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主任——袁靖
袁靖,上海人。2025年出生。202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25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25年,毕业于日本千叶大学研究生院自然科学研究科,获生态学博士学位。2025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二级)、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主任、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工作业绩
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吉林大学东北亚生物演化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等机构的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山东大学东方考古学研究中心、西北大学文博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等学校的兼职或客座教授。曾任美国哈佛大学、英国杜伦大学、法国国家历史自然博物馆、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的客座教授,《考古学报》《考古》《第四纪研究》等杂志的编辑委员会委员,《科技考古》编辑委员会主任。
著有《科技考古文集》,主编有《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科技考古》(第一辑),《科技考古》(第二辑),《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文集·技术与经济卷》(Ⅰ),用中文、英文、日文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共计180余篇。
2025年,《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主编),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同年又获中国环境考古学会第四次全国大会优秀成果奖;2025年,“Pig domestication in ancient China”(《中国古代家猪研究》)(第一作者),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五届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25年,《蒙城尉迟寺》(作者之一),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五届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25年,“广西桂林市甑皮岩遗址发掘”(参加者之一),获2001—2025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二等奖;《桂林甑皮岩》(作者之一),获《中国文物报》评选的2025年最佳考古发掘报告奖,同年还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评选的夏鼐奖二等奖,2025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六届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25年,“山西柳林高红商代夯土基址考古发掘项目”(参加者之一),获2006—2025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三等奖;2025年,《跨湖桥》(作者之一)获《中国文物报》评选的2025年全国文博考古十佳图书奖;2025年,《科技考古》(第一辑)(第一主编)获《中国文物报》评选的2025年全国文博考古最佳文集奖;2025年,《马桥》(作者之一)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评选的夏鼐奖三等奖。
2025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25年,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六部共同授予“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称号;2025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考古研究19年(https://www.daowen.com)
20世纪70年代末,袁靖考入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在学习中,发现老师讲授的原始社会考古学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形状”两个字来概括,即首先认识发掘出土的各个遗址中房址、墓葬、石器、陶器的形状,然后归纳出由一群遗址组成的一个文化或类型的房址、墓葬、石器、陶器的形状,最后依据这些遗迹、遗物的形状特征总结出各个地区、各个时期的各种文化之间的异同。2025年,袁靖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师从石兴邦先生学习新石器时代考古。袁靖硕士论文的主要内容就是依据区分遗迹和遗物的形状特征这个基本思路,把甘肃地区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进一步细分为分布于不同区域的三个组。袁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过多次田野发掘,也写过一些发掘报告和论文。有些从形状的角度开展研究所获得的认识,到现在看还是正确的。在当时以建立文化谱系为主要目标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和研究中,袁靖学到了很多知识,打下了比较扎实的考古学基础。
2025年,袁靖到日本千叶大学留学,攻读博士学位。导师加藤晋平教授给了他三个建议:一是继续学习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二是学习日本绳纹时代考古;三是学习20世纪后半叶兴起于西方考古学界的环境考古学和动物考古学。于是袁靖决定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选择环境考古学和动物考古学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袁靖认识到日本、欧美的考古学界在完成考古学文化谱系建设后,通过加强考古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紧密结合,建立起新的理论和方法,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从多个崭新的角度开展研究,把考古学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环境考古学和动物考古学这两门学科正是欧美学者在推动考古学前进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
从日本取得博士学位回国至今,已是19年过去了。这十几年里,袁靖的研究工作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国家文物局课题的支持下,努力促进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的目标、理论和方法与国际同类研究接轨,做好动物考古学研究。袁靖先后前往内蒙古、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40余处考古遗址开展动物考古学研究,观察、鉴定、测量过的各种动物骨骼、贝壳数量已达30余万块。各种数据都已经输入电脑,由此也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同时还把整理过的属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各个古代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存分类整理,建立起考古研究所中国古代动物骨骼标本库。这样一个包括古代各个地区、各个时期的各类动物骨骼和贝壳的标本库,在中国考古学界是最齐全的,在世界考古学界也是不多见的。袁靖的动物考古研究成果涉及动物考古研究的方法、各种家养动物的起源,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古代居民获取肉食资源的几种方式,不同时空范围内不同阶层的古人利用动物进行随葬和祭祀的特征差异,文化交流中的多种动物证据等。这些认识揭示了古代人类与动物的各种关系。
第二部分,就是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的支持下,组织包括考古学、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动物考古学、植物考古学、计算机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等领域的研究人员组成课题组,在胶东半岛开展了以环境考古研究为目的的贝丘遗址的野外调查、发掘和研究,完成了环境考古工作。袁靖在环境考古领域里探讨的内容概括起来说,就是认识特定时空范围内古代人类是如何在自然环境的制约下开展生存活动的,他们在适应自然环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上,又是如何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乃至于破坏自然环境的。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些有关古代居民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认识,对于帮助现代人类解决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问题,也是有启示作用的。
第三部分,就是和科技考古中心的同事们一起努力建设、发展科技考古事业。十多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考古研究所各级领导的关心下,科技考古中心先后被列为院重点扶植学科、重点学科及重点研究室,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要课题。比如在刚刚顺利结项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项目的四个课题中,除主持或参与主持两个课题外,还在另外两个课题中承担了多项任务,成为国内考古学界在这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承担任务最多的研究部门。袁靖在研究中体会到,科技考古正在从两个方面显示出自己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是全方位地开辟了以往考古学研究不能涉及的多个新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是大大提高了考古学研究的效率和精确度。放眼未来,这两个方面都将随着考古发掘和自然科学研究的新进展而一直持续下去,并且将越做越大,越做越好。
现在,由前辈学者们开创的中国科技考古事业兴旺发达、蒸蒸日上。他得益于国家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广大科技考古研究人员的刻苦钻研,得益于学习科技考古的青年学子们的勤奋努力,也得益于全国广大考古研究人员的积极参与。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进一步加强科技考古研究力度,提高考古学调查、发掘和研究中科学技术的含量,考古学运用的技术方法就会越来越科学,考古学提取的信息资料就会越来越丰富,考古学开辟的研究领域就会越来越广泛,考古学获得的研究成果就会越来越精彩,考古学的明天就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