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演讲提高自己
第二章 通过演讲提高自己
你是否想当一名演说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一种自控力,具备一种冷静和镇静的素质,能够在任何一批听众面前站出来,清晰明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无论听众有多少,哪怕多得可怕。
从某种程度上说,培养自我表达能力是开发脑力的唯一方法。这种开发可以通过音乐,可以通过画布,可以通过演说,可以通过推销商品或是写作;总而言之,都必须通过自我表达能力的培养。
自我表达能力以各种合理的形式表现出一个人的内涵,包括他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没有一种自我表达方式像公众面前的演讲那样全面有效地发挥人的才能,迅速地增强其实力。
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习过表达的艺术,尤其是在公众面前的口头表达艺术,那就很难想象他能做一个完美的人。在任何时期,演说都被认为是表现个人能力的最高形式。由此可见,一个年轻人,无论他想做什么样的人,铁匠或是农民,商人或是物理学家,他都必须好好学一下演讲的艺术。
人们会为了发表公众演说而不懈地努力,没有什么会如此般迅速有效地发挥人的潜能了。当一个人开始独立思考而在公众面前发表即席演说的时候,他的个人力量和技巧便被置于严酷的考验之下。
当作家的好处在于有时间酝酿情绪,他可以在情绪上来的时候动笔。他知道如果文稿不合心意,可以一次一次地烧掉重写。不会有一千只眼睛监视他的一举一动。他不必像演说家一样把自己的每句话都交给听众来评判优劣。作家可以倦怠地写他的作品,随心所欲地选择花多少心思写一段语句。没有人在注视着他。他心中的自豪与自负,甚至于他的作品,都可能不为人知。此外,文章总是可以修改的。谈天的时候,我们并不觉得自己的措辞有多么的重要,只有几个人在倾听,也许没有人会对听过的话再细想一遍。至于音乐,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人们所表达的东西只有部分是属于自己的,其他的属于作曲家。
不过,如果一个人想显得更有教化,他就应该训练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才能在准备仓促的情况下起身发表自己的高见。现在,发表演讲的机会正在迅速增多,许多原先在办公室解决的问题都被搬到了餐桌上,各种生意谈判也被移到了餐桌上。餐桌演讲从没有像今天这般受到重视。
我们知道有些人靠着自己的勤奋和毅力获得了崇高的社会地位,但他们仍旧不善于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甚至不知如何随便说上两句话。即使有这么两次经验,当时也一定颤抖得像白杨树叶。然而,他们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在学校的时候,在辩论社的时候,有着许多机会来抛弃忸怩的心态,培养自己轻松熟练地面对面演讲的能力。可是他们在机会面前都退缩了,因为他们很腼腆,或者认为总有人更善于辩论,因而自己没有必要去做些什么。
现在,有许许多多的生意人愿意付上一大笔钱,条件是只要他们能够回到学校,重拾那些曾经浪费的机会,学习独立思考和发表演说的能力。因为他们如今有钱有地位,但当他们被叫起来发表演讲的时候,整个人又会变得一文不名。这时,他们所能做的,只是表露窘态,满面通红,结结巴巴地道个歉,再坐回到位子上。
前些时候,我参加了一次会议。有位与会者正是团体的高层人物,且在该领域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他被邀请就所讨论的议题发表一些见解的时候,只见他哆哆嗦嗦地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了两句前言不搭后语的话。他甚至无法掩饰自己的窘态。这个人身居要职且阅历丰富,但当他站起来的时候,他就像一个无助的孩子,觉得自己卑微、难堪、尴尬。他也许愿意付出一切,只要自己能在早年深造的时候学会如何掌控自己,学会如何独立思考,学会如何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正是在这个会议上,正是这位被所有人尊敬和崇拜的人,在他准备对自己所熟知的问题发表高见的时候却张口结舌。正是这个人,在站起来的时候头脑混乱、忸忸怩怩、严重怯场以至于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也正是在这个会议上,有一个住在同一个城市的商人,他才疏学浅,解决问题的能力连那位专家的百分之一都不如。然而就是这个人站起身,发表了一通精彩的演说,而对他不甚熟悉的人自然认为他的水平比专家高得多。这位商人只是能够独立说出自己最擅长的话题罢了,而那位专家不善于此道,于是居于非常不利的位置。
我认识一个住在纽约的年轻人,他资质聪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提升到管理层。一次他告诉我,在宴会上以及其他一些社会活动中,当他被叫起来发表讲话的时候,他惊奇地发现自己竟然拥有一种从未想象过的能力。现在他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自己曾经让这么多发表演讲的机会偷偷溜掉了。
如果一个人不断地训练自己用清晰、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他的选词就会更精炼,表意更直接,措辞更恰当。由此可见,发表演讲可以通过这种或那种方法培养智力和个性。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大学生加入公共辩论活动或者辩论社团后就能迅速地提高个人能力。
查斯特菲尔德伯爵(英国政治家和作家,最有名的著作为《给儿子的信》,书中描绘了18世纪的理想绅士。)说过,每个人都会选择恰当的词汇,而不是糟糕的语句;每个人都愿意说话得体,而不是词不达意。他会举止优雅,手势得当。只要他愿意注意说话的习惯并为之付出努力,他就会变得讨人喜欢,而不是令人生厌。
做好演讲需要艰苦的努力和悉心的准备。获得未知的能力只能靠不断的学习。你的说话风格、举止和组织语句的能力都将来源于细心思考和用心训练。
最令听众昏昏欲睡的东西就是单调的演讲,所表现的东西没有任何变化。演讲必须有变化,缺乏变化的演讲只会让人睡着。
这一点对于平调的演讲来说尤为正确。如何使用升调和降调是一门学问,它会教人怎样运用抑扬顿挫来吸引听众。
格莱斯顿曾说过:“100个人中会有99个从未站起来演讲过,因为他们完全忽视了对声音的训练,并且认为这种训练毫无必要。”
据说,曾有位德文郡公爵可以在做演讲的时候睡上一小觉。他非常精于发表枯燥无味的演说,说话声音保持嗡嗡的一成不变的调子,再不时地停顿一下,就像不时从睡眠中惊醒一样。当一个人在听众面前独立思考说话的时候,他必须迅速、积极、有效地开动脑筋。与此同时,他还必须通过抑扬的语调说出自己的想法,并配以恰当的表情和手势。这一切都需要他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练习。
一位未来的演说家必须在年轻的时候就锻炼良好的体魄,因为说话的力度、热情、信仰和意志都深受身体状况的影响。他也必须训练自己的体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回想一下韦伯斯特和海恩之间那场在美洲上演的最精彩的辩论(丹尼尔•韦伯斯特是美国政治此书已由中国发展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
家,他曾就联邦权力和州权力之间的冲突与罗伯特•扬•海恩进行过一场著名的辩论)。如果当时韦伯斯特坐在参院里,将脚放在桌上,那会是怎样的效果?再想象一下,像诺迪克(美国歌剧女高音歌唱家,因其瓦格纳风格的角色而闻名,她是第一位受到欧洲评论家好评的美国歌剧歌唱家。)这样的知名歌手为了激发观众的情绪,于是懒散地坐着或者躺在沙发上,那又会是怎样的效果?
早一点进行演讲方面的训练,就能帮助我们通过阅读和查字典来掌握较大的词汇量,因为说话还是要靠语言。
没有人会像演说家一样被考验自己的内涵;也没有人会像演说家一样要冒被揭短或是被他人取笑的危险。需要独立思考能力的公共演讲是提高能力的很好的老师,除非那个人是个不要颜面、没有羞愧感、不在乎别人怎么想的人。除了演讲以外,很少有什么能够如此完全地暴露一个人的缺点、他思维上的疏漏、表达能力的不足和词汇的缺乏。除了演讲以外,没有什么能够如此般成为一个人个性、阅读量和观察力优劣的试金石。
演讲词应当简洁而精炼,应当学会点到为止。切中主题之后没有必要继续拖沓。缺乏老练、判断力和分寸感只会减弱自己的说服力或者激怒听众。不要在说清自己的观点之后还说个不停,这样会破坏自己辛苦树立的良好形象。
为了成为演说家所做的努力能够大大提高人的脑力。通过吸引注意力、刺激情绪、说服听众所带来的成就感足以给人自信和独立感,启发理想,帮助人们更好地参与别的工作。一个成功人士所具备的素质,包括勇气、歌星、学识、判断力,都会如一幅画卷般被展开。各种的脑力都被开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被激活。文思泉涌而出,语句精雕细琢,演讲者从自己的教育、经历、先天与后天能力中汲取力量,全力赢得听众的赞同和掌声。
所有这些努力会充分调动人的潜能,使眉心出汗,两眼放光,使面颊绯红,使血液在静脉内喷涌。舒缓的脉搏被激活,淡忘的记忆被唤起,丰富的联想使人想出平日不见的修辞和比喻。
这个被演讲所唤醒的人格所造成的影响不仅限于演讲本身。有理有序地调动一个人所有的潜能,唤起他所拥有的能力,这会帮助他将自己的本领始终放在手边,随时备用。
辩论社是演说家的摇篮。无论它距离你家有多遥远,参加活动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还是挤出时间有多么不易,但你从中所获得的训练将使你受益匪浅。例如,林肯、威尔逊(美国第28届总统)、韦伯斯特、乔特(美国政治家,1831至1834年间为美国马萨诸塞州众议员,并于1841至1845年间任参议员。)、克雷(美国政治家,曾推动了密苏里妥协案在美国众议院的通过,努力使自由州与蓄奴州和解。)和帕特里克•亨利(美国革命领袖、演讲家)都是从旧式的辩论社里得到的关于演讲的训练。
千万不要以为,因为你对于国会法案一无所知,所以就不能做俱乐部或辩论社的主席。这个职位仅仅是用于方便你学习的,当你接受此职位后,你才会对规则有所了解,因为除非你身在其位而不得不制定规则,否则你永远都不会知道规则都有些什么。尽量多地参加青年组织,尤其是以自我提高为目标的组织,并且逼迫自己抓住每次机会发表看法。如果没有机会,就去创造机会。主动站起来,对于每个讨论的议题都发表看法。不要怯于发表提案,附议提案或者就此发表观点。不要总是等到完全准备好了才说话,这样你会永远也开不了口的。
你的每次起身发言都会增强你的自信心,很快,你就会养成发言的习惯,而发言也会成为一件简单易行的事情。没有什么能像辩论社或是各式讨论那样迅速有效地提高年轻人的能力。一大批公众人物的个人发展都更多地得益于他们在旧式辩论社中的表现。正是在那里,他们找到了自信和自立,发现了自己的能力。正是在那里,他们学会了不惧怕自己,学会了如何有力且独立地陈述自己的观点。没有什么能像辩论中的唇枪舌剑那样能唤醒一个年轻人的潜能,这是对脑力强有力的考验,正如摔跤是对身体的考验一样。
不要胆小地缩在座位上,要勇敢地走上前台。不要怯于表现自己。龟缩在角落里,躲避他人的视线,或是逃离公众的目光,这只会夺去你的自信心。
在校学生尤其会从公共辩论和演讲中抽身而出,理由是他们在现阶段所接受的教育还不够。他们想等上一段时间,这样他们就可以更好地使用语法,更多地读一些历史和文学著作,做个更有文化的人,更多一点自信。
然而,如果想做出优雅放松的举止,获得平衡良好的心态,避免在公共集会中手足无措,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实践。一遍一遍做着同一件事情,直到把它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如果你被邀请在大家面前发言,无论你多么想退缩,无论你有多么害羞,你都应当坚定地接受邀请,而不该让这个提高自己的机会白白溜掉。
我认识这样一个年轻人,他具有许多公共演讲的天赋,但他非常腼腆,总是拒绝在宴会上或是其他公共场合发表演讲的请求,因为他担心自己的经验还不够。他对自己缺乏信心,他过于自负,担心自己在演讲的时候会失误,以至于丢面子。于是他等啊,等啊,等到自己自信全无,才发觉自己再也不可能在演讲方面有所建树了。他愿意付出世界上的任何东西,只是为了换回那些邀请他发言的机会,因为到那时,他就能获得许多的经验。即使他在演讲时犯个小错误,甚至中断几次,其结果也比失去许多次的锻炼机会要好上一千倍。因为那些机会足以将他培养成一个出色的演说者。
所谓的“怯场”是非常常见的。一个大学生背诵了一篇演讲《致应征人伍的父亲们》,他的教授问:“这是凯撒说的话吗?”“是的,”学生答道,“如果凯撒被吓得半死,并且紧张得像只猫的话。”
一旦一个缺乏经验的演讲者得知所有的眼睛都在注视着他,所有的听众都在心中暗暗打量他、审视他、掂量他有几分内涵、看他与自己所期待的有何差距时,他就会变得羞愧难当。
有些人天生敏感,当别人注视他们的时候,他们便不敢张口说话,哪怕他们对被问及的问题深感兴趣或者颇有见地。在辩论社、文学社以及其他社团的会议上,他们静静地坐在一边,有满腹的话语却没有勇气说出来。即使他们站起来提出议案或者在公共集会中发表演讲,他们也会被自己的声音吓晕过去。一丁点表现自己的念头,一丁点就有价值的问题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想法,都会使他们满脸通红,更加害羞地退缩到一旁。
尽管如此,这种羞愧往往并不怎么来源于对听众的恐惧,而是来自于无法恰当地表达自己观点的担心。
对于演讲者来说,最难克服的是一种自重的心理,因为他们很难不去注意那一双双注视着他们的眼睛,那一双双审视他、批评他的眼睛。但是,只有当演讲者抛弃自我,完全抛弃自重的心理,在演讲中完全遗忘自我的时候,他才会给人留下完美的印象。如果他踌躇于应该给听众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或是人们会如何看待他的演讲,那么他的魅力就会受损,他的演讲也会因此而显得呆板。
甚至讲台上的一个小错误也有好处,在于它常常鼓励演讲者下定决心下次一定取得成功,下次一定不犯这个错误。德摩斯蒂尼(古希腊的政治家、雄辩家)的历史功绩和迪斯雷利(英国政治家,曾任首相)的名言“我闻名世界的日子即将到来”正是最好的例子。
并非是演讲本身,而是发表演讲的人,开辟了通往前方的路。
一个人变得举足轻重,是因为他本身是力量的象征,是因为他坚信自己所说的一切。他的个性中没有否定、怀疑和犹豫。他不仅熟知一样东西,更确信自己对事物的了解程度。他的观点显得和他的人一样举足轻重。他坚信自己的判断力,他整个人与他的信仰、他的行动融为一体。
我所听说过的最令人神魂颠倒地演说家(人们为了听他的演讲,可以长途跋涉,在门口站几个小时,就是为了进入他演讲的大厅)却无法使他的听众信服,因为他缺乏个性的自我。人们喜欢被他的口才所迷到,他完美的语句中蕴含了美妙的抑扬顿挫。但是,听众就是不能相信他话中的真实性。
演讲者必须为人诚恳,因为人们会很快地发现演讲中虚假的东西。如果他们在你的眼中看见沙子,发现你不那么诚实,发现你只是 在做戏,他们就会怀疑你的每一句话。只是说一些好话,说一些有趣的话,是远远不够的。演讲者必须有说服力,而说服力来源于演讲者自身坚定的信念。
伟大的演说成为历史的明灯,只有那些有所准备的演讲者才可能在时机到来的时候对世界施以影响。
很少有人会发挥他们的潜力,在公众面前站起来。他们或许根本没有发觉自己所有的潜能,除非一些大事件被摆到他们的面前。在一些重要的时刻,我们和其他人一样惊奇地发现,我们可以超越自己。某些暗中的位于我们灵魂深处的力量帮助了我们,千百倍增强了我们的能力,使我们办到了原先认为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因此,很难估计演讲方面的练习会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多么重要的角色。
当国家处在危难中时,时代便会推出一批享誉世界的演说家。西塞罗(古罗马政治家、雄辩家、著作家)、米拉波(法国革命家,国民议会的代表)、帕特里克•亨利、韦伯斯特和约翰•布赖特(英国政治家和著名演说家,是反谷物法联盟的奠基人之一)就是最好的例子。例子之一就是美国参议院史上最精彩的一次演说:韦伯斯特对海恩。韦伯斯特没有准备稿子的时间,但当时的场合刺激了他所有的潜能,于是韦伯斯特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驳斥了海恩,使后者显得像侏儒一般的矮小。
作家的笔下也出了不少天才,但与时代造就的演说家比起来,笔’的“造星”过程要慢得多,效果也没那么明显。每次危机都会将人们原先不完善的被忽视的能力召唤出来。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位演说家伟大到可以对一个空荡荡的大厅也施以同样的影响力、魅力和魔力,就像面对一群会为他的演讲而激动的听众一样。
面对听众,演讲者的心中就会升起一种魔力,一种无法解释的魔力,它会刺激人的脑力,就像是滋补品和兴奋剂。一位演讲者走上讲台之前说不出的话,面对听众却能如泉涌而出,正如我们与朋友兴致勃勃的聊天时说出的话,在我们独处时是说不出来的一样。演讲者会感觉听众的力量在他的脑海中奔涌,他称之为灵感,一种他独处时不可能拥有的东西,就好像两种元素合在一起能形成一种新的物质,而它们分开以后就什么都形成不了了。
演员告诉我们,他们能从管弦乐队、舞台灯光和观众中感觉到一种不可思议的灵感,而这种灵感在冰冷机械的彩排时是感觉不到的。这是因为众多期待的目光蕴含着某种力量,它可以唤醒人的斗志,提升人的能力,而这种力量在没有听众的时候是不存在的。可以说,力量总是存在于演讲者心中,并不时地被唤醒。
在演讲者的面前,听众会完全受控于他的力量。他们如他所愿地或笑或叫,心情忽上忽下,直到演讲者解除他所施的魔法。
演讲令听者血液沸腾,感情激动,不能自制。这是怎样的一种魔力呀!
“他的话就是法律。”这句话被用来形容一位用演讲震撼世界的政治家。还有什么艺术能像演讲一样改变人的看法?
温德尔•菲利普斯(美国废奴论者,从1865年到1870年,曾担任美国反奴隶制的领袖)正是如此震撼人们的情感,如此改变了讨厌他但喜欢听他演讲的美国南方人的看法,后来,他几乎使南方人相信他们真的做错了。我见过如有神助般的他,只见他以一种大师的气魄影响他的听众。一些在奴隶制时期反对他的人也在场,而且忍不住为他的表现欢呼雀跃。他转变了他们的想法,并渐渐改变了他们的偏见。
韦特默•斯托里(美国雕刻家,以其新古典主义作品闻名)说过,当詹姆斯•拉塞尔•罗尼尔(美国编辑、诗人和外交家)还是个学生的时候,他们俩曾一同去法纳尔大厅听韦伯斯特的演讲。他们原本想去喝韦伯斯特的倒彩,因为他留在了总统泰勒的内阁里。他们原想,发动全场3000人一起喝倒彩应该不是件难事。然而当韦伯斯特开始演讲时,罗尼尔脸色涮地变白,斯托里则面色铁青。他们觉得,韦伯斯特的眼睛正注视着他们。他的开场白将他们的讥讽变成了佩服,将轻蔑变成了赞许。
另一个学生在谈及他与一位传教士的经历时如是说:“他告诉我们谁是圣人中的圣人。”演讲难道不是一门艺术吗?雄辩的口才就像一股泉水,生命的泉水,滋润了千万的人,使荒原的碎石重现生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