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家 锣 鼓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陆家锣鼓是清代嘉庆年间,苏州移民落户江海平原的同时,带来的“苏州十番锣鼓”吸入江海文化元素,凸显南通地域个性艺术风格的敲打乐。
据传,从苏州带来陆家锣鼓的传人是陆胜富,他的祖辈便酷爱敲锣打鼓。光绪三年(1877),其后代陆长松、陆长贵、陆长发三兄弟手头略有积余,便置办鼓、锣、小堂锣、钹、小钹“五件头”响乐。敲打比较单一的“七记头”、“走马锣鼓”、“七五三二一”等锣鼓谱点,在与原籍苏州阊门外宗族的交往交流中,实现江南江北锣鼓谱点的碰撞与融合。传承至陆长松之次子陆锡泽时,再经研发,接受了南通港闸地区圩塘人的锣鼓新谱,如“蛇脱壳”、“串枝莲”、“汉板”等,再次翻新发展成用“锣鼓谱点”“自己说自己话”的、具有自己的“词汇”、“语法”、“结构”的“陆家锣鼓”。自此,陆家锣鼓成了陆氏族人的“根”与“本”,是陆氏族人用以表达自己的“观念”、“信仰”、“兴趣”的载体。
随着陆氏族人的繁衍生息、人群迁徙、社会交往、职业演变,《陆家锣鼓》也被带回江南老家的苏州及江南沿江一线,扩散到南通全境及周边地区的农村、城镇和冶厂等工厂企业,成为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精细锣鼓”和“清锣鼓乐”打击乐精品。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陆家锣鼓”是“苏南十番锣鼓”和江海文化交汇融合的产物,特别具有自身的特色。从锣鼓乐谱分析来看,它与“苏南十番锣鼓”中的“清锣鼓乐”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发展与创新。比如《串枝莲》的四番体结构“一、三、五、七”式的“宝塔尖”,其中的“番子头”“番子尾”固定不变,“走马”也不变,循环则反复出现,而起始、结束则不尽相同。从统一变化的关系来看,全曲反复出现的“番子头”、“番子尾”、“走马”是统一的。其间的“四番”是变化的,且在统一之中有变化。从“四番”的相互关系来说,各番的句式、结构是变化的,且在变化之中又有统一。
清锣鼓乐用“七”、“丁”、“冬”、“汪”四个领番乐器作为主音组合而成。第一番以“七”(小钹音)为主体,第二番以“丁”(小锣音)为主体,第三番以“冬”(大鼓音)为主体,第四番以“汪”(中锣音)为主体。陆家锣鼓不管敲什么乐谱均以“小银碗”(即“小堂锣”)为引领乐器,称之为“点”,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如敲点为“仓仓令仓而令仓”,“仓”用小锣取代,大锣的点子要与小堂锣的“仓”音相吻合……从中可见地域文化元素凸现的个性有三:
一是粗细结合细为主。敲打中以小件为领音器,使锣鼓混响发展到各声部的敲奏和谐;
二是主题广泛突出“水”。敲打中有“小件”的“文敲似水”介入,使锣鼓打击在粗犷激昂之中见其细腻柔情;
三是多元复合器乐全。敲打中,渗进道教音乐、僮子音乐之长,且以敲打器乐的肢体动作以助声威。
陆家锣鼓与其他锣鼓音乐也有其共性所在之特点 :一为阳刚雄壮 ;二为近似回旋曲式;三为鲜明的群体性。(www.daowen.com)
传承关系及代表性人物
陆家人丁兴旺,锣鼓家传不断,农耕时代的南通地区,尤其是港闸周边儒、释、道三教及傩文化参与的娱神、祭祀活动与出庙会、消灾会、记名发会的“三会”活动均有沿用。民间节日、婚丧、喜庆、祈福仪式也作为一项程序安排,盛大活动仪式中之“头班锣”、“二班锣”,对于陆家锣鼓更冠以“头牌”之美誉,……因其传承载体颇多,参与人员众多,一直处于兴盛时段。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陆家后裔中的镜江、镜山、镜文、镜成、镜福等“镜”字辈堂兄弟十余人,组建而成的锣鼓队名扬乡里。长一辈的锡泽、锡廉、锡宣、锡余、锡盘、锡恩等“锡”字辈也参与其中,以至名扬十乡八里,获得“锣鼓之乡”之美誉。其器具也渐次增加到板鼓、大钹,且挂锣用的“龙胆”雕以龙头凤尾,行进中演奏专设披红挂绿、张灯结彩的“锣鼓棚”,其数其质皆已发展至极。“镜”字辈中的镜山、镜文等还先后去南通冶厂、鼓风机厂教授“陆家锣鼓”,除扎制锣鼓花车参与“民间艺术节”等节庆活动外,还应邀、应聘至如、海参与节庆活动。
主要价值
陆家锣鼓之所以得以相传200余年,历来处于盛行于世的景况,是因为其自身固有的特殊价值。
一是具有传承保护的研究价值。陆家锣鼓是“苏南十番锣鼓”与江海文化各自遗存优势基因的碰撞与融合之产物,在锣鼓技艺传承中是南北锣鼓相融相因的见证,在民俗风情兼融中是追溯源泉之据。因此,具有一定的研究、考证价值。
二是具有烘托集会气氛的实用价值。陆家锣鼓谱点众多,各具特色,适用于为民间婚丧喜庆及祈神祭祀等多种民俗活动营造气氛,同时也适用于集会、礼仪活动的烘托气氛,喜庆则借助陆家锣鼓添喜,庄严则借助陆家锣鼓寓庄,哀思则借助陆家锣鼓缅怀,……其实用价值涉面十分广泛。
三是具有构建和谐的和合价值。陆家锣鼓的演奏是一个群体活动,且演练、表演活动严格按谱击器,方能形成娱己娱人的乐音。“一记之差”将殃及全盘,这是一种多位一体的行为,也是多位一体的组合。据考证,近百年间陆氏族中世代和睦相处,极少纠纷,其中陆家锣鼓家传组合的黏合功能发挥是其重要缘由之一。这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和谐文化”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功能作用,应为全社会予以关注。
目前保护情况
陆家锣鼓因其属于多声部、多谱点特色锣鼓清曲,深受人民群众欢迎。但是,就当前而言,就其源头的港闸而言,一因陆家锣鼓“锡”字辈年龄老化,“镜”字辈人过中年,年轻一代理想信念多元化和社会职业多元化以及文化艺术多受强势文化,尤其是外来强势文化之影响,参与传承者愈见稀落,这时陆家锣鼓的知名度、美誉度的存留与发展遇到了挑战,如何吸引新鲜血液加入、如何传承发展这一非物质文化品牌,正待我们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加以处置。
(张洪华 李峰 吴晓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