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江海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跳财神》纪实

江海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跳财神》纪实

更新时间:2025-09-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跳财神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跳财神》是祭祀性民间舞蹈,流传在通州市境内。民间舞蹈《跳财神》最初便脱胎于当地的“财神庙会”。此时“跳财神”活动也进入了一个高潮。究其原因《跳财神》原为一种乞讨行为,艺人们认为称乞讨者为师或带徒不吉利,因此也难以追究其传承谱系及代表性人物。目前保护情况由于民间《跳财神》的关键和特色是一个“跳”字,且动作幅度大,节奏明快,舞姿自由轻盈。

跳 财 神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跳财神》是祭祀性民间舞蹈,流传在通州市境内。

传说中的财神赵公明,管辖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四神,因被剜除双目,不会用“势利眼”看人,分配财富最为公平。因此,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中,财神赵公明成为人们渴望摆脱贫困境地的精神寄托。古时通州境内一些较大规模的庙宇中都供有财神。农历四月初四的财神庙会,是民间庙会活动中最热闹的庙会之一。民间舞蹈《跳财神》最初便脱胎于当地的“财神庙会”。

财神像

早在光绪年间,通州境内便有《跳财神》的舞蹈活动,舞蹈组合为仙官三人,财神赵公明居中,招财使者陈九公居左,利市仙官姚少司居右,司锣一人,挑夫一人。表演时不唱,也不跳,先由利市仙官言说吉利话,后由招财使者行招宝仪式,名为“跳文财神”;“跳武财神”即由招财使者摆四方步作对天“招财”动作,后由利市仙官以空翻、劈叉、毽子等高难动作以表“利市”能耐;最后为大财神从挑夫担中取出“元宝”,再手捧“元宝”敬献主人。其间配以锣鼓。

民国之初,《跳财神》逐步向娱人方面发展,人员减少为二三人 :一名财神、一名司锣、一名挑夫(有时司锣兼作挑夫),财神也起了变化,集赵公明、招财使者陈九公以及利市仙官姚少司之形象于一身,戴财神面具,左手托聚宝盆,右手增加一拂尘,并增加表现招财引宝的走步、跳跃动作。即现在常见的“文财神、武财神”的合二而一。

财神动作可分为:戴面具、后踢步、招财进宝、晃步跳、拜主家式等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跳财神”一般在年初一至初五进行,有的在元宵节和二月二再跳一次。俗传年初五是财神生日,旧时商界和生意人都要在这一天点香烛、放鞭炮、磕头礼拜迎接财神。此时“跳财神”活动也进入了一个高潮。

《跳财神》仅用一件打击乐器,即堂锣或大锣伴奏,无一定节奏,主要起渲染气氛的作用。

“跳财神”前,“财神”要头戴紫红色软巾,面戴浓眉大眼、金面短须的财神面具,身穿财神服(领口、水袖为白色,深蓝色补子金黄色花纹衬底,胸前为“海浪、旭日初升”的官谱图案,其余部分为大红色),脚穿软底皂靴,腰系紫红色底白色图案软骨带,左手托聚宝盆,右手拿一拂尘。

民国初年以来的《跳财神》其过程共分三个部分:(https://www.daowen.com)

1.“财神”的扮演者在宅边面向东南起跳,边舞边进厅堂内,同时向屋内抖元宝,寓意财源广进。

2. 在厅堂门内向外招来元宝,先跳进东厢房,接着是西厢房,边跳边将聚宝盆做倾倒元宝状,寓意让钱财充实你家的每个角落。

3.“财神”最后跳至厅堂门口向内拜谢主家后,收面具结束。

《跳财神》整个舞蹈过程跳动幅度大,动作自由、欢快、流畅,“财神”还不时舞动手中的拂尘,不仅增加了舞姿美,也平添了几分财神的神韵。

传承关系及代表性人物

《跳财神》属无师无徒的自然传承。艺人可以招人入伙,但不称师徒。有的干脆不入伙,观摩多次即能跳。究其原因《跳财神》原为一种乞讨行为,艺人们认为称乞讨者为师或带徒不吉利,因此也难以追究其传承谱系及代表性人物。

主要价值

《跳财神》这一民间舞蹈源于数百年前财神庙会上的迎神赛会,在财神的服饰等方面艺人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有着各自不同特点,研究《跳财神》这一民间舞蹈不仅有利于更好地了解通州地区传统审美情趣的变迁和发展,还为研究和还原通州地区的迎神赛会这一古老的民间习俗提供了重要依据。

目前保护情况

由于民间《跳财神》的关键和特色是一个“跳”字,且动作幅度大,节奏明快,舞姿自由轻盈。因此,旧时“跳财神”者多为年轻的男子,而今的年轻人早已不屑靠“跳财神”这一民间舞蹈来挣钱,于是“跳财神”的人年纪越来越大,高难度跳跃动作难以完成,其可看性越来越低。目前,这种舞蹈已难得一见,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为了更好地保护好《跳财神》这一民间舞蹈,2025年,《跳财神》这一民间舞蹈被收入中国舞蹈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

(陆晓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