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加快西安经济转型研究成果

加快西安经济转型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1—1西安市2001年和2009年生产总值和投资对比图二是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足。近年来,我市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消费,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所增强,但是进一步扩大消费的空间仍然很大。2009年,西安市工业增速为12.2%,低于GDP增速2.3个百分点。西安市科技实力在我国大中城市位居前列,优势明显,各类研究成果较多。2008年,西安市在本地技术合同成交数和成交金额占比不足20%,军

加快西安经济转型研究成果

加快转变西安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和重点研究

课题承担单位:中共西安市委政策研究室    

 项目负责人:宋毓文 中共西安市委政策研究室

 课题组成员:李传顺 中共西安市委政策研究室

       冯家臻 中共西安市委政策研究室

       武 洁 中共西安市委政策研究室

       卜振炬 中共西安市委政策研究室

       秦 辉 中共西安市委政策研究室

为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转变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近期,我们与省内部分专家学者和市级有关部门的同志,对加快转变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和重点进行了研究。

一、加快西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努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消费需求,积极推动自主创新,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来看,力度还不大,步子还不快,成效还不明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快转变我市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一)从需求结构分析,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投资,出口拉动不足,消费需求空间有待进一步扩大

一是经济发展以投资拉动为主,投资结构不合理。“十五”至今,我市生产总值从734亿元增长到2719亿元,增长近3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2001年的28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500亿元,增长8.7倍,大大高于生产总值的增速,投资拉动型经济特征十分明显。但是,从投资结构看,工业投资偏低、投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表现较为突出。2001—2009年,工业投资额由234.82亿元增加到441.57亿元,增幅为65%,远远低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由2001年的81.5%降为2009年的17.7%,(见图1—1)。

img11

图1—1 西安市2001年和2009年生产总值和投资对比图

二是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足。2009年,我市进出口总额72.55亿美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在12位,其中出口33.3亿美元,外贸逆差5.95亿美元,外贸依存度仅为18.2%,内陆型经济特征十分明显,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大。

三是消费需求的空间仍然很大。

近年来,我市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消费,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所增强,但是进一步扩大消费的空间仍然很大。一是消费需求仍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2009年,我市城乡储蓄余额高达3084亿元,居副省级城市第5位,而同期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381亿元,仅居副省级城市的第13位。二是城乡消费差距显著,农村消费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2009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1.12亿元,比2008年增长19.7亿元,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249.79亿元,占90.1%,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31.33亿元,仅占9.9%。

img12

图1—2 副省级城市2009年进出口总额和占GDP的比重

(二)从供给结构分析,三次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工业不大不强、服务业虚高、现代都市农业薄弱

一是工业不大不强。表现在:第一,工业增长不快。2009年,西安市工业增速为12.2%,低于GDP增速2.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25.33亿元,占GDP比重为26.7%,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仅高于哈尔滨(见表1—1);第二,大型企业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偏少。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也只有区区1058户,占全部工业企业中的10.2%,而同期深圳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万户宁波达到8000多户,成都也达到3000多户。第三,名牌产品少,在行业内排名靠前的企业少,支柱产业少。目前,我市只有陕鼓集团、比亚迪、陕重汽、法士特、西电公司和西飞这六户企业在本行业排名靠前;在全市工业中,只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6%,达到支柱产业5%的标准,居第二位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仅为3%。

表1—1 15个副省级城市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占GDP的比重

img13

续表

img14

二是服务业虚高。2009年,服务业在我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虽已过半,占53.6%,但这是在工业不大不强的情况下出现的,存在不少问题。第一,总量不大。与其他14个副省级城市相比,我市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仅高于长春市和厦门市,居第13位,比第一位的广州市少4085.61亿元,比成都市少773.05亿元(见图1—3)。第二,内部结构不合理,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即传统服务业多、现代服务业少;生活性服务业多、生产性服务业少;在旅游、文化、科教等方面所拥有的发展资源多、形成的强势产业少。2009年,生产性服务业只占第三产业的46%左右,而生活性服务业比重超过54%。从投资来看,仅房地产一个行业的投资额就占全部第三产业投资额的37.4%,第三产业内部发展极不平衡,那些真正能推动工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img15

图1—3 15个副省级城市200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

三是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水平不高。传统农业所占比重依然较大,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不高,综合生产能力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制约了以农业板块和产业带为主的农业规模化建设。龙头企业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组织化程度低。2009年,西安市龙头企业只有81家,而其他副省级城市基本上都超过百家,西安市排位明显靠后。在已形成五条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发展上很不平衡,除了乳品加工业发展较为完善外,其余的果品、蔬菜、肉类、粮食加工企业均存在着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差、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带动作用差等问题,尚处于初级产品加工阶段。

(三)从要素投入结构分析,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待提高

一是科研成果产出率较高,但本地转化率低。西安市科技实力在我国大中城市位居前列,优势明显,各类研究成果较多。2009年,技术市场交易额达35.60亿元,申请专利量12772件,专利授权量4706件,但是,在本市的转化率不高。2008年,西安市在本地技术合同成交数和成交金额占比不足20%,军工系统科研院所的成果本地转化占比不足6%,2009年西安高校技术输出到外地的比输出到本地的高两倍多。

二是企业科技投入不足,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2008年,西安市科技经费筹集额共197.79亿元,其中研究开发(R&D)经费96.56亿元,占GDP比重为4.41%,高于国内副省级城市。但是,从科技投入经费来源看,各级政府投入较大,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自身投入不足,高校、研究机构的R&D经费支出中企业投入比重在全国20个大中城市排名倒数第三。大中企业中,有R&D活动的占比为39%,其投入占销售额比重的1%左右,创新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四)从城乡和所有制结构分析,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依然突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

一是城乡发展不均衡矛盾突出。2009年,城六区GDP总和与远郊七个区县之比为2.6∶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由2003年的1∶2.73扩大到2009年的1∶3,差距扩大了0.27倍。另外,城市和农村在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等公共资源方面的配置不均衡。

二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2009年,我市非公企业为7.95万户,生产总值占全市GDP的48.7%,而成都的非公企业为12.17万户,生产总值占全市GDP的53%,南京为12.7万户,占53.1%,杭州为12.82万户,占68.6%,沈阳为27.4万户,占65.2%。我市非公经济无论在数量还是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与其他同类城市相比都存在明显差距。

二、加快西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思路

从国外发达城市经济转型的经验看,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向何处转、如何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个城市所处发展阶段和城市化进程的把握和判断。近年来,虽然我市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总体上看,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投资主导和工业推动仍然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按照这一基本判断,针对西安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认为,加快西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坚持“四个必须”,抓好“五个重点”,实现“四个突破”,推动“三个转变”。

(一)坚持“四个必须”

必须坚持在加快发展中实现转变,以转变发展方式的成效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在发挥优势中实现转变,走出具有西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发展道路;

必须坚持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态环境中实现转变,加快建设人民满意城市;

必须坚持在扩大改革开放中实现转变,加快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步伐。

(二)抓好“五个重点”

一是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实施工业和服务业“两轮驱动战略”,着力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强化工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服务业对工业的促进作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以高技术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是把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抓住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的重大机遇,按照市场机制统筹科技资源的思路,以改革推进统筹,形成军民融合、中央和地方单位互动、产学研一体的格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实现城市创新驱动发展,促进西安由科教资源大市向经济强市转变。

三是把提高城镇化水平、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按照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标准,加快城市组团、副中心和中心镇建设,拉大城市骨架,扩大城市规模,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发挥城镇在聚集生产要素、发展现代产业、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构建梯度发展的城市格局,在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是把坚定不移地实施板块带动战略作为拓展发展空间、推进布局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培育壮大经济板块,加快产业集聚,促进集群发展,提高资源集约利用,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基地,提高集约化、集群化发展水平,形成具有西安特色的集约化发展模式。

五是把加快改革开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努力把西安建成行政效率高、行政透明度高、行政收费少的地区。着力营造适宜创新创业和居住生活的良好环境,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创新创业型企业和各类人才。大力提高招商引资规模和质量,推动更多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推进西安国际港务区和西安出口加工区扩区建设,进一步提高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努力打造内陆对外开放的战略高地。

(三)实现“四个突破”

一是在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上实现突破,促进科技资源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上实现突破,增强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是在西安国际港务区和西安出口加工区扩区建设上实现突破,进一步提高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四是在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上实现突破,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放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具有西安特色的梯度发展的城市格局。(www.daowen.com)

(四)推动“三个转变”

一是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二是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三是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主城区支撑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转变。

三、加快西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

(一)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以高技术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把工业结构的调整和振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以及三次产业之间的融合,进一步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形成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服务业的配套优势、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都市农业的规模优势,不断提升西安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

1.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依托高新区、经开区、沣渭新区和航空航天基地,科学制订规划,强化政策支持,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形成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为核心,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新型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为西安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2.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着眼于世界范围内制造业与服务业加速融合的新趋势,依托沣渭新区、经开区等园区,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基地,大力发展为优势主导产业配套的科技研发、金融、会展、现代物流、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把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成为我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的主体产业,助推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高效、完整的产业发展链条。

3.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发展

在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同时,调整投资结构和方向,加大对装备制造业、文化旅游业等产业的投资力度,重点发展壮大汽车、输变电成套设备制造、专用通用设备制造和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坚持以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产业聚集和产品配套为重点,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提高配套率,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向高端攀升,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我市打造成为西部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4.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

着力建设优质粮食、无公害蔬菜、特色果业和优势畜牧业四大特色农业基地,进一步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园、现代农业展示中心和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建设,构建基础、产业、经营、市场、科技和质量“六大体系”,用都市型现代农业统筹我市农业发展,形成“科学、生态、高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

(二)加快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进步对西安经济增长的贡献

把建设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作为提升西安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机遇,按照市场机制统筹科技资源的思路,以改革推进统筹,形成军民融合、中央和地方单位互动、产学研一体的格局,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城市创新驱动发展。

当前,加快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设西安科技资源大市场

整合科技服务机构,成立西安科技服务中心。通过开设互联网站、服务热线,提供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技术交易、咨询服务和政策落实等一站式服务。依托陕西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网络,建立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产品测试检验、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完善企业、高校院所供需信息公告机制,促进资源互通对接。

2.加速科技投融资体制改革

积极争取国家“新三板”在西安试点,开展非上市企业股权交易。实施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推进计划,支持一批科技型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融资。发挥已上市企业的融资扩张作用,通过并购科技型中小企业等方式,加快项目转化和产业发展。拓展技术产权交易机构职能,为企业提供技术产权交易和融资服务。采取财税政策支持、项目保荐服务、业绩评估奖励等措施,吸引国内外投资机构加入西安创业投资联盟。建立政府资金引导、科技部门推荐、银行独立审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分担机制。

3.构建产业技术联盟

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发挥政府组织引导作用,构建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牵头,中小企业和研究机构组成的产业技术联盟。鼓励联盟研究产业发展战略,加强产业合作配套,参与行业准入认证,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以重大项目聚集科技资源,以资源集聚促进产业发展。

4.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建立军民科技资源统筹战略联盟,加强政府与军工行业集团在产业联建、技术融合等方面的战略合作,建立军民资源统筹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将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加快航空产业基地、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建设,组织实施重大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化项目,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军工重大技术向民用转化,加快国防军工重大技术向民用产业延伸拓展,推进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

5.推进统筹科技资源先行示范园区建设

高新区围绕“世界一流园区”建设,在创业孵化、投融资体制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成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先行示范区。经开区以建设千亿元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构建产业技术联盟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成为科技资源支撑产业规模发展的先行示范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要在中省与地区科技资源融合、军工与民用科技资源融合、国有与民营科技资源融合、国内与国际科技资源融合等方面先行先试,成为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示范区。

(三)坚定不移地实施板块带动战略,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基地,提高集约集群化发展水平

板块带动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要继续深化实施板块带动战略,进一步培育壮大经济板块,加快产业集聚,促进集群发展,不断调整优化布局结构。

1.培植壮大区域经济板块

根据我市产业基础和发展现状,依托“五区一港两基地”,突出点片结合,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着力培植泾渭、出口加工区、航天、航空四个先进制造业板块;高新、草堂、郭杜三个高新技术产业板块;未央新城、国际港务区、浐灞新区、沣渭新区、草滩五个现代服务业板块;曲江、临潼、楼观、大明宫、渭河城市段、明城墙、秦岭北麓七个文化旅游板块,形成我市特色明显、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板块经济格局。

2.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围绕我市五大主导产业和产业平台,突出点线结合,整合优势产业资源,采取企业联合、重组、兼并,建立企业集群发展基金等方式,促进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集聚,逐步形成一批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品牌影响广、市场份额高的产业集群。

(四)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把提高城镇化水平、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发挥城镇在聚集生产要素、发展现代产业、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1.把城市组团、副中心和中心镇建设作为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把城镇建设纳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总体规划,按照梯次推进的原则,近期,要集中力量加快四个城市组团、三个新城、四个县城建设,打造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城镇节点,以此带动全市小城镇建设与发展,进一步优化城乡结构,形成功能明确、布局合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主城区—城市组团和副中心—中心城镇”梯度的国际化大都市城市体系。

2.把提升城镇承载力作为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重点

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向城镇延伸、公共服务向城镇覆盖。优化城镇产业布局,依托区域内产业园区及大型企业集团,大力发展配套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促进产业园与城镇建设相结合,以特色产业支撑城镇化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及市民到城镇居住、创业,促进产业与人口同步聚集。

3.把扩权强镇改革试点作为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

选择经济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中心镇,实施扩权强镇试点,赋予中心镇部分县级规划、土地、财政等经济管理权限,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增强自我发展活力。通过政府推动、体制创新、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努力把试点镇建成产业聚集区、人口集中区和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小城市。

(五)加快国际港务区建设和出口加工区扩区步伐,提高招商引资规模和质量,努力打造内陆对外开放的战略高地

按照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打好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两张名片,发挥区域性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会展中心的作用,形成与沿海、世界各地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便捷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大幅提高西安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能力。

1.加快国际港务区建设和出口加工区扩区步伐

进一步加大对国际港务区和出口加工区扩区建设的支持力度,打造成国内最大的国际型陆港和欧亚大陆桥上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和商贸集散中心,提升西安出口产品层级,辐射带动全省乃至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

2.支持更多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借鉴成功企业“走出去”的经验,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鼓励政策,支持引导大型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到境外投资创业。

3.进一步加大对外合作交流

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在国际友好城市积极开展西安形象推介活动,树立西安在国际上的新形象。制定更具吸引力的政策,引导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在西安设立分支机构,世界500强企业在西安投资或建立研发中心。争取更多的外国政府、城市和国际机构在西安设立领事馆、商务处和联络办事机构,开通与更多国际大城市的直航,积极为我市扩大对外开放搭建更好的平台,促进国际的人员交流和往来。充分利用国际友好城市的资源,进一步开展文化、科技、教育、学术等领域的合作交流。

4.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高招商引资规模和质量

建立政府推动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招商方式,大力培育招商企业、中介组织,加快市场化招商引资进程。进一步拓展外商投资的范围和领域,将招商引资领域从工业项目向民生、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延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