的有6万户,20万人。县上成立果农协会72个,果业中介组织326个,冷藏库1800座,总储藏能力超过14万吨。果品加工企业38个,加工能力4万—5万吨,年产值10.6亿元。该县农民收入的60%来自猕猴桃产业。以具有代表性的周一村为例,全村耕地面积4200亩,猕猴桃面积3800亩,占耕地面积的90%,村内有冷库45座,贮藏能力2600吨,猕猴桃果干加工厂2家,全村95%的农户参与猕猴桃生产。2009年,全村生产猕猴桃鲜果8500吨,收入2500万元,鲜果已销售到日本、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外市场;全村人均猕猴桃收入达8000元,占人均收入的90%。

(2)主要做法:①立足实际,培育特色产业。周至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优势,从县情实际出发,选准猕猴桃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一大支柱来培育,县委、县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重点抓好面积扩大、标准推广、市场开拓、查禁膨大剂等项工作,使猕猴桃产业不断发展壮大。②根据市场需求,发展优质果品。西安市农业局同周至县委、县政府共同确定了有机猕猴桃示范基地项目,大力推行有机果品生产标准,周至县所产猕猴桃通过了欧盟认证;总结了绿色猕猴桃生产的四项关键技术,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提高了全县猕猴桃生产水平;发挥科研单位和农民专家两方面积极性,选育出“秦美”、“哑特”、“西猕九号”、“西选二号”等多个新优品种,使猕猴桃产业保持科技领先,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③围绕提高效益,拉长产业链条。周至县作出了20万亩猕猴桃发展规划,集中多方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猕猴桃产业,兴办储藏加工企业,形成并拉长了产业链条,使产业化步伐大大加快。目前,又制定了30万亩发展规划。④面向市场,突出抓好果品营销。在猕猴桃上市季节,市农业局和周至县一起,多次赴全国大城市宣传推介周至优质猕猴桃,在开拓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市县农业部门又赴台湾地区专程推介周至猕猴桃,以猕猴桃为中介,拉近了西安、台湾地区两地人民的距离。

(3)该模式的区域表现。高陵县何村大棚蔬菜、灞桥区东李村樱桃、临潼区南王村蓝狐养殖、阎良区杨居村蔬菜等,都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规模,创出了品牌,提高了农民收入。

2.龙头企业带动的临潼奶牛模式

(1)发展成效。临潼区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同时又是一个畜牧生产大区。2009年全区已建成百头以上的奶牛场、小区94个,奶牛存栏7.2万头,居全省前列;奶畜业产值4.72亿元,奶畜收入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区内有银桥、伊利泰普克等五家乳品加工企业,年加工鲜奶能力45万吨,实际加工鲜奶16.3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上缴税金达到亿元,安排农村劳动力4000多人。

(2)主要做法:①制定政策,扶持发展。区委、区政府先后四次就畜牧业发展出台优惠政策。2006年,制定十万头奶牛发展规划,召开了千人动员大会,出台了建设用地、人才引进、信用贷款、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全社会参与奶畜业发展。②扶持龙头,带动发展。对以银桥为龙头的乳品加工企业,在立项审批、规划用地等各个方面进行扶持,及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促其不断发展壮大。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由企业牵头,为养殖户提供贷款担保和技术培训,养殖户通过交奶还贷,解决了养殖户资金不足问题。③优化服务,促进发展。每年举办奶牛养殖、兽医配种员培训3000人次以上,基本实现了程序化免疫。建立了临潼区畜牧兽医网,为重点乡镇、基层兽医站和奶牛大场小区配备了微机,实行数据化管理。④推广技术,科学发展。在全区推广《临潼区奶牛小区标准化建设和饲养技术规范》,引进优质冻精,推进奶牛良种化进程。⑤建设小区,规模发展。制定出临潼区奶牛小区建设标准,对建设达到占地面积20亩以上,奶牛存栏达到100头以上,基础设施建设齐备的小区,由财政给予10万元扶持。对新建小区每年评选两个标准化小区,财政给予20万元的扶持。

(3)该模式的区域表现。西安市现有西安银桥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西安伊利泰普克饮品有限公司、西安东方乳业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乳品企业17家,年加工鲜奶50多万吨,给付农民奶价款10亿元,鲜奶加工率为106%。西安市还形成了以陕西西瑞(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市群众面粉厂、西安国维淀粉有限公司、深圳康达尔高陵饲料有限公司等粮食加工产业链,2006年完成销售收入32亿元,加工粮食202万吨,粮食加工率为95%;以陕西华圣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陕西海升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天人现代有机农业有限公司、陕西星瑞果汁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市葡萄研究所等果品加工产业链,年加工各类果品106.8万吨(其中苹果加工99.3万吨),完成销售收入8.9亿元;以陕西欣绿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市高墙蔬菜食品有限公司、西安恒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千晴食品有限公司、陕西雅枫菌业科技有限公司等蔬菜加工、配送产业链,年加工量4.7万吨,销售额40亿元;以西安得利斯食品有限公司、方欣集团、西安兆龙食品有限公司、西安市沛民林牧畜业有限责任公司等肉类加工产业链,年加工肉类18.4万吨,完成销售收入3亿元;其中精加工0.74万吨,肉类加工率93.4%,销售收入1.05亿元。

3.农业科技推动的户太葡萄模式

(1)发展成效。户太八号葡萄是由西安市葡萄研究所所长、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纪俭,经过多年研究培育的葡萄优良品种,已在西安推广户太八号葡萄4万多亩,开发出国内领先的多次结果技术、三大规范树形和国际领先的无核化技术,形成了“户太”、“灞苑”、“优农”、“好娃娃”等知名户太八号葡萄品牌,在国内首家生产出“户太”牌冰葡萄酒。栽培户太葡萄,每亩可为农民增收2000元以上。

(2)主要做法:①开展户太系列葡萄品种选育。纪俭始终把葡萄新品种选育作为葡萄研究所的头等大事,在户太八号的基础上,近年又选育了可以多次挂果、果实可以经冰雪的户太九号、户太十号等新品种,保持了葡萄育种领域的先进地位。②开展户太八号葡萄标准化生产试验示范。对具有专利的关键技术,采用技术入股或政府买断的方式,逐步使之转化为生产力,保持了葡萄生产的高水平。同时,加大户太八号葡萄产业相关技术标准的制订和推广力度,生产出了附加值高的名牌产品。③扶持龙头企业。重点扶持西安市葡萄研究所,做好品种选育、技术研发、标准化生产和系列葡萄酒加工等工作,在葡萄科研、开发中占据领先位置。以户县为中心,辐射灞桥、长安等区县,聚块成带,形成产业优势,建设户太八号葡萄产业带,逐步形成国内最大的户太葡萄鲜食和加工生产基地,使之成为西安农业的一张名片。④加大扶持力度。市、县整合各方面资金,用于产业发展中的基地建设、技术培训、示范园建设、户太系列葡萄酒生产和研发,扶持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3)该模式的区域表现。西安杏果研究所建立杏果资源圃,收集100多个品种;高陵建立枣资源圃,收集100多个品种;周至建立猕猴桃资源圃,收集67个品种;西安市葡萄研究所培育的“户太八号”葡萄获得国家专利,在全国推广20万亩;户县郭秦龙自主培育的户单系列玉米种子成为黄河流域的主栽品种;西安市农科所开发选育的真甜牌营养西瓜品质好,每个售价高达188元。

4.城市企业联动的白鹿原模式

(1)发展成效。白鹿原生态农业观光园位于灞桥区狄寨街道北塘村,总占地面积18000余亩。自2001年以来,银桥公司已累计投资1.5亿元,初步形成时令鲜果采摘、四季花卉观赏、黄土沟壑风情、自然生态娱乐、乡村生活体验等为特色的城郊中高档综合型生态旅游区域。示范园带动了周边樱桃产业的发展,安置了100多名劳动力,带动农民增收。

(2)主要做法:①发展精品农业。白鹿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灞桥区白鹿原上把荒沟、荒坡以及部分耕地集中起来,实行规模经营,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等科研单位合作,发展花卉苗木、药材种植以及标准化樱桃、葡萄种植等精品农业,在农业领域实现了高位介入,高效回报,有力辐射周围村庄,提高了当地农业生产水平。②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白鹿原缺水,当地常年只生产一季小麦,土地利用率较低。白鹿原公司介入后,投入近亿元资金,打深水井,建节水灌溉系统,使土地生产率大幅度提升。城市工商企业投资农村,充分发挥资金优势,改善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③开拓农产品高端市场。白鹿原公司按照工业化理念组织农业生产,实行先行开拓市场的思路,特别是该公司生产的精品樱桃,每斤售价达100元,尚未上市就已经订购一空,充分体现了市场农业的广阔前景。通过市场开拓,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取得了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双赢。

(3)该模式的区域表现。西安市绝大多数农业观光示范园都属于这种模式,如雁塔区汉风台果林庄园、长安嘉艺生态园、未央区济农现代农业园等。

5.城乡统筹互动的上王村模式

(1)发展成效。上王村位于秦岭清华山脚下,共有3个村民小组,163户,596人,耕地面积320亩,果树400亩。2003年以来,利用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鼓励和引导村民开办农家乐。2009年,90%的农户从事农家乐产业,外来劳动力约200人。农家乐年产值600万元,人均年纯收入8000元。

(2)主要做法:①积极引导。1999年,西安胜利饭店选择了10个农户进行城乡一日游试点,2003年,确定了15家经营户。2006年,村上制定了农家乐旅游发展规划,在全村大力发展农家乐。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2004年起,融资900余万元,分三批对全村近百户房屋进行了改造,为全村家家户户接通了自来水,安装了闭路电视,完成了下水管道和街巷美化工程,修建了长1500米的景观型阶梯水渠,实现了村内道路硬化、绿化、门牌广告美化。2008年和2009年,长安区又投资300多万元对该村的路灯、墙体立面等进行专门建设和改造,整体感官形象得到极大改善。③规范管理。各级农业、旅游、卫生等部门组织对经营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规范接待和经营行为。村上成立了农家乐管委会,制定了“农家乐经营户自律公约”,组织了治安巡逻队,促进规范发展。④发挥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统筹城乡规划,产业互动,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村服务城市”的格局;拓展农业功能,发挥了农业的文化传承功能;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3)该模式的区域表现。户县东韩村统筹规划,统一建设了村内道路、房屋,户均住房面积220平方米。以独特的别墅式居民建筑、著名的农民画乡、物美价廉的户县风味“农家乐”饭菜形成了“东韩村”一日游三大亮点,被喻为“陕西文化第一村”,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长安区“农家乐”发展如火如荼,在沿秦岭北麓的太乙、滦镇、东大等8个乡镇、街办近40个村因地制宜地发展起了“吃、住、游、玩”一体化新型农家乐特色旅游产业,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观光农业园。全市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达9个。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经济总量偏小

2009年全市10个涉农区县平均GDP、财政收入分别为132亿元、4.57亿元,略高于全国县域平均水平,与全国百强县、全省十强县还有一定差距。全市农村工业化水平不高,缺少支撑带动企业,龙头企业较少,多数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区县所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仅占全市1/3。纳入全县经济考核的6个区县(临潼、长安、蓝田、周至、高陵、户县)中,支柱财源少,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县级财政运转困难,经济活力和快速发展的后劲不足;城镇化进展较慢,建设财力不足,金融体系不配套。2009年全市10个涉农区县中,财政收入几乎都小于财政支出,周至、临潼、户县和蓝田县财政主要依靠中省和市财政转移支付维持运转。

(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受区位、资源等方面影响,我市形成了城郊、近郊、远郊三个梯次经济布局。雁塔、未央、灞桥三个区得益于区位优势,农村经济水平高于其他区县,受城市辐射,大力发展科教、房地产、工业等产业;临潼区、长安区、阎良区、高陵县等四个区县农村经济发展较快;由于二、三产业不发达,农业比重过高,周至县、蓝田县、户县等三个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财政十分困难,农民收入不高。在秦岭北麓和骊山塬区,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民收入来源少,还有20万贫困人口。

(三)农业整体效益不够高

1.农业的市场化水平不高

市场销售开发网络不健全,生产与销售相互脱节,农副产品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但功能不够完整,机制不健全,辐射力不强,产销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体系相对滞后,市场营销策略尚未适应,新型的现代营销体系还不完善。

2.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主要农产品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加工、包装、贮藏都处于初级阶段,其销售一般以农民的自产自销为主,“精、深、专、特”加工企业少。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仅有80多家,与其他副省级城市相比偏少。农产品加工五条产业链发展不平衡,除了乳品加工业外,蔬菜、瓜果和肉、蛋等农产品加工的比重偏小,果品、蔬菜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满足不了生产发展的要求;肉类加工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档次低,多以屠宰加工为主;粮食加工企业数量多,但多数面粉加工、深加工企业太少。

3.优势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基地规模小、层次低

有些区县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小,果菜生产和奶牛等高效种植养殖基地没有实现大的突破。注重产品品牌建设,忽视基地品牌建设。能够吸引中省投资的,在全国有知名度的农业生产示范园区少。

4.以农家乐为主的农业旅游观光产业,服务水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观光农业园区规划不完善,经营不规范,规模小,档次低。观光农业农产品基地生产的一些产品,从品种、数量、质量上满足不了观光的需要。花卉产业发展滞后,新品种引进少,观光区内容单调。

(四)农民持续增收基础还不牢固

2009年西安城乡居民收入相差2倍,与2005年的不足2倍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已触及国际公认的3∶1警戒线。虽然近几年我市农民收入增速较快,但绝对值仍处于15个副省级城市的最后。农村二、三产业受土地、资金、人才等因素制约,增长不够快,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不够强。新型农民培训步伐缓慢,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农村中的主要青壮年劳动力多数进城务工,留在农村中的主要是妇女和中老年劳动力,劳动力素质偏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规范,尚未形成系统和网络,没有实行严格的入会、退会制度及形成合理的收益分配制度,同类协会之间缺乏沟通、交流与合作,始终处于一种自发、缓慢的发展状态,对提高农民增收作用有限。

(五)农业基础设施和支持保护体系不适应都市农业发展的需要

1.农业投入不足

一是财政投入农业资金不足。尽管四年来全市在农业发展上投资绝对数量已有所增加,但农村土地面积广、农民人口多,平均单位投入有限。二是企业和社会投入不多。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不高,鼓励社会和民间资本的政策尚未出台,社会和企业的投入积极性不高。三是农民投入意愿不高。由于经营性收入在农民纯收入增长中的比重下降,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大多数农民投入意愿不高。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老化,建设跟不上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多数农产品加工设备比较落后。

3.支撑服务体系不健全

一是以工补农、以城促乡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二是农业生产灾害性预警系统、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农产品生产销售体系仍需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作用不强,农业标准化程度不够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还不高;三是农业生产特别是生猪、奶牛、蛋鸡生产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规模化程度较低,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

(六)农村土地问题较多

随着城乡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粮食生产用地、果菜生产用地与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用地、畜牧业生产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农业用地面积在逐年减少;另一方面,粮食生产任务没有减少、农产品需求刚性增加,土地对农业生产的制约性在不断凸显。

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农业需要土地合理流转,目前全市土地流转还存在着诸多困难。一是土地不仅是农民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更是农民的生活基本保障,如何处理好土地集约使用、农民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就成为土地流转的难点之一;二是土地的集约化在粮食、畜牧、果品等产业上能提高生产效率,但在有些方面如蔬菜产业上并不能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如何有针对性地制定土地流转政策也是土地流转的难点之一;三是如何防止利用土地流转改变土地用途获取不当利益同样是土地流转的难点之一;四是农村土地承包法中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农户个体经营,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工业化发展困难较多。

(七)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与实际需要差距较大

1.农业科技投入的多元化机制没有形成,投入主体仍然以政府为主

受各级政府财力影响,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投入不足,经费紧张,设施缺乏,手段落后。一些基础性、超前性的工作因无设备、无资金而无法正常运行;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不够健全,农技人员从事推广时间减少,人才流失,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乡镇一级管理薄弱,造成“热在城里,冷在乡里,僵在村里”的局面。

2.农业科技队伍素质与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一是现有农业科技人员专业素质和技能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多样性和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现代农业重点是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标准化农业和生态农业,所需技术门类很多,专业性极强,这些都对农业科技服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队伍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现有农业系统人才队伍中,30岁及30岁以下的人数偏少。由于基层农业系统人才条件差、工作辛苦、待遇低因而难以招到并留住技术人员,导致短缺现象比较普遍。多数农业技术推广单位非专业人员过多。三是农业科技领军人才比较缺乏。

3.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缺乏有效整合

市县区农业部门、科技部门均建立了涉农服务网站,开展各类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整合,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较多,同时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质量需要提高。

(八)农村生态环境污染较重

全市农村养殖业、化肥、农药和地膜等农业面源污染加重,无公害处理较少。少数区域工业废气和粉尘等污染物超标排放,影响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农村生活污水多数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生活垃圾中塑料袋、废电池等不可降解的污染物增多,农村小河流淤积且自净能力不足,农村生态环境依然脆弱。

三、国内外农村经济发展经验

(一)国外农村经济发展经验

1.政府成为农民发展经济的伙伴

加拿大是世界富裕国家之一,但也面临着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均衡问题。近年来,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出台了《加拿大农村协作伙伴计划》,该计划从1998年开始实施,主要措施有:

第一,建立跨部门农业工作组。农业部牵头,32个联邦政府部门参加的跨部门工作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交流信息。省市一级政府建立由政府农村事务官员组成的“农村工作组”,与其他各级政府和机构、组织一起解决重大的农村问题。同时,还设立了农村事务协调部长,由农业部长兼任,并在农业部设立农村秘书处,负责协调和推动农村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相互联系。

第二,建立“农村对话”机制,使联邦政府能够及时了解农村的民意和发展状况。通过定期举行的全国农村会议、农村青年对话、在线讨论、民意调查和农村工作组汇报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吸引农民同联邦政府官员进行“开放式双向交流”,讨论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和机遇,并确定需要政府优先解决的问题。

第三,建立“农村透镜”机制,增强各级政府、各部门官员“心有农村”、“主动为农村服务”的意识。所谓“农村透镜”机制,是指各政府部门在做任何决策或批准任何项目时,都要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对照联邦政府确定的促进农村发展的重点领域,考虑该决策可能对他们产生的影响,为各级官员设计了进行决策时必须思考的十几个问题。

第四,直接资助农村发展项目,鼓励个人或组织到农村发展创业。农村秘书处每年都根据“农村对话”的结果,推出和资助不同主题的农村发展项目。

第五,建立和完善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体系。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社区信息接入站点,方便当地居民进入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网站和其他商业和服务信息网络。农民通过上网可以获得一般性的咨询服务,包括儿童保健、农村旅游、针对农村青年的服务项目及在农村经商创业机会等,还可就一些具体问题寻求相关信息,并向有关专家直接咨询。

2.建立牛奶生产者协会,保障奶农收入

印度农民一次性缴纳数量很少的会费,在200天内卖给协会180升牛奶,即可加入协会。协会的基层单位是村社,村社成立自己的委员会,推选自己的主任。再从每个村社的主任中推选出协会委员会成员,协会委员会成员再选出自己的首席执行官。每个村社设牛奶收购站,协会每天早晚各一次到各个村社收集牛奶,送到冷冻厂和乳制品厂加工后销售。所属企业为农民服务,向农民发行股份。协会决定牛奶的价格,如果目前市场上牛奶价格上涨,收购价格也会跟着上涨,形成产销直接挂钩格局,起到了保护牛奶最低价的作用。

3.建立农民“农家人”合作社,保护农民利益

瑞典农民合作社是农民在自愿基础上建立的经营性合作组织,其目的是保护小户农庄的经济利益。其中规模最大的合作组织叫“瑞典农民产品销售合作社”,称之为“农家人”合作社,成员有5万多农民,是欧洲最大的农民合作社。它的目标是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技术和质量监测等方面的服务,建立农产品收购和销售的网络,采取一条龙服务保障产品质量,许多品牌已成为瑞典消费者信得过的产品。合作社经营的基础是民主公平的管理。遵循一人一票的民主程序,通过选举,用理事会的形式管理事务。进入合作社的农民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向合作社缴纳会员费,这些便成为理事会成员工资和管理资金的来源。所属企业年终的赢利和分红都会反馈到缴纳了会费的农民手中。

(二)国内农村经济发展经验

1.北京都市型农村经济

北京是一个既拥有中心市区,又包括广大郊区农村的特大城市。北京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拓展京郊农业功能,改善首都生态环境,建设都市农业”为目标,发展“六种农业”的战略举措,积极探索体现首都特点和都市农业特征的京郊农业结构体系。“六种农业”就是面向首都市场的精品农业,即利用首都的区位优势,开发农业精品,如蔬菜向特种种植、养殖业向特种养殖、水产品生产向“小品种”养殖发展,增强占领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能力;面向全国市场的种子农业,即把良种繁育作为一项产业来进行开发,提高其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简称“加工农业”,以实现农产品大幅度增值;面向国际市场的外向型农业,即建设肉类、蔬菜、果品、水产品、花卉等出口产品基地,及大力引进外资发展现代农业和积极创造条件创办海外农业企业;为了解决京郊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要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而且要从单一的蔬菜生产向种苗、花卉、畜牧、果品生产发展,加速京郊农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从资源型向高新技术型转变;面向城市居民,搞好旅游休闲农业,即要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发展观赏型、休闲型、娱乐型、体验型农业,建设一批环境优美、参与性强、民风纯朴的农业休闲旅游基地。通过以“六种农业”为主要内容的都市农业建设,京郊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生产格局实现了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2.上海都市型农村经济

上海是我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是长三角地区的龙头,作为一个不断国际化的大都市,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在有限的空间上发展融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于一体的高度现代化的都市农业,提升城市竞争力,积极打造世界级城市。目前,上海的都市型现代化农业已经初步形成,其成功经验主要有:

(1)加强与周边省区和国外的合作,走开放型都市农业发展道路。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与加拿大合作,建立了上海奶牛育种中心,通过胚胎移植技术,进行奶牛改良。上海兴办了中荷合作上海园艺培训示范中心,引进荷兰花卉先进技术,使上海的花卉生产迈上了新台阶。2001年,上海年销售鲜切花3.5亿支、盆花2500万盆。现在,上海郊区的外商投资农业企业已超过500多家,投资领域包括水果、蔬菜、花卉、草坪、奶牛、畜禽、水产品生产及农产品加工等项目。

(2)依靠科学技术,努力实现农业装备现代化。一方面,大力推进良种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如以浦东白猪为基础,培育出上海白猪;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抗虫甘蓝、青菜等新品种和耐贮西红柿植株等。另一方面,积极引进现代化农业设施,推进了农业生产的工厂化、设施化、园艺化。具有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国内第一座3公顷自控玻璃温室1994年在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建成,目前上海已建成联合6型、98型、99型、智能型等各类温室2000多公顷,其单位面积作物产量和产值分别是传统农业的5倍和8倍以上,有力地推动了都市农业的发展。

(3)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坚持产业化经营。上海拥有一个特大的农副产品消费市场。每天要销售猪肉1000吨,禽肉330吨,鲜蛋400吨,鲜奶650吨,水产品800吨,鲜切花80万支等。面对这一大市场,上海重点发展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建成了一批“公司+农户”的产销利益共同体,培育了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农业品牌,如江南春稻米系列产品、大昌金山肉类系列产品、牛奶系列产品、大江鸡系列产品、大盈鸭系列产品、法式葡萄酒系列产品等。

(4)重视都市农业经济功能的同时,更加重视发挥其生态和社会功能。目前,上海郊区建设了农田成方、沟渠通畅、道路配套、绿化成网的高产、高质、高效农田网,规划建设了10个现代农业园区。正逐步把都市农业建设成上海的“绿色屏障”、“绿色通道”、“绿色森林”、“绿色景点”和“绿色产业”,使上海农业不断发挥其生态功能、休闲观光功能和社会功能,更好地为市民服务。

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工业经济理念指导农村经济发展,围绕“农业农村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民素质提升”四大目标,建设好都市型现代农业。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优化农业结构,壮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强化培植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实现农业生产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业效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力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加快建设人民生活富裕的现代化新农村;不断加强对农村和农业投入,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搞活农村经济。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为导向的原则。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农业功能,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水平和效益。在建设上要以六种农业为主要内容,以四大板块,十二条产业带为重点,以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三大农业展示中心为先导,加快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

二是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落实好党对农村的各项政策,把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切实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不断增强我市农业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畜牧兽医体制和农机推广体制改革。

三是坚持以科技为先导的原则。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业创新步伐,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四是坚持统筹城乡和以工促农的原则。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以此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五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做好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治理好面源污染,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持续发展储足后劲。

六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立足本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创建特色农业和品牌,开拓农产品市场,不断提高全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三)主要任务和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全面提高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是增强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农业增加值保持6%的递增速度,到2015年达到160亿元。

二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农民人均纯收入由现在2009年的6275元增加到12000元,恩格尔系数由55%下降到48%,农民生活全面实现小康。

三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争取非农产业产值比重由现在的75%提高到85%,其中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达到20%。

四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粮食产量稳定在180万吨;蔬菜、果品产量分别达到200万吨、100万吨。

五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左右,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大宗产品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六是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小麦、玉米、蔬菜、果品、畜产品优质率分别达到55%、100%、60%、70%、70%,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标志产品由目前的154个达到300个。

七是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全市耕地有效灌溉率由65%提高到70%。森林覆盖率由45%提高到50%左右。

八是增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信息网络实现乡村全覆盖并实行有效管理,做到为农业和农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

五、西安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

着力构建农业四大板块和十二条产业带,实施十二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以及非农产业,全面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一)优质粮食单产提高工程

发展目标:到2015年,粮食单产提高到370公斤,总产保持在180万吨以上。

重点建设项目:六区县(高陵、临潼、长安、户县、周至、蓝田)万亩粮食高产创建基地。

建设内容:以小麦、玉米两大作物为重点,实施种子统繁统供、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和高产创建活动,推广集成配套技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重点以高产创建和基层农技体系建设为主。

(二)设施蔬菜扩建工程

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新增设施蔬菜20万亩,总面积达到5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100万亩,产量达到200万吨以上。

重点建设项目:西安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中心、阎良区十万亩设施瓜菜示范区、临潼万亩设施番茄制种示范区、户县蒋村镇2万亩设施瓜菜示范区、高陵高墙村农民增收展示中心、周至县设施蔬菜示范园、10个工厂化育苗中心。

建设内容:围绕农业板块和产业带,以设施农业建设为重点,重点扶持日光温室和固定式大棚的建造,种苗繁育体系以及示范推广体系建设,推动设施蔬菜快速发展。建设施蔬菜20万亩。重点支持种苗繁育体系、设施蔬菜基地以及产业示范园建设等项目。

(三)绿色果品发展工程

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水果面积达到100万亩,总产达到100万吨,产值突破24亿元。其中猕猴桃发展到40万亩;石榴发展到15万亩;葡萄发展到10万亩;秦岭北麓时令水果发展到30万亩;樱桃稳定在5万亩。

重点建设项目:西安现代果业展示中心、周至万亩猕猴桃有机种植示范区、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秦岭北麓时令水果产业基地。

建设内容:加强果树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扩大标准化生产,建设生态果园;加快示范园区建设、培育精品果园;积极实施政策性补贴项目,推进产业发展;积极实施现代果业项目,提升果业发展整体水平,提高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主要支持特色果品基地、示范园及苗木繁育体系建设等项目。

(四)畜牧业收入倍增工程

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肉、奶、蛋总产量分别达到16万吨、70万吨、12万吨,实现畜产品产量增加25%,畜牧业收入实现倍增目标。

重点建设项目:临潼万头奶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区、百万肉鸡养殖、养殖板块和产业带。

建设内容:创新畜牧业发展模式,实施板块推进,促进规模扩张,全面提高单产和经济效益,实施畜禽良种工程,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重点建设30万头生猪大县、高产奶牛引进、畜牧业良种繁育体系等项目。

(五)观光农业发展工程

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农业旅游观光面积达30万亩以上,规模以上园区100家,国家级观光园区20家,旅游观光农业经营收入10亿元。

重点建设项目:灞桥白鹿原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长安王莽农业生态观光园、西安未央宫遗址生态公园。

建设内容:整合资源,扩大面积,完善设施,增加内容,宣传推介,提升水平。重点支持“三区、两址、一塬”规划区内三个示范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把旅游观光农业培育成为都市农业的新亮点。

(六)特色产业培育工程

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苗木花卉总面积发展到20万亩,培育形成2—3个特色产业。

重点建设项目:20万亩苗木花卉产业带。

建设内容:以20万亩苗木花卉产业带建设为重点,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品种引进与更新步伐,加快新技术推广力度,壮大苗木花卉等特色产业。重点是新增苗木花卉面积1万亩。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品种引进与推广、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

(七)一村一品发展工程

发展目标:到2015年,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到350个,一乡一业示范乡镇发展到40个。

建设内容:按照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实施一村一品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的意见》要求,以实施“六大行动”为重点,加快示范村主导产业发展步伐。重点是培育扶持专业村和专业乡镇发展。

(八)农产品加工、流通带动工程

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达到150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20家,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经营收入达到200亿元,带动农户60万户以上。

重点建设项目:西安欣桥国际农产品物流中心、蓝田肉鸡加工园区、临潼渭北农产品加工基地。

建设内容:完善规划、招商引资、调整结构,引导企业向优势农产品基地聚集,加快重组步伐,发展更多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创造有利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做大做强我市的龙头企业。

(九)品牌名牌创建工程

发展目标:到2015年,制订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操作规范100项,认定无公害生产基地200个,认证产品200个,创建市级以上名牌产品30个。

建设内容: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行业组织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鼓励实施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大力推行生产、加工标准化。重点抓好农产品品牌培育、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

(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程

发展目标:到2015年,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600个,其中示范性合作社300个。

建设内容:按照“发展、规范、整合、提高”的原则,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引进优良品种,示范推广应用技术,购置农产品加工、整理、保鲜、运销和检测仪器设备,品牌创建及市场开拓等方面项目,每年选取30个予以扶持。

(十一)农业基础提升工程

发展目标:到2015年平整水地10万亩,旱地实施基本口粮田坡改梯15万亩,土地复垦1.5万亩。新建40万亩高标准节水灌溉农田。修复、改造、提高120万亩(1995年前已建成)节水灌溉设施等。

重点建设项目:新打及配套机井10000眼,修复机井20000眼,并进行管网铺设和修复。

建设内容:开展土地治理工程。在土地治理中,加快土地复垦和土壤改良,减缓良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损失,增加高质量基本农田的数量。

实施水源工程建设。在完成全市5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基础上,加快灌区灌溉设施配套完善。在旱塬区和井灌区新打及配套机井,修复机井以及管网铺设和修复。建设水窖、水塘、提水灌溉等小、微型水利工程3000处。实施中、小型灌区更新改造和续建配套,选择10个万亩以上灌区工程完好率高的主灌区,按照节水标准进行更新改造。田间配套设施建设——修建生产道路、低压地埋线、农用变压器架设等。

(十二)县域经济发展工程

发展目标:以工业、城镇化为重点,围绕重点工业企业,建设工业园区和加工中心,形成上下游产业集群,形成区域优势,带动县区的工业化。区县工业产值应占到本区县总产值的5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7%。

重点建设项目:户县工业园高陵泾河工业园、灞桥物流园。(www.daowen.com)

建设内容:要切实办好工业集中区。要加大县级工业集中区以奖代补政策力度,奖励资金每年增加到2亿元,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引进的项目和新建项目都要向工业集中区布局。加大土地支持力度,科学调剂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工业集中区用地。要加快用地和环评等审批,保证重点项目及时开工建设。要尽快启动“百镇建设工程”。要抓紧组织力量编制总体规划和百镇建设规划。尽快启动首批城镇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有重大进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六、促进西安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快发展特色产业体系和产业园区,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档次和水平

进一步加快农业四大板块和十二条产业带建设,按照大力发展板块农业、籽种农业、生态农业、加工农业、精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等六种农业的要求,继续抓好“一村一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创建农产品名优品牌和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名牌。重点建设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三大现代农业展示中心。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具体为:阎良区十万亩设施瓜菜示范区、临潼万亩设施番茄制种示范区、临潼区万头奶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区、灞桥白鹿原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长安王莽农业生态观光园、周至县万亩猕猴桃有机种植示范区、周至万亩设施蔬菜示范区、户县蒋村镇2万亩设施瓜菜示范区、蓝田肉鸡加工园区、西安未央宫遗址生态公园。三大现代农业展示中心具体为:西安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中心、西安现代果业展示中心、高陵县高墙村农民增收展示中心三大现代农业展示中心的建设。要力争在五年内把园区建成科技含量高、标准化程度高、辐射带动力强、农民增收显著的全省领先、西部一流的现代农业园区。

在示范园区建设上:一是坚持大区小园。在生产示范区建设上强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增量提质,配齐设施,提升服务。在示范园展示区建设上,要强化专业化,突出实用化,防止过大、过全,一味贪大求洋。二是园区管理上要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专业化经营。要把园区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分为生产经营区、试验示范区、技术研发区,分别管理。一般生产经营区由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经营管理;试验示范区由农业科技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研发区由农业科技部门管理。三是示范园区建设上要坚持科学管理,专家论证,减少瞎指挥和盲目性。要防止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在展示区建设上要突出展示农民可学可用的新的先进实用品种、先进实用设施、先进实用技术,防止华而不实。四是在资金管理上既要统筹安排相对集中,也要适当分散,减少资金使用风险。五是在园区建设地点的选择上,要有利于动植物生长发育,有利于降低成本,有利于带动本地产业发展,不与城市发展规划相冲突。六是园区的管理人员要是懂技术会管理的内行,防止使用不恰当人选,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与损失。七是要加强园区环境整治,加强绿化美化,做到与观光紧密结合。

(二)推进农业标准化,全程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大农业标准化推进力度,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力度,依法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责任追究。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步伐。加强动植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要以农业标准体系、农业质量监测体系和农产品评价认证体系建设为重点,尽快建立完善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为核心,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检验检测方法标准和管理标准协调配套的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运、销售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体系。

要坚持以规模化促发展,以标准化强素质,以组织化提水平,以市场化推拉动,通过建立标准化生产小区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我市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继续实施“科技入户百村示范工程”,构建农技推广长效机制。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培训体系,建设农业培训基地,创新培训方式,增强培训效果。积极组织申报科研、推广项目。加大以提高单产为主要内容的粮食高产创建工程建设和以先进设施农业生产模式推广为主要内容的蔬菜、花卉设施农业基地建设,带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四)整合力量,发展观光旅游农业

加强旅游、交通、水利、林业、科技等部门的联系与协调,加大对规划区内农业基础设施、道路交通等投入,改善园区经营发展的外部环境,丰富经营内容。开发旅游观光农业资源,利用各个媒体提高观光园区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提升园区经营水平。发展观光旅游农业最终是为了富裕一方百姓,能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关键还是要靠市场来说话。要紧紧抓住农业季节性强的特点,标新立异,出奇制胜,在规范经营管理上下工夫,打造特色品牌。旅游农业要在市场定位上另辟蹊径,高起点,新创意,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独树一帜,将自己摆进不可缺少,亦难取代的位置上,做到特色强,功能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一年四季车水马龙,顾客盈门。旅游农业总体要求是服务管理要上去,特色品牌树起来。要使服务管理规范就要改变管理散乱局面,使环境卫生、消费价格等等都有章可循,没有欺客宰客现象,给人一种既像家又不同于家的感觉,来一次忘不掉。要与强势的旅游公司开展合作,在市场机制的框架内,依托强势旅游公司经验方法,提高管理的层次,品牌的档次。

(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市场化建设

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上,继续推广六大模式:一是主导产业拉动模式;二是龙头企业带动模式;三是农业科技推动模式;四是城市企业联动模式;五是城乡统筹互动模式;六是农业生产协会、合作社带动模式。

在产业化经营上最重要的就是必须立足县域经济实际,围绕西安生态优势,开展错位竞争,努力促进第一、二、三产业互动,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要依托资源办工业,围绕做大牛猪产业、做优果品牌、做强菜经济、做新奶畜加工业、做响薯产业为目标,强势发展食品工业和天然植物提取业。

要大力扶持培育专业市场,积极发展产销地批发市场,发展特色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要素市场。有重点地提高综合市场、批发市场等产地市场的档次和水平。拓宽营销渠道,由单一的产地市场和买卖关系向销地市场和直供直销、连锁经营、代理配送、网上交易等方式转变。积极在大中型城市开辟农产品销售窗口,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扩大市场份额。进一步完善“绿色通道”网络,改善运输环境,提高流通效率。要扶持建立农产品进出口公司,把西安的特色优势农产品打出去。

(六)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进一步规范专业合作组织内部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增强专业合作社的竞争力、组织凝聚力,使其不断发展壮大,为农民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由单纯技术服务型向技术、信息、加工、销售、储运等全方位综合服务型发展。

一是要规范组织形式。首先在登记形式上规范。要成为经过工商登记的市场法人主体,按照股份合作制运作。其次在内部管理上规范。专业合作社相应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等内部管理机构,并积极吸收农民社员进入“两会”任职,充分保障了农民社员的应有权利。

二是要依托产业优势。首先要使其产业特色鲜明。要抓住当地独有的特色产业,进行组建完善。其次是要发挥资源优势。最后是要凸显服务功能。为“三农”服务、为社员服务是专业合作社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关键。专业合作社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积极创新服务的领域、范围、形式,全力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技术服务和产后(加工)营销服务。要开展科技培训服务。专业合作社(协会)要结合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邀请技术、管理、经营专家给农民社员进行科技、管理、经营培训,并积极牵头和配合有关部门,组织专业户社员到外地学习取经,不断提高入社农户科学种植养殖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要开展新品种推广服务。为增加产量、开辟新市场,各专业合作社积极引进适合当地种植的农业新品种,优化当地产业结构。还要完善物资供应服务,为成员提供优质、低价生产资料。

三是要以市场化运作。首先是打造知名品牌。合作社要拥有自己的注册商标或品牌,并通过使用商标和加大对外宣传,不断扩大知名度,使其成为省名牌。其次是拓展销售渠道。解决产品销售难问题是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工作之一。各专业社通过产品推介会、设立外销窗口、进超市销售、产品加工等途径,来提高产品附加值,组织合作社产品进入大市场,真正发挥好中介桥梁作用。最后是产品质量要不断提升,确保农产品优质、安全。

(七)加快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抓好农村科技实用人才数量扩大的同时,要特别注重质量的提升。通过党校、行政学院培训农村实用管理人才,通过职业学院、职业学校、农业广播学校、农业培训中心等专业培训机构培养农村科技实用人才,依托市县各级协会组织培养农村科技实用人才,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培养农村科技实用人才,通过外出务工培养农村科技实用人才,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培养农村科技实用人才,通过科技示范户带动培养农村科技实用人才,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培养农村科技实用人才,加强城市对农村的人才支持。鼓励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领办创办经济实体、承包山林土地或建设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担任村级领导。

(八)加大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按照《进一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意见》和《关于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精神,不断加大对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各区县农业部门要在确保专款专用、抓好项目建设的同时,积极主动地争取本级政府加大扶持力度,落实配套资金,千方百计扩大投入。同时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实施项目捆绑;集中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加强与金融部门合作,建立经常性的衔接协调机制,以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谋划一批重点项目,组织项目推介,做好项目对接,加大金融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附件一

“十二五”西安粮食发展规划

一、生产目标

1.面积

到2015年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600万亩,其中小麦生产面积280万亩,玉米生产面积260万亩。

2.产量

粮食总产量达到180万吨,其中小麦90万吨,玉米90万吨。

二、发展重点

(一)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一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对全市6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的保护,坚决清理乱占耕地、依法处理非法占用和破坏耕地行为。二要杜绝丢荒弃耕现象,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三要充分利用坡地、山地积极发展优质旱粮的生产。四要积极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对已改种经济作物但效益不高的耕地,引导农户退经还粮。

(二)实施粮食单产提增工程

在2010—2015年期间通过实施土地治理工程、水电设施修复工程、农业科技提升工程、农业生产减本工程四大工程提高粮食单产。

1.土地治理工程

在土地治理工程中,水地平整10万亩,旱地实施基本口粮田坡改梯15万亩,土地复垦1.5万亩。

2.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及修复工程

新建40万亩高标准节水灌溉农田,修复、改造、提高120万亩(1995年前已建成)节水灌溉设施等。①实施水源工程建设。在完成全市5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基础上,加快灌区灌溉设施配套完善。在旱塬区和井灌区新打及配套机井10000眼,修复机井20000眼以及管网铺设和修复。②建设水窖、水塘、提水灌溉等小、微型水利工程3000处。③实施中、小型灌区更新改造和续建配套,选择10个万亩以上灌区工程完好率高的主灌区,按照节水标准进行更新改造。④田间配套设施建设——修建生产道路、低压地埋线、农用变压器架设等。

3.农业科技提升工程

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配方施肥120万亩,秸秆还田100万亩。病虫草害防治面积1300万亩次。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带动面积260万亩。培训农民36000人次以上。①良种繁育工程,建设8个区县粮食作物良种繁育基地,新建粮食作物良种繁育田5.8万亩,原种田1.1万亩。建立良种试验场3个,建设并配套良种试验站8个,抓好10个种子龙头企业建设。②植保工程,建设病虫实验防控中心9个,配套相关设备。建设小麦病虫草监测点30个。建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防控点8个,防控面积18万亩。建立重大病虫、重要杂草公共防控区域,防控面积30万亩。③沃土及配方施肥工程,建立中低产田改良示范区5个,改造中低产田50万亩。建立配方施肥示范基地16个,面积6万亩。建立肥料效果、肥料配比、有机无机肥料配施、秸秆还田及土壤培肥、BB肥肥效等肥料区域试验基地10个。建设土壤地力长期定位监测点150个。④高产创建工程,建设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点38个。其中一是建设5个200亩以节水喷灌为基础的按需施肥、按需灌水、良种良法配套的智能控制现代农业粮食综合示范展示区。二是建设8个百亩高产攻关田,9个千亩示范田,16个万亩示范基地。⑤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完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粮食生产区域站30个。开展市、县、乡三级技术培训500次。购置不同层次的农技推广进村入户服务车100辆。

4.农业生产减本工程

在粮食主产区扶持25个粮食生产合作社,开展土地托管服务,通过对农业生产环节进行补贴,每亩减少农民生产成本50元。

(三)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现代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改造中低产田等现代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能力。要稳定和扩大灌区粮食生产面积,降低灌溉成本,提高灌溉效果。增加旱肥地面积,减少旱薄地面积。

(四)开展粮食高产竞赛活动

1.超高产攻关田建设

在冬小麦和夏玉米生产中各建立一个10亩超高产集成技术攻关田和一个10亩高产品种攻关田。

2.高产示范点建设

各建一个100亩高产品种示范田和一个高产技术示范田。

3.高产示范片建设

在冬小麦和夏玉米生产中各建立一个千亩高产技术示范片。

4.提升粮食单产水平

要求全县(区)粮食亩产较本区县前三年平均水平明显提高。

5.提高粮食生产管理工作水平

要求全县(区)小麦大田杂草、杂株率控制在0.5‰以下。

(五)推进机械化生产

大力推广农机新机具、新技术,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提高粮棉油生产的综合机械化水平,不断扩大机械作业面积,提高劳动产出率。

(六)推进粮食生产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

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的科研和推广工作,增加科研推广经费投入,积极开展农民教育和培训,加强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宣传、推广力度,促进全市粮食生产技术的整体提高。其主要内容如下:

1.粮食生产示范体系建设

在我市高陵、临潼、周至、户县、蓝田、长安、阎良和灞桥八个粮食主产区县,建立小麦玉米科技示范点1000个,面积5万亩。

2.粮食生产技术指导体系建设

建立市县级专家、区县级技术指导员、乡村级农民科技示范样板户为主的三级粮食生产技术指导体系,为粮食生产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其中专家30人,技术指导员400名,培养科技示范户800名。

3.粮食生产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网络建立起专家组成员,技术指导员与农民科技示范户电子档案系统,苗情监测分析与管理系统,网上咨询培训系统。

4.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

建设小麦示范田5000亩,玉米示范田4000亩。每年全市安排各种作物肥效试验80个。每年免费化验土样4000个。每年发放“配方施肥明白单”50万份。建设秸秆还田小麦示范田2000亩,玉米秸秆还田示范田2000亩。

5.肥料市场执法检查和土壤墒情测报

进行肥料市场执法宣传培训、开展快速抽样检测、进行肥料市场执法。建设全市土壤墒情测报点12个。

6.粮食病虫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以市植保站为龙头组织各区县植保部门开展粮食病虫害监测调查,建立粮食病虫系统测报点60个,准确掌握病虫发生情况及开展趋势分析,并及时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发布病虫发生警报,为各级政府部门指导大田生产和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科学依据。

7.粮食病虫应急防治体系建设

针对病虫发生防治特点,每年根据预测结果,至少储备小麦病虫统防统治药剂20吨,通过已组建的20支应急防治队伍对小麦重大病虫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每年统防面积10万亩以上,带动和确保整体防治工作及时有效进行。加强现有病虫应急防治队伍的日常管理和建设,对应急防治器械进行维护和更新,使其保持良好运行状态,同时根据需要组建新的应急防治队伍。

8.植物检疫

加强产地检疫及调运检疫执法,确保降低外来有害生物传入风险,特别要加强对外来和恶性杂草的检疫,减少杂草对粮食生产的危害。

(七)发展粮食产业化

大力扶持、培植种粮大户,适度扩大种粮农户的家庭经营面积,减少其他农户的家庭经营面积。同时,积极发展粮食生产合作社,提高粮食生产竞争力,逐步实现粮食生产基地化。大力扶持粮食加工企业,提高加工能力,促进粮食产销衔接及粮食产业化发展。要实现粮食加工集群化,产品优质化,服务流通顺畅化的农作物产业化协调发展格局,促进粮食增产,实现农民增收。

三、保证措施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全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决策部门,要加强对粮食生产工作的领导,加强粮食生产基础地位的认识,充分树立粮食安全意识。

2.落实政策,调动积极性

一是建立优质高效粮食生产基地,进一步引导农民发展粮食生产。

二是广泛宣传贯彻《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营造全社会支持农业、发展农业、服务农业的环境,多渠道增加粮食投入。

三是广泛宣传贯彻《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减少非农用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3.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要稳定、壮大农技推广队伍,拓宽农技服务领域,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进一步推动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吸引社会资金

继续做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工作,积极筹措配套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省农资综合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扶持政策,将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户手中,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对种植业大户给予政策、物资、技术等多方面的扶持,鼓励非农企业和资金进入农业,吸引外资开发粮食生产,发展、扶持粮食深加工企业,实现粮食提质增效。

5.多方筹措资金

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小型水利建设、节灌增效示范、基本口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都市农业、土地治理等),明晰重点区域、重点任务,统筹使用,集中投放和建设。积极开展项目策划包装等工作,争取国家、省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等方面的项目和投资。建立粮田基金,建议对房地产开发、园区建设、农民宅基地建设占用高产基本粮田的征收粮田建设基金。

6.加大管理创新,建立考评制度

在粮食增产项目实施上,要整体规划,分区域实施,实行项目招投标制。在水电上,要建立村级所有,个人管理的新型管理机制,要把对水电设施破坏问题纳入乡级治安综合治理范围和考评体系。在科技上要以示范为中心,以示范带生产;以培训为中心,以培训带示范;以测报为中心,以测报带防治;以科技人才和乡土人才引进和培养为中心,以人才带科技。在粮食减本增效上要以生产合作社为中心,以土地托管为方式,以项目承包为方法,在生产过程中搞好田间管理的社会化服务,确实减轻农民生产成本。

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果,粮食增产项目建设中,要建立项目考评机制。要在项目实施中按不同归口部门建立子项目的申报、评审、检查、验收、评比制度,确保项目资金用于项目实施。

附件二

“十二五”西安蔬菜发展规划

一、规划目标

到“十二五”末期,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00万亩,设施蔬菜面积达到50万亩,其中日光温室面积10万亩,大棚20万亩,中小棚20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200万吨。

新增设施蔬菜面积20万亩,总面积达到50万亩,其中新增日光温室5万亩、达到10万亩,新增固定式大棚15万亩、达到30万亩;新建集中育苗7万平方米、达到10万平方米;新建产地市场20个、达到30个;持续开展设施蔬菜综合技术集成,达到亩均效益提高50%以上。

二、发展重点

在蔬菜生产上,以基地建设为重点,建立蔬菜集约化育苗体系,加强示范培训,引导蔬菜产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安全型方向发展。

1.蔬菜基地建设,重点在建设“两带两基地”

(1)菜产业带。该产业基地位于西禹高速公路西阎段两侧,南起灞桥新筑北至阎良振兴,全长39.1公里。涉及灞桥、临潼、高陵和阎良四个区县的九个乡镇,耕地面积27.9万亩,其中重点区域涉及沿线38个行政村,耕地8.2万亩。西阎路蔬菜产业带总面积达到5万亩,其中无公害基地面积达到4万亩,设施蔬菜基地面积2.5万亩。在产业带内用5年时间将我市高陵县打造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设施蔬菜生产集散地,陕西最大的现代设施农业的示范区和西安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集中展示区。

(2)沿渭无公害蔬菜产业带(包括19个乡镇)。该产业基地涉及周至、户县、长安、未央、灞桥、高陵、临潼等7个区县19个乡镇。建设蔬菜基地面积12万亩,建设设施蔬菜面积6万亩,建设无公害蔬菜面积10万亩。

(3)秦岭北麓露地有机瓜菜产业基地。该产业基地涉及蓝田、临潼、长安、户县等4个区县16个乡镇,在我市秦岭北麓建设有机瓜菜面积5.1万亩。其中,在秦岭山区发展适于高寒冷凉地区种植的蔬菜及山野菜0.2万亩;在丘陵苔原区发展适用于节水型瓜菜3.6万亩;在沿山平原区发展精细、高档、高产的露地或设施瓜菜1.3万亩。

(4)阎良瓜菜产业基地。该产业基地涉及阎良建设瓜菜基地面积10万亩,基地以无公害甜瓜为主,同时发展西瓜、蔬菜。其中甜瓜5万亩,蔬菜5万亩。

2.种苗繁育体系建设

在我市建设10个工厂化蔬菜育苗中心,实行专业化育苗、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确保种苗供应。在布局上建立市级育苗中心1个,生产应急储备蔬菜种苗,根据市场需求综合调配全市蔬菜生产基地用苗。根据各区县主导产业,分别建设年生产能力200万株以上的分中心5个:一是阎良甜瓜育苗分中心,二是高陵果菜类育苗分中心,三是临潼制种番茄育苗分中心,四是户县西瓜育苗分中心,五是长安食用菌及蔬菜育苗分中心。

3.示范园区建设

重点建设以蔬菜生产技术为主的三个示范园区和两个展示中心。三个示范园区为:一是阎良区10万亩设施瓜菜示范区,二是临潼万亩设施番茄制种示范区,三是户县蒋村镇2万亩设施瓜菜示范区。两个展示中心为:一是西安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中心,二是高陵县高墙村农民增收展示中心。在园区和展示中心的建设上,要编制规划,制订实施方案,市财政、林业、水利、交通、科技等相关部门加大支持力度,形成建设合力,推进蔬菜示范园区的快速发展。每个园区占地100—150亩,主要进行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带动辐射全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

4.蔬菜技术研究、推广与培训

在新品种引进上,鼓励扶持西安市各级科研推广机构、企业(组织)开展蔬菜新品种特别是设施蔬菜新品种繁育和引进工作,计划每年支持10个自育新品种的繁育和10个引进新品种的推广。

在设施建造上,积极开展高效节能型设施的研发及标准的制定工作,从设计、建造、选材、造价、效益等综合因素研发适于西安地区发展的先进蔬菜设施,并制定西安蔬菜设施建造技术标准。

在生产模式研究上努力探索设施蔬菜特别是设施蔬菜优质高效生产模式,在总结现有模式的基础上,研究引进新的模式,通过试验示范,在各大蔬菜生产基地推广应用。全面开展蔬菜生产技术标准的制定(修订)、培训、宣传和指导工作,每年制定(修订)蔬菜技术标准2项以上。

在技术培训上,根据产业布局和需求,实行分级培训,市上重点培训技术骨干,县、乡重点培训农民技术员、生产大户,达到村有技术员、户有明白人,每年组织召开各级技术培训、宣传、指导100场次,参加人数10000人次以上。

5.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

积极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大力推行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管理。要结合无公害蔬菜标准化村建设,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明确责任,确定专人负责,切实抓好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

在建立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供应基地基础上,重点发展具有特色的优质菜、各种口味的特色菜、质量高档的精品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试验、示范等措施,引导菜农种植名、特、优品种,加快品种更新步伐。要丰富生产品种,均衡生产供应,满足市场需求,把我市的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成为本地市场占有率高、品种多、质量好、档次高的精品名优特菜供应基地。

6.蔬菜产业化生产与建设

培育和扶持蔬菜生产龙头企业,进一步增强带动能力。通过市场引导、政策扶持等手段进一步壮大现有龙头实体,组建发展一批新兴实体或经济合作组织,促使它们加快与国内外大企业、科研院校、生产基地的联合,进一步壮大龙头实力,在公司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集中精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利用区位优势,抢占国内等大中城市鲜菜市场。

在发展净菜初加工的基础上,引导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经营范围,发展精深加工,如脱水菜、保鲜出口菜、蔬菜粉末、蔬菜汁生产。对已经初具规模、有发展前途的加工企业,引导它们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膨胀规模,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建立蔬菜生产冷链体系。按照“一个产业一个物流平台”的总体思路,依托自治区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以蔬菜外销为重点,加快冷链外销体系建设,集中建设一批集“生产、冷链、配送、外销”为一体的冷链配送中心。

7.健全市场和信息体系,建立完善销售服务网络

一是对我市当地蔬菜批发市场,改善服务设施,增强蔬菜吞吐能力,开辟无公害蔬菜交易区,有条件的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二是充分利用已建成的西安市农业信息网及各区县信息网络,搜集、发布市场信息,实行网上销售。三是加强蔬菜产品推介工作。蔬菜产品推介工作是搞好以市场为导向的蔬菜生产的重要环节。四是要推行现代物流配送方式,总结推广配送经验,开展直销、配送、连锁等新兴蔬菜营销方式。五是鼓励、扶持农民专业营销组织的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推动农民组织的健康发展。六是在公安局、交通局协助下,做好运菜车辆的交通管理,加强沟通联系,畅通绿色通道,确保我市蔬菜及时、快捷送达外地市场。

8.加大科技投入,健全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建设

一是与省内大专院校建立长期协作关系,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来我市现场技术指导、培训,取得强大的技术支撑后盾。二是健全市、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实行技术人员包地块,包棚室责任制,培植一批科技示范户,形成强有力的技术服务体系。三是层层抓样板,村村抓示范,组织行政科技人员深入无公害蔬菜示范区第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联合承包,在责任田插标立牌,注明示范区面积、品种、行政责任人、技术承包人,严格落实捆绑责任制,责、权、利挂钩,确保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的落实。

附件三

“十二五”西安畜牧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要求,实施板块经济战略,以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跨越式发展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质量效益型畜牧业为中心,以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为动力,以提高畜产品产量和质量为重点,进一步加快畜牧业产业化建设步伐,推动整个畜牧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尽快把畜牧业做大做强,建设成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努力实现建成畜牧大市、强市的奋斗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的原则

根据当地资源状况以及群众的养殖习惯,选择畜牧业发展的优势项目。

2.市场导向的原则

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具有市场开拓潜力的主导产业。

3.规模化发展的原则

在畜牧业基地建设中,要提高畜牧养殖规模化、集约化比重,改变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状况。

4.标准化生产的原则

在规模化的基础上,引导组织规模养殖场(户),按照畜禽的标准化饲养方式进行生产。

5.效益优先的原则

加快畜牧产业发展步伐,推进产业化进程,把生态、经济效益置于首要位置,确保畜牧业持续增产,农民稳定增收。

(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市奶牛、生猪、肉牛、羊、家禽饲存栏分别达到15万头、130万头、10万头、34万只、1174万只;畜牧业产值达到7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全市畜产品总量达到100万吨,其中肉类总产量16万吨、蛋产量12万吨、奶类产量70万吨。实现畜牧业突破性发展,形成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格局,基本实现向畜牧大市、强市的跨越。

二、发展重点及区域布局

“十二五”期间,重点是发展以奶牛业为主的草食家畜产业,着力建立完善奶牛业板块,同时积极稳步发展生猪、肉牛、奶山羊和养鸡等产业,加快构建特色畜牧产业群,把西安畜牧业发展为西北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特色畜牧业。

根据不同自然条件和畜牧养殖基础,突出优势产业发展,继续按照“一个板块、两个产业带、三个主产区”的区域布局,发展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产业化生产。即以临潼区、阎良区、高陵县、灞桥区为主的奶牛业板块;以周至、户县、长安区、临潼区为主的生猪产业带;以周至县、户县、长安区、蓝田县为主的秦岭北麓及渭河滩头肉牛产业带;以长安区、户县、高陵县为主的蛋鸡、肉鸡主产区;以蓝田、临潼为主,带动阎良、高陵的奶山羊主产区;以蓝田为主,辐射带动长安、临潼的肉羊主产区。

奶牛产业:重点抓好以临潼、阎良、灞桥、高陵为主的奶牛业板块,带动全市奶牛业的发展。要继续抓好银桥、东方等牛乳制品加工企业发展,加强内部管理,实施名牌战略,以高质量、高水平的优质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一些全国知名乳制品加工企业引入我市,提升我市奶业产业化发展整体水平。在奶牛产业板块建设上,突出抓好以奶牛小区,养牛大场(户)为主体的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同时把奶牛小区建成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示范基地。奶牛小区和示范园区都要通过组建合作组织,实行“统一管理制度、统一档案制度、统一繁育制度、统一防疫制度、统一技术指导”的规范化管理。到2015年,奶牛业板块奶牛存栏达10万头,占全市奶牛存栏的66%,板块鲜奶产量36万吨;全市奶牛小区(场)达到260个。所有奶牛将实现小区饲养和机械化挤奶。奶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奶业产业将发展成为我市畜牧业中最具特色的产业,成为我省乃至西北的行业老大。

生猪产业:围绕以周至、户县、长安、临潼为主的生猪生产产业带,继续抓好生猪的“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生产,使之成为我市优质猪肉生产基地,重点抓好种猪场、规模养猪场、养殖小区建设,加快繁育体系建设力度,加大良种引进力度,尽快提高我市瘦肉型猪所占的比重。扶持生猪产业龙头企业,重点支持猪肉冷藏、分割、深加工企业,鼓励屠宰加工新线建设,扩大屠宰能力。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密切利益联合和产销机制,使生猪生产的产业化程度有一个质的飞跃,带动我市生猪生产快速发展。到2015年,全市生猪存栏达到130万头,年出栏肉猪170万头,其中瘦肉型猪占到80%以上,猪肉产量达到15万吨,生猪产业总产值达到22亿元。健全猪的三级良种杂交繁育体系,建成优质瘦肉型种猪生产供应基地,二元母猪和三元杂交子猪生产供应基地。全市规模养猪场(户)要达到10000个,占总出栏的比例要达到50%以上。

肉牛产业:重点抓好以周至、户县、长安、蓝田等为主的秦岭北麓及渭河滩头肉牛产业带。肉牛生产上,要抓好基础母牛群建设,普及推广冷冻精液配种,达到可繁母牛全部冻精配种,全面提高肉牛质量,打牢肉牛业发展基础,抓好肉牛的产销衔接。要深入开展肉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迅速提高肉牛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肉牛生产数量、质量和效益。在扶持现有牛肉加工企业,打造江海牌肥牛、兆龙牌牛肉品牌的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合作、联合等途径,努力发展建设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肉牛屠宰精深加工企业。到2015年,全市肉牛存栏达到12万头,年出栏肉牛9万头,牛肉产量3万吨。肉牛杂交改良覆盖率达到80%。龙头企业年屠宰加工肉牛能力10万头。形成肉牛生产产业化格局,促进肉牛生产跨越式发展。

养羊业:主要抓好以蓝田、临潼为主,带动阎良、高陵、灞桥、周至奶山羊主产区;以蓝田为主,带动长安、临潼的肉羊主产区。在养羊业中,重点抓好关中奶山羊的发展,引进良种莎能奶山羊,改良低产奶山羊群,推广奶山羊综合生产配套技术,使作为“穷人奶牛”的奶山羊产业在我市边远地区得到快速发展。对低产奶山羊和土种山羊,逐步利用波尔山羊等良种肉羊进行改良,提高其生长速度和产肉性能,推广肉羊快速育肥技术,推进我市肉羊业再上新的台阶,积极扶持和培育羊肉、羊乳加工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养羊产业的发展。到2015年全市羊只存栏达到34万只,奶山羊单产由现在的平均450公斤提高到800公斤,肉羊出栏率由现在的30%提高到50%以上。养羊规模大户达到1000个以上,养羊小区达到30个。初步形成以蓝田、临潼为养羊生产产业带,以奶山羊为主的养羊生产产业化生产模式。

养禽产业:主要建设以户县、长安、高陵为主的蛋鸡、肉鸡主产区。养鸡产业发展要稳存栏、上规模、上水平、上质量、增效益。把提高科技含量、提高良种覆盖率、提高单产水平、提高规模化养殖程度、完善市场服务功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作为重点,肉鸡产业依托华秦雁肉鸡公司,建立我市肉鸡产业化生产、经营新格局,形成良种繁育、饲养管理、饲料供应、兽医防疫、产后销售相互协调综合配套的产业化生产格局。蛋鸡产业发展方面,要改进蛋鸡的饲养方式,大力发展规范化的养殖小区,推广长安周家庄养鸡经验和模式。到2015年,全市家禽存栏量达1174万只。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多渠道增加畜牧业投入

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为畜牧业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领导保证,创造优越的条件。继续给予畜牧业各项优惠政策,为畜牧业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抓住国家增加对农业等基础设施投资的良好机遇,积极引进项目资金,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相应地提高畜牧业的投入比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搞好内引外联,积极寻找合作伙伴;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畜牧业,积极引导农民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以横向联合为辅助、以农民投资为主体的投资体系。

(二)实施产业化工程,推行“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生产模式,推进产业化经营

本着龙头企业抓重点、主导产品抓特色、利益联结抓机制、经合组织抓强化、最终产品抓名牌的思路,在继续抓好银桥、东方等龙头企业升级提高的基础上,重点培育、扶持和引进一批高科技、大规模、外向型龙头企业,尤其在奶业要实现新的突破,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按照产业化的思路抓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经营。重点抓好以奶业、生猪、肉牛和奶山羊、肉羊、蛋鸡、肉鸡为重点的畜产品生产产业带和主产区基地建设。

(三)实施畜禽良种工程,重点抓好冷配体系和原种场建设

积极引进良种,加强地方品种选育,树立层次明晰的“原种场—扩繁场—商品代种畜禽场”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以良种奶牛扩繁为重点,应用先进生物技术,积极开展性控冻精、高产奶牛冻精,加速奶牛品种改良,提高全市奶牛品质,促进奶业发展。稳定畜禽良种核心群,重点建设西安市种猪场,使其基础母猪群达到500头,从而带动全市养猪产业的发展。

(四)实施科教兴牧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大力推广畜禽品种改良、无公害畜禽标准化养殖技术,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技术培训,把畜牧生产真正纳入依靠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轨道上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畜牧科技人员深入畜牧生产第一线,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加快科研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积极研究、探索、创新科技推广体制和运行机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移,大力实施畜禽良种工程,优化畜禽结构,提高单产和产品质量和养殖的经济效益。

(五)健全强化服务体系,提高畜牧技术服务水平

健全强化畜牧服务体系,加强畜牧技术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手段,增强服务功能,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一是健全强化畜牧兽医技术服务推广体系。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配备技术推广所需要的交通工具、培训器材,提供必要的培训经费。对现有技术人员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业务素质。二是继续加强动物疫病防检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动物防疫诊断、动物检疫和兽医卫生监督等防检体系,及时有效地对重大畜禽疫病实施监控。加强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冷链体系,提高防疫效果,控制疫病传播。三是加强市场与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各区县要积极建立专业市场和畜禽交易市场,搞好畜禽产品流通。加强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及饲料、兽药等信息的采集、分析与发布,使信息向畜产品批发市场、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中介组织、养殖大户延伸,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服务。加强信息反馈,及时将生产动态、市场行情、重大举措等情况反映到上级有关部门,为领导掌握情况、指导生产、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六)以动物产品安全为重点,切实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和饲料药物残留控制工作

一是要抓好《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草原法》等畜牧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利用广播、报纸杂志、电视发放宣传材料、举办学习讲座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养殖户普及法律知识,引导他们学法、守法。二是抓好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切实保证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三是强化重点动物疫病的防治。始终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制定防治预案,保证资金和技术物资储备。明确动物疫病控制目标,对危害较大的牲畜烈性传染病以及人畜共患,力争两三年内控制和扑灭。要实施计划免疫和强制免疫。畜禽防疫注射密度必须达到100%;普遍推行免疫档案和免疫标志制度,凡未加带免疫耳标的牲畜一律不得上市出售。四是强化动物检疫监督。切实加强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市场监督检查,坚决杜绝病害畜禽及产品上市,确保人民吃上放心肉。加强改善执法手段,继续搞好市、县、乡动物疫情测报站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的疫情测报网络。继续完善动物疫病控制体系、防疫监督体系,疫情监测体系和防疫屏障体系。五是加大对兽药生产、经营和使用监管,确保畜牧业和畜产品质量,科学指导和监督兽药、饲料的合理使用,严防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残留,同时坚决打击在畜产品中添加非法物质,确保畜产品安全。

(七)搞好饲用作物种植和草业建设,促进种植业由“二元”向“三元”结构的调整

一是加大秸秆等其他饲料资源的开发力度。二是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三化”技术,提高秸秆的科学利用率,实现秸秆开发与草食家畜的同步增长。养牛羊重点县、规模养牛户、养羊户要普及青贮,特别是奶牛小区带棒玉米青贮。三是组织好饲用作物种植,大力推广人工种草,搞好草场改良。重点搞好饲用玉米及苜蓿等优质牧草的种植、饲喂、试验、示范、推广,积极鼓励规模养殖户,特别是养牛、养羊、养猪大户种植牧草。

附件四

“十二五”西安果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水果面积达到100万亩,总产达到100万吨,产值突破30亿元。

猕猴桃是我市的招牌产业,计划发展到40万亩,主要在周至、户县和长安发展;

石榴发展到15万亩,在临潼集中发展;

葡萄发展到10万亩,在户县、长安、灞桥建设精品葡萄生产基地;

樱桃稳定在5万亩,在白鹿原上建起中国成熟期最早的樱桃基地;

秦岭北麓时令水果发展到30万亩,在沿线的周至、户县、长安、蓝田构建起百公里的绿色长廊。

二、重点工作

(一)加强果树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

加强西安猕猴桃研究所种质资源圃建设,加快新品种选育和引进,提高我市猕猴桃品种储备能力,为猕猴桃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在秦岭北麓107省道长安段新建200亩的西安现代果业展示中心,体现资源、品种和技术优势。在临潼和灞桥建设200亩软籽石榴试验示范园,加快石榴品种更新换代速度。同时,在周至、户县、长安、蓝田、灞桥新建5个200亩的果树种苗扩繁圃,形成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的良种苗木繁育体系,抢占果业发展制高点,增强果业发展实力。

(二)扩大标准化生产,建设生态果园

在全市新建20个生态果园示范村,按照欧盟有机果品生产的标准进行建设。经过3—5年的努力,全市建成5万亩有机果品生产基地,占领国内外高端果品市场。

(三)积极实施现代果业项目,提升果业发展整体水平

抓住机遇,选择政府重视、整体水平高、有规模的区县,按照相对集中、板块推进的原则,建设苗木繁育基地、有机果品生产基地和果品销售基地,推进果业产业化向高层次发展,全面提升西安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四)加快示范园(区)建设,培育精品果园

围绕特色优势果业,加快建设西安现代果业展示中心等6个现代果业示范区,建设完善周至30万亩优质猕猴桃板块等11个果业万字号基地,带动和促进全市果业发展水平大提升。抓好50个精品果示范园建设,选择管理水平高、果品质量优、分级严格、包装精美、具有自主品牌的果园,从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全力打造“提质增效工程”的样板,提升果品质量,带动果品生产消费升级。

(五)积极实施政策性补贴项目,推进产业发展

实践证明,对新建果园实行积极地财政补助,引导示范作用明显。“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继续扩大补贴范围,确保新建园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强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全力提升我市果业生产水平

进一步加大果业科研攻关力度,解决果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加大果业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修订、完善及推广,进一步加快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以推广“四项技术”、实行“五统一”果园管理制度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果园管理水平和果品质量;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重点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规范化栽培与品质提升等技术,扩大示范园比例,尽快建成一批品种优良、管理规范、标准化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生态平衡的国内一流示范园(区);继续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百园示范工程”,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周边果农,促进果业标准化生产。

(二)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提高果业队伍素质,拓宽果品销售市场

加大对果业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大力引进果业人才,加快果业队伍素质的提高;继续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合作,开展与法国普瑞蓝姆德公司、新西兰全球园艺公司的技术交流,扩大我市果业影响力。立足国内,扩大国内销售市场,积极组织、参加和参与部、省、市在国内外举办的各类果品推介会、展销会,大力宣传我市特色时令水果,促进果品对外贸易。积极转变经营思路,建立健全销售网络,扩建营销网点和窗口,培育长期稳定的客户,促进果品贸易。积极鼓励果品进超市行动,着力提高国内大中城市及周边市场份额,保证我市果品销售顺畅。

(三)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升果业综合竞争力

以猕猴桃、石榴等优势果品的品牌建设为重点,选出果品质量好、生产管理规范的企业(协会),积极进行品牌创建,着力培育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名牌产品,真正做到靠品牌开拓市场,靠品牌提升档次,靠品牌提高效益。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增强企业出口创汇和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引导各地积极发展果业合作社,鼓励和扶持一批典型,推进全市果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

(四)提早着手应对,化解市场风险

认真分析国内外形势,及时关注果品市场的变化,提早谋划,积极应对。要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开拓新市场。及早动手,发布产地、产品信息。利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发布产销信息,主动组织客商采购销售,多种措施并举,确保全年果品产得出、销得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