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英国音乐家戴留斯的作品欣赏

英国音乐家戴留斯的作品欣赏

时间:2023-05-0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弗雷德里克·戴留斯是霍尔斯特同时代的作曲家,祖籍德国,在美国、德国接受音乐教育,大部分时间居住在法国。1899年37岁时在伦敦举行第一次音乐会,由于英国指挥家、音乐演出经理托马斯·比彻姆爵士的热情支持和介绍,他的作品在英国日益受到欢迎。1934年在英国逝世,终年72岁。他们各自在伦敦学习或工作,或入皇家音乐学院师从查理·斯坦福、沃恩·威廉斯、霍尔斯特,同埃尔加为代表的现代英国音乐传统保持着承上启下的历史关系。

英国音乐家戴留斯的作品欣赏

弗雷德里克·戴留斯(Frederick Delius,1862~1934)是霍尔斯特同时代的作曲家,祖籍德国,在美国、德国接受音乐教育,大部分时间居住在法国。早年受格里格的影响,不少作品在德国首演。1899年37岁时在伦敦举行第一次音乐会,由于英国指挥家、音乐演出经理托马斯·比彻姆爵士(Sir Thomas Beech,1879~1961)的热情支持和介绍,他的作品在英国日益受到欢迎。主要的作品有:歌剧《康加》(Koanga,有序幕和尾声的三幕结构,1895~1897)、《乡村罗密欧与朱丽叶》(带序幕的三幕结构,1900~1901)、独幕剧《红喜鹊》(1902,拉威尔于1905年改编成声乐钢琴谱)、《芬尼摩尔和盖尔达》(由十一个画面组合的二段情节结构,1908~1910);管弦乐曲《巴黎之歌》(1898~1899)、《阿巴拉契亚》(1896,1902年修改加入合唱)、《英国狂想曲——布里格集市》(1907)、《夏日庭院》(1908,1913年修订)、《北国素描》(1913~1914)、《从前》(Eventyr,英文:Once Upon a Time,1917)等,还有钢琴协奏曲(1897)、小提琴与大提琴协奏曲(1916)、小提琴协奏曲(1916)、大提琴协奏曲(1921);合唱与乐队的《海的漂流》(Sea Drift,1903~1904)、《生的弥撒》(A Mass of Life,1904~1905)、《日落之歌》(1906~1908)、《孟春初闻杜鹃啼》(On hearing the first cukoo in spring,1912)、《安魂曲》(1914~1916)、《离别之歌》(songs of Farewell,1930)。室内乐作品不多,歌曲选材比较广泛,有挪威语、丹麦语、德语、英语等。戴留斯的旋律风格与民歌有渊源关系,和声喜欢用变化不定的变化音和弦,配器手法讲究精美,形式结构不拘于古典传统原则,趋向自由发展主题的狂想曲式,风格轻盈、纤细、浓重、雄健,深受印象派和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又自成一格,难以划入任何一种流派。他于1922年出现瘫痪征兆,四年后双目失明,靠别人听写帮助完成他最后的一些作品。1934年在英国逝世,终年72岁。

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英国涌现出阿瑟·布利斯(Arthur Bliss,1891~1975)、杰弗里·布什(Geoffrey Bush,1920~)、威廉·沃尔顿(William Walton,1902~1983)、迈克尔·蒂皮特和本杰明·布里顿等一批国际公认的杰出的英国作曲家,他们同英国音乐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作品里表现出一定的民族因素、民族精神。他们各自在伦敦学习或工作,或入皇家音乐学院师从查理·斯坦福、沃恩·威廉斯、霍尔斯特,同埃尔加为代表的现代英国音乐传统保持着承上启下的历史关系。然而,他们又受到现代新流派特别是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的影响,音乐创作采用更多的现代技法,不拘泥于任何一种风格,在独创方面都有所建树。(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