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货・更好的老年生活
年货・更好的老年生活
很多老年人需要一些工具来更好生活,市场中已经有了,为什么他们都没有?
cOMMANDO
其实岂止老人不知道,实际上是没多少人知道。
如果从大方向来说,我们一向本着人定胜天的豪情,器械不好使就让人适应器械,很多人脑子里根本就没想过「还能用工具解决这些问题」。
一个实际例子,我的外婆年事已高,坐在沙发上站起来很困难,她的解决思路是什么?是在沙发上加几个厚垫子,这样坐得比较高,站起来就比较省力。我母亲的解决思路则是买一个硬一点儿的沙发,这样站起来就比较省力。我的解决办法一开始也倾向于硬一点的沙发,但是多了个心眼,上网找找。
然后我找到了一种助站椅,电动的,平时是沙发,按一个按钮椅子可以缓缓抬起来,到老人能毫不费力地站立。价格也不贵,国内外销的仅 3000 左右——这和一个沙发的钱实际上也差不多。
其实我有这种想法是在淘宝里浸淫日久,深知有很多人发明过很多好使的设备,比如马桶,很多农村房子没有化粪池,或者老房子只有公用厕所,有一种马桶自带马达,可以将排泄物搅碎再用水压大力冲到管道里,对农村房间和老房子正合用,不到 3000,省去寒冬上厕所的苦恼,但是没多少人知道。比如厨房垃圾,有食物粉碎机,不到 3000,省去颇大麻烦,也没多少人知道,甚至比如暖气的放气阀,有自动的,不过 40 块钱,省下顶楼每天得拧开放气阀放气的苦恼,也没多少人知道。比如家用水泵,不到 1000,省却高峰时期喷头出水不力的麻烦,也没多少人知道。比如有专门上楼梯的自动椅子——买得起复式的人应该都买得起,也没多少人知道。
所以我觉得我们没有「用工具解决问题」的传统,是以人适物,工具不行,环境不行,那就人受点苦吧,不方便几天就习惯了嘛。
我大概受了西洋人的毒害(虽然我从没留学过),遇事儿先利其器,每每事半功倍,但饶是如此,家人一开始也不理解,花 2000 块钱,每天省 10 分钟麻烦,这根本就是不值当(当然也许他们嘴上说我败家心中暗喜,但我也懒得想),后来家里被我买回来的各种怪东西塞满,其中有三分之一确实有用(当然也有三分之一完全没用),现在我要买点什么东西才不至于招致责难。
2012-10-10
周晓农
此问题成立。他们一般知道拐杖和轮椅,更多的往往不知道。以我照顾老人的情况,从使用拐杖、轮椅、椅式坐便器到架子式拐杖等历程看,他们不仅是不知道,知道了也不愿使用,除非实在不行时才用。
一、宣传不够,极少见到有关于老年用品的广告和报道,许多人甚至连有老年人专用店都不知道。老年人或其子女,一般知道的就只是传统上早有的轮椅和拐杖,对新开发的产品不知道,想不到居然还有这么一些能提供方面的东西。
二、老年人从行走不便到半失能到完全失能,是一个走向封闭的过程。当他在行动还行时,他无法想象甚至拒绝想象自己有失能的一天,当他还能东走走西看看时,不太容易会去主动考虑和了解,不方便时,需要点什么。至于他们的子女,由于自身眼下更没有这个问题,也不易去想。在街上有时能见到拐杖和轮椅,但椅式坐便器,架子式坐便器等,是在家里使用,除非你在串门时,偶然发现他人有使用,否则也想不到。比如,我是因为兄弟在他人家里见过架子式拐杖买来了,才知道的。
三、随着衰老的进行性加重,每一种提供助力或方便的工具,使用都只具有阶段性,越往后设计上越讲究,也越贵。老年人,先是拒绝使用,哪怕是拐杖,一旦使用,标志着确实老了,所以拒绝。然后上街不方便了,用椅轮,一般的数百,好一点的,上千,子女想买,老人不愿,在他们习惯的常规开支项中,没有此项,也不愿让子女破费,要磨到实在需要时才用。我家老人,用上架子式拐杖,发现夜间能自己上厕所,不必唤人了,才觉得这个东西买对了。有时,我们真需要理解老人,到了这种程度,他也不只想自己,还要觉得这为子女也带来了好处,才乐意接受。她拒绝在房间里使用椅式坐便器,觉得不卫生,对大家不好。
四、随着老人行动越来越不方便,还有一些东西,是市场上还没有的:遥控呼唤器,要很小,好拿,在连手指也不怎么能动时,他能方便准确地按到开关,鸣响点要放在另一房间,不吵他,侍候的人能听见;搔痒工具,在手腕和手指还能动时使用,老年人皮肤干燥,极端情况下,痒会在一天 24 个小时内任何时点频繁发作,侍候的人会很累。如果有工具,能将能搔痒的一头,吸附在痒处,只需手指动机关,就能搔痒,这会比他人搔痒好,自己能调节轻重;调节上半身的升降架,需要时,可凭此让老人靠坐。医院的床可以做到这一点,也能买到,但贵,房间如果偏窄,买来也不好放。如果有设计精巧些的简易升降架或垫,放在老人睡觉的床垫下就好了。
细致地设想一个人,从行动不便,到半失能、失能的过程中,需要些什么,是可以开发出不少产品的。这些产品应当具有方便、安全、轻巧、价廉的特征。其所以说要价廉,还因为此类东西的使用有阶段性,常常用上几个月,就要换另外的工具了。老人通常都节俭,如果这一点也能做到,说服他们用,就比较容易,他们如是嫌贵拒绝,子女也不好办。
关于知晓率,估计和这类产品多为小企业生产,虽有不少品种,量也不大,做不起广告有关。另外,此类产品,如采用网购的方法,也不太合适。怎么让一个具体的老人使用起来觉得方便,还应有一个试用环节。现在大中城市里,一般都有老人用品店,一家店,经营多家企业的产品。厂家在为店家提供产品时,可以适当提供点广告费。多家企业都提供,店家就可用这笔资金在当地集中打广告。吸引消费者到店家去选购。选购时,可采用试用,不行可调换或无损坏即可无条件退货的办法,就比较好了。我家楼下,就有一家老人用品小店,我在想到这件事时,先到超市。然后又逛了不少店,结果都没有,一次偶然扭头,才发现了这家店。结果不让带回家试用,好在细选一番,买回家老人一用,正好,运气还算不错。
办这件事的,都是青年人或中年人,而使用的是老年人甚至是失能老人,这中间有个「白天不懂夜的黑」的隔膜。生产者、销售者和使用者之间应当有一个沟通。厂家和店家得更多地设身处地从老人尤其是失能老人的角度想想,把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想得到位时,是能打开市场的,何况这还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2012-10-10
苗力
他们不想让别人知道他们需要其他东西帮助。即使孩子已经买回来,偷偷一个人试用过非常好,他们还是不想在外使用。
我父亲,走路已经不稳,但外出还是不肯用拐杖,甚至常有摔跤。有一次外出,我向周围人求救,请他们夸一下我老父手拿拐杖特别帅。好,问题解决,再有外出,自己拿拐。
2012-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