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十番锣鼓: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十番锣鼓: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更新时间:2025-09-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十番锣鼓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明末清初,吕四人崔桐在朝廷为官,任礼部右侍郎,主管喜庆、祭祀礼仪编修。《吕四十番》之所以在吕四众多的民间音乐中,排名榜首,追根溯源是有其名人效应。《吕四十番》已广泛流传于南通、海门北部和启东北部。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吕四十番》演奏乐器是由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下有《吕四十番》乐曲创编演人员传承图可证。当《吕四十番》传至夏德兴这一辈时。

十 番 锣 鼓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明末清初,吕四人崔桐在朝廷为官,任礼部右侍郎,主管喜庆、祭祀礼仪编修。此人清正率直,不慎得罪皇帝而被贬返乡。由于他是一个清官,返乡时无金银财物可带,只带回了他精心栽培的乐师和他亲自编创的乐谱。他想用音乐来支撑他心理上的平衡,同时也想让家乡的父老乡亲品尝一下宫廷音乐的大气和豪华。由此,一些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宫廷吹打乐就在吕四流传开了。当时吕四的年轻人也从宫廷乐师手中学会了演奏,当时的这些乐曲还不是《吕四十番》,而纯属宫廷喜庆音乐。

100多年前,吕四连年遭灾,民不聊生。民间吹打乐的演奏者背井离乡,四处逃荒。其中一部分逃到了苏州、扬州等地,在街头卖艺,也从中吸收了一些江南、江淮的街头艺术和民间吹打乐的精华。灾荒过去,返回故土时,也把江南音乐带回吕四。就这样,在吕四这一方黄尘沙土中根植了两派音乐:一是崔桐带回的宫廷音乐,二是由逃荒者带回的江南民间音乐。在碰撞中实现整合重组,成立了吕四“吹班”。同时组建“国乐研究社”、“益友社”等民间音乐社团。逐渐形成了适应吕四乡风民俗,符合吕四民众审美取向的《吕四十番》。

《吕四十番》之所以在吕四众多的民间音乐中,排名榜首,追根溯源是有其名人效应。大约在2025年至2025年间,清朝末代状元张謇为生母祝寿,为讨母欢欣,便请了以孙洪亮、陈毛、陶永祥等十多名乐手组成的吹班赴南通奏乐祝寿。他们演奏的就是《吕四十番》。喜庆欢乐的音乐折服了张謇。演出结束后,赠给吹班人员每人一套大袖素服包装吕四吹班。他为了再次领略《吕四十番》优美的旋律,还搞过一个“活祭”:他身穿寿衣,端坐大厅。静听吹班演奏《,吕四十番》由此名声大振。在民间如有人家在喜庆活动中能请吹班演奏《吕四十番》便成了有身份、有派头的象征。

《吕四十番》发源于吕四,但因它出名于南通,流传区域也由此得到扩张。经过100多年来的编修、栽培,演奏《吕四十番》的乐手不断增多,欣赏《吕四十番》的人也越来越多。《吕四十番》已广泛流传于南通、海门北部和启东北部。又因《吕四十番》中渗进江南《苏州十番》、江淮的《扬州十番》的元素,加之《吕四十番》的演奏艺人与苏州、扬州等地演奏艺人的自然交流,于是,《吕四十番》在江南、江淮地区也有流传。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吕四十番》演奏乐器是由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其中管弦乐器有 :笛与管子、二胡与箫、琵琶与弦子。打击乐有 :手鼓两面、韵锣与哑锣,击子与非儿。在这些乐器中,哑锣和韵锣必不可少,韵锣和哑锣属打击乐器,没有它的点击,就听不到《吕四十番》的原汁韵味。而且《吕四十番》中所用的韵锣和哑锣制作材料和制作方式与常见的打击乐器有所不同,目前在吕四保存的韵锣只有一面(仿制),祖辈保存下的哑锣还在民间应用。《吕四十番》演奏人员一般在十人左右,打击乐和弦乐分成两排,坐时在演奏台两侧,走时两排并列行走。

由于《吕四十番》历史久远,所以它所用的乐器与现代乐器比较就显现古朴简单的基本特征。譬如:演奏时所用的管子,是竹制的三眼的管子;韵锣是用铝质盖子自压而成。也正是这些古老乐器发出的声响,流溢出了《吕四十番》的古朴纯真音乐律动。

《吕四十番》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深受百姓喜爱,其主要因素是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音乐特征。

1.同一旋律,不断重复,其目的让欣赏的人易知、易懂,有较为突出的重复性。

2. 旋律和民间百姓办事程式顺序相协调,如婚庆、祝寿,其演奏与整个程序的情绪、家人的心愿相合拍,有着较为明显的适用性。

3.《吕四十番》的音乐元素中有吕四民间音乐元素,所以它又具有较为突出的顺应乡风民俗的随和性。

4. 因为《吕四十番》演奏场合的多变和欣赏人群的多变。它的节奏和程式也随之多变,可以坐着演奏,也可以边行走边演奏,充分体现它的纯自然性。

传承关系和代表性人物

《吕四十番》由宫廷音乐演变至民间音乐,历经了无数代民间文艺爱好者及民间老艺人的经心修编和全力呵护,不断推进,使之有了较强的生命力。这样一个民间演奏曲目存于世间之久远,运用于民间之宽泛,在苏北地区尚属罕见。能娴熟演奏此曲的老艺人一辈又一辈地已在自己烂熟于耳的美妙音乐声中离开人世,继而一辈又一辈的新艺人在老艺人手把手的精心调教下接过前辈手中的古老乐器,延续着这一曲传世佳音。下有《吕四十番》乐曲创编演人员传承图可证。

《吕四十番》传承人物示意图

《吕四十番》演奏班子称谓示意图

《吕四十番》几度流传,几度拯救。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再度挖掘整理,收入到《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并重新培训演奏人员。2025年《吕四十番》赴南通参加全市群众文艺调演,获得了特别荣誉奖,受到音乐界行家的高度赞赏。

《吕四十番》从起始到演变再到成形定位,整个过程历经了近两个世纪。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对其作出杰出贡献者有三位:

1. 陶永祥,又名祥福,男,生于2025年,卒于2025年,吕四镇人。年轻时就随舅父孙洪亮学艺,加入吹班,以卖艺谋生。因其勤奋好学,加之悟性很好,为吹班之佼佼者。在《吕四十番》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一是善于应用吹拉乐器的远音功能,使曲子变得日益完美;二是在曲子中融进了古朴、纯真的音乐思想;三是因其演奏水平的高超,扩大了《吕四十番》的社会影响力。(https://www.daowen.com)

2. 夏德兴,生于2025年。现已过世。当《吕四十番》传至夏德兴这一辈时。流传下来的本子仍是“工尺谱”。经过夏德兴的领悟与钻研,请来能写简谱的民间艺人李锦生,将“工尺谱”翻译成简谱。为后来人的传承演奏奠定了基础。

3. 孙金发,出生于2025年。现任吕四文化站资料库保管员。几十年来,《吕四十番》面临失传,他搜集资料,重新整理,重组演奏队伍,自制演奏乐器,将《吕四十番》再度搬上舞台,重新深入民间演奏。2025年退休,完整地保存了许多与《吕四十番》乐曲有关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演奏乐器,他是《吕四十番》的继承者和守护人。

主要价值

1.《吕四十番》有着较为久远的历史价值。《吕四十番》存世较久,它刻烙着一个区域人民生活演变、生命延续、劳动创造、人情世故的相关过程,也折射着吕四一带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从崔桐的弃官返乡到张謇的为母祝寿,从吹班的南下逃荒到《吕四十番》脱胎而出,一个简单实用的民间音乐作品,深藏了一段历史,所以《吕四十番》有着深远的历史价值。

2.《吕四十番》有着较为显著的艺术价值。由于它的艺术表演形式的直接、明快、热闹、粗犷,因而充分体现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渲染力。又由于它的表演场合是百姓的婚丧喜庆之中,其艺术鉴赏人群是广大百姓,它有着民间艺术与老百姓的凝合力;又由于它是起源于宫廷音乐,相融于江南民间音乐、江淮民间音乐,完好地传承在吕四民间。因而,它是皇家音乐和民间音乐的混血儿,存世时间之长,存世数量之少,为其他民间音乐不能比拟,所以它有十分珍贵的艺术价值。

3.《吕四十番》有着较为突出的实用价值。《吕四十番》不是舞台艺术品,而是百姓所为、百姓所用,之所以传承至今是因为它的实用。20世纪90年代以前,但凡民间婚丧喜事,均有《吕四十番》的演奏。因而,它有着较为显著的实用价值。

4.《吕四十番》有着深远的研究价值。尽管经历了几代人的挖掘整理,对它的音乐理念和音乐属性有所定位,但它仍存在较为宽泛的音乐理论研究空间和深远的研究价值。

《十番锣鼓》已收录入国家文化部重点课题《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

目前保护情况

从20世纪末开始,《吕四十番》的音乐节律在流传区域内渐渐减弱,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老一辈演奏者年岁已高,相继谢世。由于培训力度不强,传承人人丁稀落。

2.由于人们就业渠道的拓宽,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意欲以艺谋生的人群相对减少。

3.民间文化供求质量发生变化,求方市场的文化水准和欣赏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对供方市场提出相应提高的要求。现代流行音乐以强势文化产品占据了民间婚丧喜庆市场,《吕四十番》在文化产品市场正在失去竞争能力。

为了不让《吕四十番》失传,采取了以下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

1. 积极认真地将多年来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汇总、形成完善史料加以保存,并将原始传承下来的乐器收归资料库,专人保存,以免流失。

2. 及时培训演奏新人、音乐随人。选择有民间音乐天赋,爱好吕四民间音乐,对《吕四十番》有所感悟,有所兴趣的后世传人加以培训,使之成为新一代的吹班。

3. 将《吕四十番》的演奏队伍和民间流行音乐队伍相融相合,继续服务于民间的婚丧喜庆。使之在不断的应用中得以延续。

4.《吕四十番》演奏场合和区域要不断延伸,必须使其向周边区域拓展。从而使《吕四十番》产生广泛的“流行”效应。

(袁水芳 杨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