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英国将低碳产业打造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英国将低碳产业打造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更新时间:2025-09-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英国作为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的主要参与国,积极借助“碳信贷”交易机制,促使企业尽量降低碳排放,同时鼓励企业将自己剩余碳减排量拿到市场出售,以赢得经济利益。据英国环保部门统计,2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自家庭,因此,以家庭为单位的节能减排成为政府瞩目的重点。

第四节 英国将低碳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不仅率先享受到工业革命带来的繁荣与富足,而且也首次尝到环境污染的苦果。19世纪中期以后,伴随着英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英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人口也逐渐向大城市集中。但由于缺乏规划及住房短缺,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与此同时,产业革命带来的生态和环境破坏也愈演愈烈,煤炭的大量使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等,造成严重的大气和环境污染,给英国社会带来持久而深远的消极影响。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长及对生活质量的追求,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等问题才引起政府与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英国推行节能减排的特点

英国属于西方发达国家,其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1%,但资源消耗和碳排放量所占比例却超过2%。英国政府认为,作为发达国家,应该在推行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节能减排方面发挥带头作用。英国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环保概念。该战略确定的4个优先目标分别是:保护自然资源和优化人文环境、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气候变化与能源问题以及可持续社区建设。

(一)将节能减排确定为国家战略任务

自2025年起,英国先后多次发布环境年度报告。2025年,英国积极响应里约全球环境首脑会议要求,率先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2025年新工党政府上台后,提出对环境的关注应该成为制订各种政策的核心。2025年5月,英国政府公布第二份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了同步发展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目标,并引入了量化指标。2025年3月,英国政府出台第三份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了到2025年的发展方向。2025年3月,英国议会推出世界上第一个《气候变化法案》,首次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政府在减低能源消耗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过程中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即到2025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在2025年的基础上减少26%~32%,2025年二氧化碳减排80%。2025年7月,英国政府发布新的可持续发展指标统计,介绍了68个领域的发展变化状况。2025年,英国政府在年度预算中又首次提出碳预算概念。英国政府在注重政策引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全民参与节能减排。

英国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原则是:在环境极限之内生活,尊重环境、资源和生物的多样化。为此,要改善环境,确保生活需要的自然资源不受损害并世代保存。

(二)分类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措施

英国环保政策的主管部门是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英格兰及威尔士环境署、苏格兰环保署和北爱环境和遗产服务局是重要的地方环保管理机构。上述环保部门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政策。按行业主要分为4类,即公共部门、工商行业、交通行业以及建筑与家居行业。

在公共部门,英国政府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十分凸显,一是政府率先确定自身能效标准和减排目标,二是政府公共采购向节能减排的方向转变。目的是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保持政府在节能减排中的政策主导地位。

在工商行业,英国主要采取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定等政策进行软性约束,用现有技术、最低成本达到减排目标。

在交通行业,英国通过制定车辆使用税、汽车碳排放标准及呼吁欧盟将航空和道路交通纳入碳排放交易机制等方法或硬性约束手段,实现其国内减排目标。

在建筑与家居行业,英国分别针对新建房、现住房、家用电器及公众教育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较为完备的政策,目的在于引领节能减排潮流,特别是在生态建筑方面发挥作用。

(三)积极引导企业节能减排(https://www.daowen.com)

英国政府运用财税政策和奖惩机制,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负责”的原则,积极引导企业进行多种方式的节能减排。

1.征收气候变化税。规定企业如果达到与政府签署的减排标准,可以减征最高80%的气候变化税,以鼓励和刺激企业减排。

2.建立“碳信贷”排放交易制度。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涉及国家最多的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包括英国在内的27个欧盟成员国,共有12000家企业参与交易。英国作为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的主要参与国,积极借助“碳信贷”交易机制,促使企业尽量降低碳排放,同时鼓励企业将自己剩余碳减排量拿到市场出售,以赢得经济利益。为保持高能耗企业的竞争力,英国政府同时还推出了《气候变化协议》,对那些愿意提高能效或减少排放并达标的企业给予税收折扣。

3.设立碳基金和减排基金。碳基金和减排基金是由政府和私营企业出资设立,其中部分基金来自政府征收的气候变化税及垃圾税。碳基金主要面对中小企业,用于咨询节能技术和购买节能设备,帮助中小企业实现减排既定目标。减排基金主要是为英国各类企业减排技术的推广、环保项目的实验和减排项目的实施提供服务,目的是强化企业减排温室气体的意识,增强企业减排主动性。碳基金和减排基金的设立,既帮助企业提高了碳管理水平,同时也树立了企业社会责任感,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从政府到民众的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在实施节能减排战略中,英国政府不仅出台了一系列宏观政策,对政府部门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如:2025年出台的《中央政府部门可持续行动》报告,内容涉及气候变化和能源、可持续消费与生产、自然资源保护、再生能源与热电联供等多个方面。要求政府部门在1999—2025年基础上,到2025年每平方米办公面积提高能效15%,2025年提高能效30%。在创新政府采购制度方面,2025年1月出台的《改革政府采购》,提出了未来政府采购的方向和远景目标,其重点是政府在整个采购供应链体系中要建立起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政府采购要向低碳、能效高的产品和服务转变,并对政府采购目录上的所有产品和服务都制定了更为严格的准入制度和能效标准。

据英国环保部门统计,2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自家庭,因此,以家庭为单位的节能减排成为政府瞩目的重点。2025年,英国颁布实施了《家庭节能法》。2025年起,英国政府又拨款数十亿英镑,提高居民家庭能效,并责成有关能源公司提供节能灯泡、保温设备、高能效电器和锅炉。2025年4月,英国政府再次出台建筑节能新标准,规定新建房屋必须安装节能节水设施,使其能耗降低40%,到2025年,所有新建房屋都要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同时,英国政界的多位重量级人物也在节能减排战略实施过程中身体力行,发挥表率作用。时任首相布朗表示:将把唐宁街首相官邸的供暖温度调低1度。保守党政策负责人奥利弗·赖特温表示:自己家的房子已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并且全部换上了节能灯泡。自由民主党领袖尼克·克莱格表示:出差时尽量坐火车,同时使用笔记本电脑以替代耗能高的台式机。

政府部门和重要官员的表率作用有效带动了全民参与节能减排的自觉性,节能环保观念正在日益深入人心。有关调查显示:目前,英国已有94%的民众相信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变化,57%的民众相信本国的经济社会已经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66%的民众主张采取个人行动缓和气候变化。

二、英国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英国在实施节能减排的同时,努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走在了世界前列。2025年5月,《英国能源白皮书》显示:2025年,在英国的能源总量中,煤炭的比重占35%、石油和天然气占40%、核能占19%、可再生能源仅占6%。而到2025年,煤炭在英国能源总量中的比重将降低到20%,油气的比重保持在40%左右,可再生能源比重扩大到35%。其中风能和核能将是英国优先开发的可再生能源。

在风能方面,英国把北海当成“未来之湾”,大力发展风能。英国第一个海上风力发电站在2025年12月获准建设,经过近10年的发展,英国已成为全球拥有海上风力发电站最多、总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目前,英国的风电足够供应150万户家庭使用。其中,海上风力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20%。目前还有5所在建发电站。据英国风能协会发布的一份报告称,未来10年英国将再增加250亿瓦的海上风能发电设备,到2025年,英国风力发电的总量预计达到330亿瓦。这意味着英国计划建设的海上风力发电能力几乎要占到全球市场的一半。为了到2025年实现欧盟所规定的再生能源目标,英国政府还计划将陆上风电场的发电量增加到目前的6倍。同时,苏格兰还决定开发一个可满足32万户家庭用电需要的风力电场。该电场将安装152个涡轮发电机,项目投资大约在6亿英镑。

核能是英国的另又一种非常重要的新能源。根据英国公布的《2009英国能源统计》,虽然核电在英国总电力供应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2025年核电站的发电量占总电量的比例仍高达12%。英国现在有10个用于发电的核反应堆,年发电100亿兆瓦,在未来15年内,其中14个的使用寿命都将到期。虽然对于发展核电在英国还存在一些分歧,但是英国政府仍然希望在现有核电场到期之前,至少再建设8座发电能力为12亿兆瓦的新核电反应堆。2025年8月,时任首相布朗授权进行的一项调查报告称,英国应该发展核能,目标是到2025年使核电增长2倍,达到现有水平的3倍,以此减少英国对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

此外,太阳能、潮汐能、热电联供技术在英国也应用的较为普遍。像小型热电联供技术在英国沃金地区取得成功,由当地政府全资控股的泰晤士威能源有限公司,已成功在沃金镇中心社区公园停车广场、游泳池、橡树村公寓等处市场化应用。英国的各种潮汐发电设备也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受到业内的关注与好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