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江海记忆:如皋莲湘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海记忆:如皋莲湘非物质文化遗产

更新时间:2025-09-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皋莲湘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据《如皋县志》、《如皋文化志》记载,“如皋莲湘”至少有300年的历史。职教中心学生排演的《如皋莲湘》参加南通市中等专业学校文艺会演获奖后,被选送参加该系统省级会演并获奖。《如皋莲湘》注重继承传统,大胆创新,予以发展。《如皋莲湘》人数多,场面大。而《如皋莲湘》的单棒、双棒运用独特。

如 皋 莲 湘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据《如皋县志》、《如皋文化志》记载,“如皋莲湘”至少有300年的历史。清朝末年至新中国成立前,如皋县农村城镇常有一两个妇女手持莲湘棒演唱“莲湘”调沿街卖唱。他们多是从皖北、盐淮一带南移谋生的灾民和民间艺人,手拿着莲湘敲打四肢,编唱一些应景捧场的莲湘词,或民间流传的故事和小曲,人们称为“打莲湘”。早先的打莲湘以唱为主,以打为辅。由“旦”、“末”表演的莲湘剧,是在花鼓演唱的“打场子”中出现。虽有阵图变换,但非舞蹈表演。

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组,来如皋拍摄《如皋莲湘》的情景

2025年2月,如皋县城第二次解放,如皋师范学校十分重视文艺宣传活动。音乐教师杨冰、马旅贤在原有莲湘动作的基础上,增加了转打、对打和双棒动作,还加入了朗诵、快板等表演形式。全校组织了几百人的莲湘队伍,在各类庆祝、游行活动中边打、边歌、边舞,获得各方面的好评。如皋莲湘吸取大秧歌、腰鼓、京剧、杂技中的一些动作技巧、套路,发展出单棒单打、对打,双棒单打、对打、群打等近20多套新动作,形成了完整的莲湘舞蹈形式,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如皋莲湘”。当时有《土改大莲湘》、《抗美援朝大莲湘》和《农业合作化大莲湘》等。2025年9月,苏北行署文化局调如皋师范的《抗美援朝大莲湘》去扬州,为苏北文代会和苏北物资交流大会演出,扬州的工厂、学校纷纷请去传授。随着如师学生陆续走上工作岗位,《如皋莲湘》便在整个如皋乃至苏北地区广为流传。以后如皋各区、乡、镇学校几乎校校都有莲湘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如皋莲湘》名声响,被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特邀参加“全国老年题材摄影大赛”颁奖演出后,与著名主持人黄薇合影留念,《如皋莲湘》在中央台全场播出

2025年2月,《如皋莲湘》作为南通地区代表队的一个节目,参加江苏省第二届群众文艺汇报观摩演出,获得一等奖。4月,入选江苏省代表团参加全国职工文艺会演。70年代到80年代,《如皋莲湘》经常出现在如皋的文艺舞台上,当时如皋最大的工厂——肉联厂工人宣传队就排练演出过青年版的《如皋莲湘》(编导周忠达、范钦兰)。2025年《如皋莲湘》由王良玉、方友谅、周忠达编写,被收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2025年正式出版,《如皋莲湘》载入文艺志书。如皋师范百年校庆的文艺晚会上,由老校友和在校学生组成的莲湘表演,让人激动不已。《如皋莲湘》经过整理改编,采用大型广场舞蹈和方阵行街表演形式多次参加过中国•南通国际风筝节、中国•南通民间艺术节、中国•如皋长寿艺术节、中国•如皋盆景艺术节等重大展演活动的广场演出和行街表演,受到广大中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和热情赞扬。南凌乡一个村办学校的小学生表演的《如皋莲湘》(少年版)在南通市校园艺术节上产生了轰动效果。职教中心学生排演的《如皋莲湘》参加南通市中等专业学校文艺会演获奖后,被选送参加该系统省级会演并获奖。90年代初,时任如城文化站站长的周忠达指导排练的《如皋莲湘》老年版,参加南通市老年文艺会演获奖后,被推选参加了全国老年艺术风采大赛,获得唯一的特等奖,并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夕阳红》长寿专题节目的演出。

《如皋莲湘》起源较早、传承有力、辐射广阔、影响深入,是一个不分男女老少、参加人数较多、备受老百姓喜爱的如皋民间舞蹈。据不完全统计,如皋及如师毕业生工作所在地域打过莲湘的人数可以千万计,传承面之广为其他民间舞蹈所无法比拟。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如皋莲湘》是运用莲湘为道具的男女群舞,通常表现热烈欢快的情绪,辅以适当的唱词,为配合节令或中心工作服务。早期的莲湘只有为数很少的民间艺人,手持单棒“莲湘”,以击打手臂、腿脚,使棒上镶嵌的铜钱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表演者即兴说唱捧场的吉利话语,或者民间故事、小曲等,俗称“打莲湘”。《如皋莲湘》注重继承传统,大胆创新,予以发展。借鉴和吸收了全国各地“莲湘”(“霸王鞭”、“金钱棍”、“花棍”)和花鼓中“莲湘”的精华以及大秧歌、腰鼓、京剧武打、杂技动作等套路、技巧,大胆创新,标新立异,走出一条新路子,创造出单棒单打、单棒对打、双棒单打、双棒对打以及群打等20多套动作,配以队形变化,使莲湘打法灵活多样、刚柔相济、此起彼伏、高潮迭起,再配以说唱、呼喊,使之形成独特的莲湘群舞。

《如皋莲湘》的服饰,具有汉民族特征:女演员每人头扎两个小髻于耳上,髻上插黄色花朵;身穿中式大襟缎上衣,衣裤配以深色图案花边,桃红、翠绿各一半;红腰带;圆口系带彩鞋,鞋面与服饰同色。男演员则是清一式的黄缎高领对襟,灯笼裤,圆口布鞋。

特征一:以大见长。《如皋莲湘》动作多,道具大。其舞蹈动作多达30余套。道具莲湘棒用青竹棒制成,长达120—130厘米,为全国罕见。棒两头掏空装嵌铜钱数枚,击打时能发出声响。棒身涂以红、白两色油漆,棒头棒尾用红绸、绿绸包裹。《如皋莲湘》人数多,场面大。舞台表演以16人为底数,有时24人,有时32人,一次最多时有48人表演;行街表演时人数都在60人以上;广场表演时多达120人,号称“如皋大莲湘”。

特征二:语汇丰富。其他地区的“莲湘”表演或花鼓中的莲湘以单棒为舞。而《如皋莲湘》的单棒、双棒运用独特。《如皋莲湘》在如皋民风民情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我国其他地区的民间舞蹈、曲艺、戏曲和杂技等多种艺术元素,产生了新的动作和队形20余种。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完善,已成为相对成熟的汉族民间舞蹈。其舞蹈动作,既有女性柔美的“扭断腰”、“单棒击腰”、“双棒三道弯”等,也有男性阳刚之美的“大秧歌”、“单棒对打”、“棒打十二棍”、“双棒绕钟”等等。单双结合,刚柔相济,运用自如,语汇丰富,气势磅礴。《如皋莲湘》的表演风格容南纳北,兼收并蓄。既有北方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的纤细柔美;既有本身丰富的舞蹈语汇,又有戏曲杂技曲艺风味;既有吹奏音乐相随,又有打击乐器匹配。

特征三:表现灵活。《如皋莲湘》在不同年代、不同内容、不同场合、不同年龄,所采用的表现方式各有不同。根据表现主体不同、内容不同、场合不同,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在表演人数、道具运用、采用音乐、动作安排、队形设计、服饰打扮、组合方式等方面均可灵活运用。因而可在舞台上表演,可在彩车上表演,可行街表演,也可广场表演。

特征四:自成体系。《如皋莲湘》不管是从唱词快板,到文武音乐的安排;不管是从舞蹈道具、服饰的设计,到莲湘单棒、双棒动作的运用;不管是从舞台广场演出,到组成方阵行街表演;还是从舞蹈的语汇、队形的安排、到舞蹈的章节结构、立意的升华都能自成体系。(https://www.daowen.com)

传承关系及代表性人物

杨冰、马旅贤:新中国成立前后,如皋师范教师,《如皋大莲湘》的主要编导者。

如皋师范学生:历届参与《如皋大莲湘》的表演者,是《如皋莲湘》的传播者。

王淑媛,女,76岁,退休教师。如皋县城第二次解放时,就读于如师,是“如皋莲湘”队的主要演员之一。退休后《,如皋莲湘》的发起者之一。现任如皋市老年体协九鼎艺术团“如皋莲湘”队队长。

王良玉、方友谅、周忠达:2025年,《如皋莲湘》的搜集整理者。

周忠达:为《如皋莲湘》的主要传承者。

《如皋莲湘》在传承发展中,采用了新的表现方式,拓展了民间艺术的广泛性和连续性,这是21世纪,奶奶辈和孙女辈同台演出的版本,表演时,使观众耳目一新,兴奋不已

主要价值

艺术价值:如皋民间舞蹈《如皋莲湘》,具有江海平原地域特征,它容南纳北,兼收并蓄,既有北方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的纤细柔美;既有本身丰富的舞蹈语汇,又有戏曲杂技曲艺风味;既有吹奏音乐相随,又有打击乐器匹配。舞蹈动作博采众长,生动丰富,自成体系。

实用价值:《如皋莲湘》可不受时间空间、人员场地等条件限制;易教易学,便于传播,表演灵活,便于组合。可根据时政宣传,载歌载舞,也可纯打击音乐进行表演。可行街表演,可广场表演,也可舞台表演。

目前保护情况

从如皋师范开创《如皋大莲湘》起,传承了一代又一代,演出了一场又一场。到目前为止,如皋会打莲湘的人,保守地估计也超过了5000人。目前的莲湘活动,主要是靠自发组织、群众兴趣、自筹经费来开展的。如皋市老年体协九鼎艺术团莲湘队现有50多人,经常活动,也有不少新手(中老年人)陆续加入。尽管经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但用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和长远的眼光来看,还必须进一步扩大传承范围。现阶段的教育体制和群众文化主体还很难保证做到后继有人,还须依靠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和政府给予政策上和财力上的大力支持。

(周忠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