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序 言

上海市教委对中小学校推行的“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中,有一所学校的表现格外引人注目:受测八年级学生学业成绩好,文体活动丰富、睡眠8小时以上比例高、课业负担小、师生关系好……这些看似会“顾此失彼”的评价指标,该校却悉数表现优异,学生的“低负担”成就了教学“高质量”,这所让教学改革的理想种子落到了现实的土壤里开花结果的学校就是——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

“茶馆”教学是什么?

上世纪80年代,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在育才中学的老校长段力佩先生的创造性教育改革中应运而生,将严肃的课堂与轻松的茶馆联系在一起,其意在让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像“茶客”那样轻松、自如地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此后,行进在课程与教学改革征途中的静教院附校,立足于对日常课堂教学的长期研究和深度分析,结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理论和课堂教学的基本属性,传承了“茶馆式”教学的本质,即关注学生,改变教学的逻辑结构,从以授课教师认为的学科体系为线索进行讲解,变成由教师帮助,让学生自己进行构建。发展了“茶馆式”教学,让教学方式更加多样,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教学手段更加现代。教师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尊重个体的“相异构想”,在对话与合作中帮助学生自己学习,让曾经的讲堂翻转成为学生的学堂。

后“茶馆式”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后“茶馆式”教学的引领者也是静教院附校的张人利校长始终秉持着一种信念,他认为,“成年人有生活质量,未成年人也要有生活质量,我们反对牺牲今天的生活质量换取所谓的明天的生活质量”。因此,在构建“低负高质”的课堂的过程中,教育家夸美纽斯的绿色教育理念——“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成了研究的起点。

可以说,“少教多学”是实施新课程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路径,但其难点在于:如何有效地发挥课堂主阵地功能,真正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真正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提高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也许可以从《后“茶馆式”教学的实践指导》这本书中寻找到答案。

读者在后“茶馆式”教学中看到了什么?

后“茶馆式”教学指导下的课堂实践究竟是怎样一幅图景?我试图从书中的教学设计案例中提炼出“生本课堂”重要特征——对话中的善教与乐学。

其一是充满“对话”的课堂。表面上看,后“茶馆式”课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差不多,学生读读书本,商量议论,做做练习,老师讲讲,但深究其内容,学生的“议议”,可谓是七嘴八舌,各种“相异构想”;而老师的“讲讲”,也不按学科或知识系统条理地讲,是什么不会就讲什么,谁不会就给谁讲。这样的课堂结构已经不是学科本身的逻辑结构,而是学生学的逻辑结构,这样的课堂为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教师对话、与自己对话创造平台,把学生原来的“相异构想”显现出来,与正确的认识碰撞,再植入学生脑中,从而解决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

其二是亲生善教的教师。后“茶馆式”课堂中的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仅仅是“讲授”,而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课堂教学研究者。首先,教师是一位睿智的旁观者,课堂上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千奇百怪,教师不可能有问必答,面面俱到,教师只需做到“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为之”;其次,教师是一位灵活的协调者,要让学生在课堂里也能像茶客一样,自由轻松地发挥灵感、想象、创意,需要用教师的智慧和艺术,给予学生恰当而不散漫的自由度,用适切的方式引导学生热烈讨论,积极合作;最后,教师是一位好学的研究者,教师需要为学生的发展和自己的成长不断充电,用教师的教学智慧而不是地位威望来启迪学生内在的、强大的、持久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课堂之上”的最高境界。

其三是勤议乐学的学生。后“茶馆式”教学提倡“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先学。古语云:不学,不知己不知;学了一点,知之己不知;再学一阶段,知之己知之;最成熟阶段,不知己知之。因此,只有让学生自己先学,学生才可以在课堂轻松愉快的讨论氛围中暴露出自己哪些已掌握,不用学,哪些未学习需要议,哪些是感兴趣要学且希望通过老师的答疑解惑与同伴的合作对话来开展探究性学习的。

或许,课堂、教师和学生不足以勾勒出后“茶馆式”课堂的全貌,但值得肯定的是,作为积极推进和实践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典范校,静教院附校正努力将鲜活生动的课堂改革实践同后“茶馆式”教学理念整合,试图借助实践智慧的力量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与辐射。我认为,至少有三点,值得思考和借鉴。

读者能从后“茶馆式”教学中学到什么?

基于反思中的继承和创新

近40年来,我国许多优秀教学方法或多或少,或有意识无意识地受到段老先生的“茶馆式”教学方法的影响,而课堂的成功转型带来的声誉和赞许也源源不断,但静教院附校从不满足于以往取得的成就,而把改革视为教育工作的一种常态、一种精神、一种信念,在改革中,时时矫正自己,日新日日新。因此,后“茶馆式”教学便是在汲取茶馆文化中的情景多样、文化多元、服务多层、方式多变、互动多向、管理民主等精髓的基础上,通过精心教学设计、有效推进教学进程、注重思维引导与点拨、实时调控与反馈等途径有效弥补和完善了“茶馆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且经过理论和实践双重检验的后“茶馆式”教学更符合课程发展理念,更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更有助于学生有效达成内化知识、习得技能、形成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因此,反思重在继承,发展贵要创新,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融合时下的新思维、新观念,进而创造出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具有校本化特色的成果和价值。

基于证据和经验相结合的文化认同

张校长坦言,要想在静教院附校兴起某种改革,不是开会三令五申能达其目的的,能让老师们信服和接受的,首选是实证。在后“茶馆式”教学中,学校引入“前后测对比法”作为教改的辅助手段,前检测以一次信度、效度较高的学业测试作为基础,用问卷、访谈等获取与成绩有关的其他情况,后检测用来检测该堂课授课内容,经多次循环实证,再进行一次综合后检测,经大量案例论证,从一门学科的小步实验开始,三年多实践,从初中段到小学段,后“茶馆式”教学的概念才逐渐得到界定。当前,面对课改,老师们总纠结于“不得不改”又怕“改了更不胜往昔”,如何让老师们改变原有的教法,接受新的教学理念,静教院附校给出了很好的示范,即让教师通过切身的体验、探索和认可生产出“循环实证”的教育科研方法,把教研、科研、校本研修融为一体,以证据的形式增强了教师的文化认同。

基于合作的分享与共赢

日本学者佐藤学提出,“学习的快乐在于走向对话”,这与后“茶馆式”教学追求的以“议”为核心的,走向对话与合作的课堂表现形式不谋而合。在后“茶馆式”教学操作体系的构建中,静教院附校参与后“茶馆式”研究、实践的每一位教师都贡献了智慧,提炼了多种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使得后“茶馆式”教学的操作应用达到高度的灵活。同时,这些凝聚众人智慧和心血的教学成果也是建立后“茶馆式”教学资源库的宝贵素材。教学资源库对于课堂教学而言,能够应用于广泛的课堂情境,能够帮助教师面对复杂现象的思考,也为教师团队提供一个学科研修深层次对话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基于资源的共享和交流,通过校内的、校际的、区域间的“研究共同体”的合作与探究,能更有效地帮助教师预见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分析学生可能使用的学习策略和结果,帮助达成教与学的最优效能。

作为后“茶馆式”教学的主将——张人利校长在认真审视基础教育的现状和学校发展愿景的基础上,用他的智慧和热情打造了一所传奇般的学校,而在探索教育变革的动力源泉和路径时,静教院附校始终扎根于课堂这片沃土,希望通过后“茶馆式”教学的实践指导,带动区域、学校共同努力将课程改革之花开遍中国教育的大花园!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 徐淀芳

二〇一六年七月