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目击5FO纪实

两次目击5FO纪实

时间:1990年7月9日,1∶45

地点:四川乐山

目击者:宋渠、梁英雄、艾显富、杨璇

飞行物特征:碟形,闪光;彗星形,发光

我是乐山沙湾区嘉农乡老师,家住城西社队企业局宿舍四楼。1990年7月9日凌晨,我和杨璇、艾显富到他家去收看当日凌晨中央电视台直播的第14届世界杯足球决赛。因时间尚早,我即与艾显富、梁英雄到阳台上纳凉。几分钟后,我们无意识地抬头望天,天幕上既无星月,亦无亮点,只是一片灰暗。但几秒后,艾显富首先看到在我们东南方天空突然出现了一圆盘形亮团,我们抬眼看到的景象是这样的:

我最先看见飞碟时其直径约有0.12米,形状为一圆形光团,但不够清晰。随着光团逐渐变大,直径大约有0.3米时,其形状亦变得清晰,看上去像两个扣合在一起的草帽,只是凸出部分略低于两个草帽之凸出部分。之后飞碟沿逆时针方向的螺旋形轨迹由高向低、由远至近朝我们这边飞来,飞行时无声、不闪光,速度从表面上看不算很快,但若就其移动的距离而言,则速度之快是非常惊人的。以上过程约30秒后,飞碟突然停止移动,并发出扩张的闪光,闪光厚度约有0.1米。这时我飞奔进房间,喊出正在床上休息的杨璇共同观看。到阳台时飞碟已停止闪光,继续以原有的方式行进,此过程持续了约1分钟。飞碟突然以很快的速度(一眨眼之间)错位成两个,相互间隔约0.6米。一分为二后两个飞碟的大小、形状、亮度等所有特征与未分离前的飞碟相比无任何变化。分离是在移动中同时完成的,没有闪光。分离后的两个飞碟仍按原来的运动方式继续移动,并渐渐互相靠近,缓慢地合二为一。此过程亦是在移动中同时完成的,此过程中飞碟变大至0.75米,并以较以前过程更快的速度下降,其运动轨迹不再是逆时针方向,亦不是螺旋形,而改为沿一斜线运动,但仍是朝向我们的观察位置,与此同时飞碟开始变得模糊、淡化,然后突然消失。此时整个天幕又变成飞碟出现前的那种灰暗。从飞碟出现到消失,整个过程大约2分钟。

在目睹了飞碟之后,我们四人都处于极度兴奋之中。我们都希望飞碟能够再次出现在我们眼前,并离我们近一些、更近一些,让我们能够清楚地对它进行观察,知道它的大小、构造、性能、来自何处、有无乘员、乘员是否能和我们进行思维沟通等等。因此,我们四人仍然在仰望夜空。

1∶45左右,杨璇最先看到东南方(比第一次更偏南,离我们更近一些)突然出现一亮团,亮团直径约0.28米,有非常明显的彗尾状的尾巴,其长度约有0.9米,是典型的彗星的样子。此不明飞行物之亮度较前次出现的要强一些,其运动轨迹与第一次飞碟合二为一后的方式相似,为沿一斜线由高向低、从远到近朝我们靠拢,速度看上去亦与第一次飞碟的运动速度相仿,但从其出现到消失之前它所处的位置看,则速度不如前次目击之飞碟快。以上过程约30秒后,飞碟突然停止移动,并发出扩张的闪光,闪光厚度约0.6米。闪光后,此飞碟突然消失,消失前未发生模糊、淡化等情况。飞碟消失后的天空,仍然恢复到原来的一片灰暗。

彗星:彗星(Comet),中文俗称“扫把星”,是太阳系中小天体之一类。由冰冻物质和尘埃组成。当它靠近太阳时即为可见。太阳的热使彗星物质蒸发,在冰核周围形成朦胧的彗发和一条稀薄物质流构成的彗尾。由于太阳风的压力,彗尾总是指向背离太阳的方向。

彗尾:彗尾(huìwěi)一颗彗星的明亮的尾部延伸部分,可以是彗头的扩展或者具有某种结构,因而能与彗头有所区别;彗尾主要由气体和尘埃组成。除了离太阳很远时以外,彗星的长长的明亮稀疏的彗尾,在过去给人们这样的印象,即认为彗星很靠近地球,甚至就在我们的大气范围之内。1577年第谷指出,当从地球上不同地点观察时,彗星并没有显出方位不同。因此他正确地得出它们必定很远的结论。彗星属于太阳系小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