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江海记忆: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

江海记忆: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

更新时间:2025-09-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跳马伕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民间舞蹈《跳马伕》主要流传于江苏如东地区,尤以丰利、掘港、潮桥等地为盛,在邻近的如皋、海安、通州等地也有流传。由此可见,《跳马伕》也有楚人的文化基因和历史渊源。如此算来如东跳马伕的历史应有400余年。20世纪80年代初挖掘整理《跳马伕》时,口传身示,作出了积极贡献。参加挖掘整理《跳马伕》,并多次参加导排、表演。《跳马伕》的代表作有两种版本。

跳 马 伕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民间舞蹈《跳马伕》主要流传于江苏如东地区,尤以丰利、掘港、潮桥等地为盛,在邻近的如皋、海安、通州等地也有流传。

《跳马伕》2025年12月参加江苏省民间歌舞调演

《跳马伕》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上古先民的祭祀习俗。春秋战国时,如东县域为楚国属地,由于成陆较晚,先民来自四面八方,他们在长期的交汇融合中,相互包容、吸纳,创造出了丰富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和区域文化,如“楚人信鬼神而好祀,必使巫觋作歌舞以娱神”(《如皋县志》,如东旧时隶属如皋)的习俗就一直流传至今,民间舞蹈《跳马伕》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由此可见,《跳马伕》也有楚人的文化基因和历史渊源。

《跳马伕》原为迎神赛会中的祭神舞,据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如皋县志•卷十四祠祀》记述:“伕皋之得祀都天大帝起于明季”……明嘉靖年间“迎神赛会动费千金”。如此算来如东跳马伕的历史应有400余年。如东境内过去庙宇很多,这些庙内所供奉的菩萨如城隍、都天“出辕”、东岳、西岳“出巡”,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尤其是都天王爷出辕,其迎神赛会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礼仪最为隆重。如东境内有都天庙十多座,每逢农历的五月十八日都天菩萨诞辰(也有的庙宇定为三月十五日、三月十六日)都要举行都天出辕活动。如东县《潮桥志》载:“每年春末夏初,都天大帝都要出坛,俗称行会。……整个队伍以烧马伕香者为前导,多至三五百人。”丰利镇的王文昌老人说,丰利镇都天出坛的规模更大,跳马伕的人多时有3600人。

2025年10月15日,如东民舞《跳马伕》参加江苏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开幕式垫场演出(南通)

都天王爷本为唐代爱国名将张巡。因杀贼报国以身殉国,被唐皇封为“英济王”,下旨令天下建庙祭祀。《跳马伕》是如东地区的劳动人民以民间传说为据,以传统的祭祀习俗为形式,以祭祀都天王爷为名,弘扬民族精神,寄托良好愿望,在迎神赛会中逐渐形成的民族民间舞蹈。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跳马伕》是汉族的男子群舞,它原本是祭祀都天王爷的一种仪式——“烧马伕香”。某人或某家遭了厄运,于是向神许下誓愿,自愿充当神的奴仆——马伕,在神的鞍前马后,结草衔环,为奴为马,竭诚侍候,以期神的庇护,消灾降福,是为参与者之原始意旨。

其特征是:

表现手法的拟人化和写意性。“马伕”似马非马,他既是马,又是马伕,二者化一,他所表现的既不完全是马,也不完全是马伕,不求形似而求神似。象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神韵,这就是骏马的雄魂和对神灵、英烈的虔诚与崇敬。

舞蹈动作的夸张和简洁性。由于跳马伕者多为普通的农民、渔民、盐民,加之又是广场行街表演,他们的动作不可能也不允许复杂,所以舞蹈语汇多以夸张的劳动动作为原素,动作比较简单,以“跳”为主,辅之以手臂、头部、腰部动作。其特点是简朴、沉稳、坚实、有力,梗而不僵。

音乐设计的简练和传统性。迎神赛会中的《跳马伕》除了法号和马伕身上所佩马铃外,无其他音乐伴奏,整理后也仅加入了打击乐(鼓、梆),仍保持其简练的、古朴的、传统的风貌。跳跃时,随着动作节奏的起伏,千万只马铃似千军万马奔腾,马伕们低沉的“哈!嘿!”吼声气吞河山,加上法号呜咽,香雾缭绕,营造出了一种庄严肃穆而又悲壮雄浑、震撼心灵的艺术效果。

传承关系及代表性人物

《跳马伕》与古代祭神舞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后来成为民间自发的迎神赛会时的祭祀仪式,其传承模式是民间的自然传承,传承人是代代相袭的“烧马伕香”的“马伕”,这之中有代表人物,即“马伕头”。20世纪80年代初,如东县的文艺工作者们在普查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时,发现了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加工整理后搬上当今舞台。

代表性传承人:

王文昌(1901— )男,如东丰利镇人,年轻时曾在当地地方政府当过差。中青年时期是丰利镇有名的“马伕”,并扮过《跳马伕》中肩扛“扒棍”的皂吏,懂得不少都天王爷的传说。20世纪80年代初挖掘整理《跳马伕》时,口传身示,作出了积极贡献。(https://www.daowen.com)

葛红宜(1905— )男,如东潮桥人,13岁时就参加跳马伕,18岁时在迎神赛会中即在神前当差,捧签筒、笔架。曾多次到邻近的岔河、石港、丰利等地的迎神赛会中跳马伕,懂得不少《跳马伕》的掌故。

郝道生(1924—1983),男,如东潮桥人,农民出身,唱过京戏,扮“净”角。除会《跳马伕》外,还会《跳财神》、《跳加官》、《跳魁星》,舞姿优美、豪放。

陈金山 (1919—1984),男,如东掘港人,做过庙祝,后在剧团跑龙套,管服装,在迎神赛会时也参加跳马伕,其舞姿粗犷,掌握许多《跳马伕》的基本动作。

汪诚 (1926— ),男,生于如东丰利,后迁掘港。农家出身,年轻时参加农村业余剧团,后从事群文工作,掌握较多《跳马伕》的基本动作。

江正林 (1938— ),男,如东县掘港人。如东县文化馆群文辅导老师,副研究馆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研究会、中国社会舞蹈研究会会员。长期从事群文工作,尤擅长舞蹈、音乐创作、研究,其音乐舞蹈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获奖、发表或演出,由他为主参与挖掘 、整理的民舞有《跳马伕》、《钟馗嬉蝠》、《浒澪花鼓》等及民歌多首。

徐善华(1942— ),男,如东丰利镇人,曾任丰利区文化站长,如东县文化局副局长、省政协委员,副研究馆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研究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群文工作,擅长绘画。其美术作品多次在各级参展、获奖、发表和出国展出。为《跳马伕》绘图近百幅,先后为《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安徽卷、上海卷绘图近千幅,参与挖掘整理《跳马伕》、《泼花篮》。

《跳马伕》2025年12月参加江苏省民间歌舞调演

任乃贵(1951— ),男,如东县丰利镇人,丰利镇文化站站长,江苏省舞蹈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群文工作,尤擅长舞蹈的创作、表演,其作品多次在各级获奖、演出。参加挖掘整理《跳马伕》,并多次参加导排、表演(扮马伕头儿)。

季铁权(1960— ),男,如东掘港人,如东县文化局副局长,中国轻音乐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先后有100多件作品在省、国家发表获奖,设计《跳马伕》音乐。

《跳马伕》的代表作有两种版本。一是广场行街表演的版本,二是舞台演出版本。过去迎神赛会时的《跳马伕》均为行街表演的广场舞,20世纪80年代初挖掘整理后将《跳马伕》搬上了舞台,近年来又多次改为广场舞。该舞蹈经过了由广场—舞台—广场的循环式演绎过程,从实践看,这两种模式各有特色和优势。广场表演,原汁原味,场面恢弘,群众的参与性强;舞台演出版本既保留浓缩了传统的精华,又能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在主题提炼升华和艺术表现上更为完美,精益求精。

主要价值

由于《跳马伕》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所以极具保护价值。1.历史价值。该舞蹈源于古代祭祀舞,而盛于明清,上下数千年,由该舞而可窥先人祭祀之习俗、先民迁徙之路线、先朝兴衰之历史,可资历史学、民俗学、地域学等多方面研究、考证;2.文化艺术价值。该舞蹈是不可多得的汉族男子群舞,极具阳刚之气,在民舞中较为罕见,因此专家们极为看好,被《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总编辑部作为民舞之典范,20多年来多次搬上舞台、荧屏,走出国门,对文化交流、艺术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3.开发利用价值。由于该舞频频亮相,有相当知名度和影响,合理地、科学地加以发掘和利用,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2025年,《跳马伕》随南通民间艺术团进京演出

目前保护情况

自2025年经整理加工的《跳马伕》亮相后,即博得好评如潮。它不但被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而且如东编写的《跳马伕》文字脚本由《集成》总编辑部以单行本出版发行,作为编写《集成》的范本推介全国,对指导全国《集成》的编写工作作出了贡献。2025年12月,参加南通市、江苏省民间歌舞调演;2025年2月,在上海海军基地作春节慰问演出,被上海电视台录播;2025年7月,随南通民间歌舞艺术团进京在中南海怀仁堂献演;2025年,在中国第二届艺术节(华东片)上作为压轴戏演出;2025年,在全国文化先进县工作经验交流大会(无锡)的专场文艺晚会上作为压台节目演出;2025年9月,作为广场舞蹈,参加中国第六届艺术节在南京连演六场;2025年由南通市歌舞剧院移植的《跳马伕》获江苏民间歌舞调演大奖;2025年10月,参加省十六届运动会开幕式垫场演出;20世纪90年代,曾多次随市歌舞团赴日本、罗马尼亚、匈牙利、意大利、奥地利演出;2025年,被命名为江苏特色文化代表作;2025年12月,被列入南通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5年10月,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曹鹤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