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外国文学与电影鉴赏:电影知识与经典作品

外国文学与电影鉴赏:电影知识与经典作品

时间:2024-01-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电影与观众之间具有极大的互促作用,在这其中存在着电影评论驰骋的广阔天地。二是从电影文学的角度评论。用于对电影作品或电影现象作比较专门和系统、深入的研究。电影短评是对一部电影作品中的某些现象进行具体评论的较短小的议论文。启蒙主义文学优秀作品很多,以之为题材的电影也很多。其作2011年9月11日在68届威尼斯电影节获得最佳电影金狮奖。

外国文学与电影鉴赏:电影知识与经典作品

电影文学音乐摄影美术以及导演、表演等多种艺术于一身,其艺术形象既是直观的,又是多义的,这就要求电影评论者:(1)有一定的审美素养,懂得初步的电影知识,具备一定视听艺术的感受、鉴赏力。(2)懂得电影评论的文体及写作方法,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电影评论者必须是电影审美鉴赏上的“懂门道者”,才能真正写好电影评论。在具体评论时我们固然可以侧重于作品的某一方面,但在鉴赏时,则要求我们具备综合思维的能力,从迅速流动的电影画面中感受并理解其丰富的审美信息,并在评论时把这种感受上升到一定的理性的高度。

电影评论以鉴赏为基础,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对电影作品加以阐释和评判,它是连接电影创作与欣赏的桥梁,也是深化电影审美,促进电影艺术发展的重要途径。

电影以最逼近生活形态的直观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生活,极大地突破了传统艺术审美在文化层次上的局限;电影又是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这就对文化水平、审美素养参差的大多数观众完整、准确、深刻地鉴赏电影作品产生一定难度。一部电影作品通常有数以亿计的观众,这就决定了电影对社会精神文化、对观众的影响力,是许多艺术所难于比拟的。同时,电影又是带有突出的商品性的艺术,巨额的制作费用和庞大的发行网络,使电影不能不受观众欣赏趣味的制约。所以电影与观众之间具有极大的互促作用,在这其中存在着电影评论驰骋的广阔天地。正如美的音乐培养出能欣赏音乐的耳朵,而能欣赏音乐的耳朵也反过来促进美的音乐的产生一样,美的电影作品能培养出懂得审美的观众,懂得审美的观众也反过来促进美的电影作品产生。因此,电影评论的基本职能有二:(1)阐释并引导观众去把握某一部或某一类电影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意蕴和艺术手法等审美元素,帮助观众欣赏和鉴别某一部或某一类电影作品,以提高电影审美水平。(2)对电影作品或一段时期内、某一电影艺术家的电影创作成败得失进行评判,以促进电影创作的艺术水平,推动电影艺术的健康发展。因而,电影评论有两种类型:阐释型,评判型。

由于评论的动机与角度的不同,电影评论的视点(着眼点)是多种多样的,若从大的方面来归类的话,可以分两种类型:第一种:评论主题思想。即把评论的视点投注在电影作品的思想价值上,作出对电影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现象的价值评判,即创作者是否敏锐地发现并表现出具有历史意味和现实意义的生活现象;同时从电影作品与创作者之间的联系,着重评判创作者对于这种生活现象的认识深度。具体评论对象可以是题材(如取材的大小、反映生活面的宽窄、材料的生活真实性与艺术真实性、典型性等)、主旨、观点与感情的倾向性、深刻性以及题材主题情感倾向的社会意义等。第二种:评论艺术特色。即把评论的视点投注于电影作品的艺术特色。大的方面看,可以对电影作品的艺术观念、艺术风格等进行审视、分析;小的方面看,可以对电影作品的艺术技巧、表现手段进行评论。这又有两个角度:一是从电影艺术手段的角度评论。如对镜头的运用(蒙太奇长镜头、固定与运动镜头、空镜头)、画面(构图、色彩、层次)或音响的分析、评价等进行审美鉴赏或阐释、评论。二是从电影文学的角度评论。如评论主题、题材,评论人物性格与形象,评论情节结构与线索、叙事方法与细节、过渡与照应、环境的交代、气氛的渲染、对比与烘托,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论文体是一种学术性的评论文体。用于对电影作品或电影现象作比较专门和系统、深入的研究。其特点在于有强的理论性。其基本写法是从一定的理论出发,举例分析电影作品或电影现象,提出自己的理论见解,评判其得失。一般采用结构完整的议论文写法,篇幅较长。

电影短评是对一部电影作品中的某些现象进行具体评论的较短小的议论文。其基本写法是选取某电影作品的某一方面(如导演、演员表演、镜头运用、音乐)或某一具体现象(如某一镜头、画面,某处音乐,某一情节场面等)进行具体的剖析、评判。其特点是有较强的具体针对性,篇幅不大,数百字即可。但其结构清晰,观点鲜明。

杂感又叫杂文,是一种文艺性评论文体。其特点是自由轻灵、生动形象、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杂谈、漫笔、随笔、观后感都是杂感的形式。其基本写法“缘事而发,以微知著”。即从实事、实物入手,作为议论的出发点,通过类比、联想、对照联系到电影作品或现象,进行议论评判,或表达认识、感受。取材不宜多,口子不要大,篇幅不要长,要有文艺性。

微型评论实际上并非文体,而是三言两语乃至百字的评论片段。其特点是篇幅很小,只针对一点一事,构思巧妙,写法活泼。如批评影片平庸的一句话影评:《戴思蒙医生的十三个牺牲者》:我是第十四个。

启蒙主义文学优秀作品很多,以之为题材的电影也很多。

如以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为题材,上个世纪就有四五部,既有黑白的也有彩色的。本世纪拍摄的新片就好看多了,其简况如下:

《鲁滨孙漂流记》(Robinson Crusoe)

别  名:四海英豪,荒岛余生

发行时间:1997年6月12日

时  长:105分钟4秒08

导  演:乔治·米勒(George Miller)

罗德·哈迪(Rod Hardy)

演  员:皮尔斯·布鲁斯南(Pierce Brosnan)

吕塞特·安东尼(Lysette Anthony)

地  区:美国

语  言:英语,国内拷贝有中文字幕。

《荒岛余生》(即《鲁滨孙漂流记》)电影海报

这部影片拍得很美,尤其是热带海洋与岛屿的风光、热带生活风情十分吸引人。故事情节基本符合原作,个别情节有所新创作,与原作比变化较大,应该说是变得更好看了。鲁滨孙的扮演者皮尔斯·布鲁斯南正是007——俊朗的硬派英雄的扮演者,其人粉丝无数,相信这是个很亮的看点。

歌德的《浮士德》上世纪也有不少电影厂拍过。有幸的是新世纪有一俄罗斯名导演索科洛夫在此以之为题材,拍出一部很经典的大作。其作2011年9月11日在68届威尼斯电影节获得最佳电影金狮奖。简况如下:

《浮士德》(Faust)

导  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Aleksandr Sokurov)

国家/地区:俄罗斯

主  演:汉娜·许古拉(Hanna Schygulla)

乔汉内斯·泽雷尔(Johannes Zeiler)

马克西姆·梅米特(Maxim Mehmet)

该片是由当代俄罗斯影坛的领军人物之一的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导演,是他1999年开拍的“四部曲权力系列集”(“人的力量”系列电影)的最后一部,是收尾之作。之前三部分别是关于希特勒的《莫洛赫》(Molokh),关于列宁的《遗忘列宁》(Taurus)和关于日本裕仁天皇的《太阳》(Solntse)。索科洛夫的《浮士德》改编自19世纪歌德歌剧作品第一部分,讲述德国人浮士德,为了换取知识而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梅菲斯特,该片融入了歌德和德国作家托马斯·曼(Thomas Mann)文学作品的大量题材,为亚历山大·索科洛夫汇聚其早期三部作品主题之作,影片在冰岛取景拍摄。主演汉娜·许古拉也是蜚声影坛的著名演员。该片的可观性很强。

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电影版本也很多,当然,德国题材的作品,最合乎原作、最经典的当属德国拍的影片。该片简介如下:

德国1976年版《少年维特的烦恼》电影海报

中文名称:少年维特的烦恼

英文名称: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

别  名: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

拍摄时间:1976年

电影导演:艾格·古恩特 Egon Günther

电影演员:汉斯·小沃尔夫 Hans-Jürgen Wolf

卡塔里娜·塔巴赫 Katharina Thalbach

希尔玛·鲍曼 Hilmar Baumann(www.daowen.com)

赫瓦特·格罗瑟 Herwart Grosse

芭芭拉·迪图斯 Barbara Dittus

语  言:德语,国内仅有中文字幕版。

值得一提的是,法国也拍了一部现代版《少年维特的烦恼》,题目是《少年维特》。题材故事与歌德作品无关,仅仅取其名而已。该片主人公是当代巴黎一群中学生,他们的烦恼与维特的别无二致——初恋。初恋,应是所有青少年的梦和问题,又由于反映的生活是当代的,主人公是我们中学生熟悉的人群,所以该片或许更受我国中学生观众的欢迎,更能让他们理解而激起共鸣。此片简介如下:

翻译片名:少年维特、少年维特的烦恼

法语片名:Le Jeune Werther

英语片名:Young Werther

导  演:雅克·杜瓦隆 Jacques Doillon

主  演:Isma&euml l Jolé-Ménébhi Faye Anastasia

Jessica Tharaud...

国家/地区:法国

对白语言:法语

发行公司:Pan Européenne Distribution...

上映日期:1993年3月31日 法国

片  长:94分钟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的主人公浮士德有人生五大追求:追求知识、追求爱情、追求政治理想、追求艺术、追求社会理想。然而,大导演索科洛夫只选择刻画了与魔鬼上路远行前的知识与爱情追求,而放弃了更富神话传奇色彩的政治、艺术和社会理想追求。于是,影片《浮士德》那些本该属于“奥德赛历险记”般的传奇故事,变为了影像风格极其凌厉的视觉艺术:地狱阶梯般的山峦、时刻喷发的滚烫热泉……纷纷以具体的形象传达着抽象的意蕴。在观众刚来得及去思考时,浮士德没等原著中的天使帮忙,就私自霸道地毁去关于灵魂交易的合同——这显然是与原作最大的不同之处。最后索科洛夫的《浮士德》中的魔鬼梅菲斯特竟然极不甘心地被内心力量强大的客户——浮士德挫败了。

提及色彩风格,历来坚持加深灰度滤镜来拍片的索科洛夫,近些年迷恋于数码影像技术,进一步颠覆了传统的视觉效果而变得更灰,有的时候或许让人觉得灰得也太过了,似乎是隔着防紫外玻璃看荒诞世界

声音方面,和索科洛夫所有的影片继续完全保持一致,只不过这次的对白换位了全程德语。除了与挚爱的少女对话外,浮士德与梅菲斯特和其他角色说话的语速都是飞快的,像我们耳边那些永远不停歇的信息流。同时,又有另一个深沉而舒服的磁性男声,诵读着好听的散文诗,每每出现在人物稍作休憩的间隙。

此部《浮士德》,被称为是其“权力的力量”四部曲之终结篇。前述三部,分别是关于希特勒的《莫洛赫》(Molokh,1999),关于列宁的《遗忘列宁》(Taurus,2001)和关于日本裕仁天皇的《太阳》(Solntse,2005)。在导演阐述中,索科洛夫表示“这个系列讲述了那些历史上最为出名的赌徒,是如何输掉人生中最大一比赌注的”,对于有信仰的个人来说,浮士德所下的灵魂赌注,可谓是最最巨大的。索科洛夫认为以浮士德作为系列终结,非常具有象征意义,“他和那些历史上真实的掌权者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观众很容易发现,他们对话语权有着共同的热爱,但在日常生活中,却都陷入了一种病态的不幸。”

歌德阐释过,“不快乐的人是危险的。”

在索科洛夫《浮士德》自首至尾,这个浮士德确实是不快乐的,也是危险的。他带来的毁灭已经历历在目。可当他在地狱之旅中不留情面地撕毁灵魂交易合约那一瞬,我们看到了索科洛夫坚信的人类自救能力——不等天使,不靠上帝,和魔鬼没啥生意可谈,大不了撕了合约毁了棋局。

【点评】 本作既概述了情节特点,又评点了色彩风格、声音处理、原作系列、导演意图,随意而散漫,结构不求严谨,主旨不求集中,是较为典型的杂感式影评。

导演雅克·杜瓦隆的93现代版《少年维特》的影片内容,不是来自魏玛时期诗人歌德笔下的德国19世纪浪漫恋情,而是来自法国巴黎当下一群少年的无名忧愁,杜瓦隆借助于歌德的名作想要表达法国当下一群少年的内心世界,这一“借喻”式手法的运用与歌德的文本产生了“互文性”的呼应,时空与地域被拓展了,同时少年内心也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图景。歌德笔下的那个德国少年的浪漫忧郁成了法国现代少年烦恼的一个意味深长的背影

该片中蒂尤姆(与维特年龄相仿的中学生)自杀了,这引发了一连串事件,伊斯玛埃尔等同学想要寻找蒂尤姆自杀的原因,他们先是猜测物理老师——他对失窃的追查可能伤害了过于敏感的蒂尤姆。他们想方设法惩罚物理老师。之后又想到了多愁善感的蒂尤姆可能因无望的单恋而自杀。于是一群同学上街寻找蒂尤姆的梦中姑娘。当伊斯玛埃尔找到那个漂亮女孩米雷娜后自己爱上了她。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内心开始注满了忧伤。

时代的变化无疑使电影场景和主人公增添了现代气息,T恤代替的古典式背心地铁取代了马车,然而那个核心——青春的烦恼,少年的忧愁,依然如故。

伊斯玛埃尔,一个现代少年的心中恋情,原本与文学作品中的少年维特毫不相干。但导演让伊斯玛埃尔在思念米雷娜间隙翻阅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小说,并通过一部同学间相互传递的关于拿破仑的书(拿破仑出征时带在身上唯一一部小说就是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暗示它们之间的精神联系。他们寻访、跟踪米雷娜的过程也像是一次出征,其间伊斯玛埃尔会拿出《少年维特的烦恼》来印证自己的内心。

而蒂尤姆的自杀,在影片里只是作为叙事的引子。蒂尤姆本人没有出场,但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影片对蒂尤姆自杀原因最终并未做出明确的交代,只是暗示他的脆弱与单恋宛如歌德笔下的维特——那份深深执念中的忧伤境界。

影片把焦点对准少年,让事件自然流露,映现出少年们的内心——他们混杂着同学间的友谊和恋情。青春是如此美丽,又如此令人伤怀。影片重点展示伊斯玛埃尔如何爱恋上继而又失去那个蒂尤姆和他共同钟情的漂亮女孩米雷娜。影片最后,伊斯玛埃尔等在米雷娜家门前,米雷娜出门上学时看见他却像没看见一样,伊斯玛埃尔感到内心空荡荡的,有一种失落感紧紧抓住他。他自言自语道,我不会灰心。这是成长中的失落,他在体验人生挫折感的同时产生了一种人生期待,尽管这是一种自我期许。

爱情发生时的美妙与受挫时的伤怀,其实是一种内心感受。这是影片主调,也是歌德小说的主题。面对人生中迟早会遇到的失恋的忧愁,你不能拒绝它,只能拥抱它,那也是美好的一部分。

由此观察影片中涉及的自杀问题,就有了一个参照系数。人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磨难与挫折,这是与身相随的。谁可以幸运地加以幸免呢?

然而,总有一些人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一生理应幸福。这是愿望,与现实无关。而一旦遭遇到现实的反弹,就会变得怨天尤人,或者低迷颓丧。也许,我们不说克服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不说自杀与悲剧的区别——那些老生常谈的话。而说,坦然接受挫折,正是健全人生的标志,是智慧成熟的体现。这正是93现代版《少年维特》与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共同主题——无论哪个时代的青年都要懂得的人生道理。

歌德在小说中将维特的自杀审美化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自我殉难——在他笔下自杀只能是结局。

而在影片《少年维特》中,现代维特伊斯埃玛尔们要比蒂尤姆、同样比歌德笔下的维特“健康”多了——同样失恋了,但他站在米雷娜的门前暗自鼓劲而不是拔出一支技术上比维特的先进得多的手枪。因而,本片中,自杀只是序幕而不是结尾。这是情节上乃至主旨上和社会意义上与歌德原作绝大的不同。

而这,或许正是雅克·杜瓦隆的意图。两个现代版的维特,蒂尤姆和伊斯埃玛尔,一个连接着古典,一个延伸向现代。他们与歌德的维特有着精神上的谱系关系,而更多的则是时代精神变化的展现:感情的狂飙突进已经成为过去时,现代青年更善于思考、更成熟、更理性。当今陷于爱情漩涡尤其是早恋的青年从这部影片中可以学到人生最重要的东西而不是狂热的维特装和风靡一时的、不负责任的自杀。

雅克·杜瓦隆的这部电影拍摄得非常优美,少年间的纯情与忧伤,像一首淡雅的诗篇,含有些许青涩与纯真,少年的悸动与温情,以及些许的忧愁与感伤,却没有惨烈的自杀、悲剧的结局。

【点评】 本文评论的是影片的一个情节。选择的题目、对象不大,但由于进行了比较评论,内涵就深刻多了。作者评论了两者情节的异同、自杀的主题意义及社会意义,悬揣了导演意图,可谓口子小,涉及广,论述深。

《鲁滨孙漂流记》:一个英国水手遇船难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没想到他竟然活了那么多年,更没想到他竟然运气好到还能回欧洲,最最没想到的是他竟然带回来一整个启蒙时代!

【点评】 本文评论《鲁滨孙漂流记》的情节的离奇性和作品巨大的时代意义。“没想到”的排比、递进使句子整齐而新奇,意旨表现由小到大,且富有幽默意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