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班主任比较好交往
误区:年轻老师当班主任比较好,年龄差距小,代沟小,容易沟通和交流。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学生是班集体的主体与各项活动的参与者。教学、教育活动把班主任与学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有一次,高一几个同学来老师家问问题,释疑之后,他们聊起天来。有的同学说喜欢语文老师,有的说喜欢数学老师,有的说喜欢英语老师,说法不一。当我问“一般来说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当班主任”时,李红同学说:“有不少同学喜欢青年教师当班主任,任课老师最好是老教师。”这看法有一定的代表性。
“为什么大家喜欢班主任是年轻教师,而不喜欢老教师呢?你们能仔细谈谈吗?”
李青说:“青年教师随和好处,事少,条条框框少,好说话,有共同语言;老教师经验多,规矩多,管得多,要求严。”
张明说:“我认为老教师当班主任好,他们教育有方,带班有经验,能把班带好,生活在优秀班集体里多幸运,这也是我妈的愿望。”她还说:“我总觉得有些同学所谓的喜欢年轻班主任是口头的,而实际上又不听班主任的话,老师,您说对吗?”几位同学议论纷纷,各执己见,莫衷一是。
我们认为选择青年教师还是选择老教师当班主任,都无可非议。从主观上讲,可以选择;但从客观上讲,一般无法选择。因为从现行教育制度来讲,班主任是学校安排的。因此,作为某个同学来说,如何适应客观环境,这是最重要的。青年教师当班主任,这是必然的,是新陈代谢的规律所决定的。
同学们喜欢青年老师当班主任,这很好,然而,选择的出发点,对班主任管理教育所持的态度值得探讨。
近几年,刚毕业新分到学校的大学生约占教师人数的1/3,绝大部分都当了班主任。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不怕苦不怕累,一心扑在工作上,但是他们工作中也遇到不少苦恼。有的同学不接受老师的管理教育,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我行我素,课堂纪律涣散,不注意听课。班里学风不浓,任课老师有意见。班主任天天做工作,事倍功半,收效不大,这给他们从事教育的崇高理想泼了冷水。
于小兰同学说:“个别同学对年轻班主任的工作不支持,而是钻空子。例如开班会,班主任讲话时,有人根本不认真听,当作耳旁风,甚至闹出大笑话。期中考试时,某某同学居然没记清各科考试的时间,把考化学记成考数学,因而头天晚上全力以赴复习数学,第二天考化学时傻眼了,真是猴吃麻花——满拧。因为班主任动员考试时,他居然在看《希特勒》,宣布考试时间时,他记错了,使自己吃了大亏。这件事情发生后,某某很后悔,其他同学并没有引以为戒,整个班的纪律仍未有大的起色。”
张小艳说:“我们班也有类似的事情,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上次歌咏比赛时,我们班规定都要穿统一服装,男同学一律穿西装。为了借服装,王老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家长、同学想办法,经过煞费苦心、千方百计的努力,终于借到了。可是没料想到穿衣服比借衣服还难。临演出前,常某同学死活不穿,老师找他谈话,他仍然无动于衷,他说:‘我没穿过西服,不喜欢穿西服,干吗非要求一律!’他固执己见,硬是不穿。那天下午快要演出了,老师又一次找他,甚至把家长找来做他的工作,仍然无效。最后,老师无计可施,只得这样说道:‘常某同学,这件事就算我个人求你帮忙,老师有困难,你能不帮吗?’老师的真情终于打动了他,他终于答应了,为此,我们都非常佩服我们的青年班主任。”
李小刚说:“我了解常某同学,他为人直率,没有坏心眼,能干,有特长,自尊心很强,有个性,不轻信别人,但有时处理问题不太冷静,怎么想就怎么说,甚至与老师发脾气。但是在演出穿衣服的问题上给老师出难题是不应该的。老师,您说类似这些事情的发生,能说是喜欢青年班主任吗?”
对以上同学谈到的2件事,同学们应采取下列做法:
1.做事要考虑后果
同学们在认识上有许多误区,认为自强自立,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受受别人或集体的约束。一个人,要想做事,做决定、有主见当然是好的,但不能盲目,要考虑所作所为的后果。有了这种能力,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就能随时提醒自己,办事就能如意了。做事只从自己的好恶出发,一般是孩子的行为,但是高中生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就不能不考虑后果了。
如果做事只凭主观愿望,那么个人行为就会影响集体,误了大事。这种不考虑后果的行为只能说明思想幼稚,是糊涂的表现。不难设想,如果常某同学拒绝穿西服而参加演出,那对集体会造成不好的后果和影响。果真那样,等他一旦觉悟,他会因自己的固执与不合群的行为感到后悔。
2.加强群体意识
群体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集体,是社会协作的产物。一个人进入青年时期以后,过群体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人们的具体活动都是通过群体交往而进行的,任何人都不能离开群体。“群体精神”即集体主义精神,是一种美德。
任何一个群体都有一定的活动目标,有共同的价值和规范——群体成员一致认为应当遵守的行为标准。群体成员对社会现象、社会活动的一致看法和评价形成了群体价值。所以群体的每一个成员要有群体精神和群体意识,群体活动才能协调一致,才能实现其目标。群体成员如果违反了标准就会受到惩罚,被其他成员所孤立,甚至被驱除出群体,班集体这个群体也不例外。
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应首先考虑集体利益。常某同学不喜欢西服,其实穿不穿西服对他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然而这次穿西服是为了演出,穿不穿西服就不是个人好恶的问题,它关系到演出的效果和班级的荣誉。因此,当他执意不穿西服,就是违犯了班集体的纪律,是不文明不道德的表现,是不能容许的行为。正如列宁说的:“只要再多走一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
同学们喜欢青年班主任是对的,但喜欢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对老师尊敬、热爱,就应当对老师的工作给予热情的支持,而不是“拆台”,更不能帮倒忙。请牢记交际艺术中的“贵在热诚”。
总之,人与人之间,只要能做到与人为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与爱护,那么,无论家庭也好,群体也好,就一定能使关系变得水乳交融,十分幸福和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